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价值与教学理路

2022-02-26康传凯喻欣瑶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学校

康传凯 喻欣瑶

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价值与教学理路

康传凯 喻欣瑶

[景德镇学院]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新时期为推动立德树人工作而在课程实施领域开展的一种新的教育实践。高校的师范类专业承担着输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教师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教师教育的关键载体,其实施的效果将影响基础教育师资质量,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置于“课程思政”视野下进行审思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在厘清“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剖析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并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模式、策略选择等方面提出教学思路。

课程思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理路

“课程思政”是2014年在上海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这一表述表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强化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指向对象:多元课程

教学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其他课程教学中,由于教育内容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掘,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所有课程协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树立“大课程思政观”,以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实效。这一点凸显了思政课程指向对象是多元化的课程。多元化的课程构建起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载体。

(二)实践目的: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限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而是内容范围较广的德育。因此,“课程思政”实践的本质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而德育内容一般包括“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2]。课程思政的目的指向在于人的发展,德性发展又是人发展的灵魂。因此课程思政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育德。另一方面,德育的这五方面内容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思想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五育中起引领作用。政治教育在于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四个自信”,在五育中起导向作用。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诸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引导学生向善、为善,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无德则不立,因此道德教育是个体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具有基础作用。法纪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学法、用法、守法以及形成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习惯。心理教育是指“教学、教育过程中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活动。[3]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事实上育德过程也必有心理活动的参与,因此两者可以相互渗透。可以说课程思政就是通过广义上的德育实践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实践主体:全员参与

课程思政的实践有赖于人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只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它需要全员全过程参与。从事实上讲,学校的所有活动都要指向一个目标:育人。在这种观念下,学校内除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外的其他人员同样要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来。不仅如此,家长或社会层面只要与学校产生协同育人的事实时,家长或社会也就有了参与课程思政实践的可能。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家长或社会也就成为课程思政的实践者。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或学校和社会之间要科学分工,以学校为主导,家庭或社会参与以便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课程思政”就是由学校主导实施,家庭或社会协同参与的,以发挥所有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取向的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对教师教育课程界定为: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4]。通过这类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增强对教育实践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爱教、从教的信念与责任感。因此,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有三个层次。

(一)人的培养需要

人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关系到学校办学的质量。中国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契合。高等学校服务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赖于学校对广大学生实施的德育。而课程思政又是对大学生开展德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深入挖掘各个课程的德育元素以及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育人的目的。另外,当前高校专业众多,每一个专业下面又有众多的课程。因此高校育人的基础在课程。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兼顾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生成和良好品德的塑造,能够使学生将个人的私德与社会的公德结合起来,成为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学校落地生根。

(二)学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需要

现如今,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处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大时代,学校势必会走特色发展的路子。而高校的特色发展的着力点在人才培养上。事实上,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实现的基础又要依赖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思政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塑造学生灵魂,引领学生自身内在价值生成的动力源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因此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推出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传递给学生[5]。这些品牌课程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新样板,凸显了高校的育人特色,间接地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育类课程有其特殊性。教师教育类课程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平台。由于高校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因此其课程思政实践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教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育类的课程思政实践还应指向培养良师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将彰显着学校的发展特色。

(三)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如今世情、社情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大学生又是处在持续发展中的个体,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主流、非主流文化思潮的交互影响,这给教师的教书育人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新的育人环境。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具有培养教师的特殊性,那么课程思政在融入教师教育课程时就该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及教师信念的养成作为一个着力点。把培养“四有好老师”作为教师教育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教师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授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引导学生朝着成为“四有好老师”的方向进行着价值观的重建。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在影响、成就着学生,学生也在影响着教师,促进教师不断超越,不断实现着自身的内在价值,当然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路

(一)教学目标:锚定课程的价值目标

实现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目标,这是课程思政的“育德”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价值目标表述为: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以及教育观[6]。这一表述实际上有两层含义:其一课程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要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去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学校所有开设课程中所共有的价值目标。其二是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一点是由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属性所决定的。换言之,教师教育课程的另一价值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在教学中实现这两个方面的价值目标就要发挥专业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协作育人作用。比如专业课教师之间、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可以围绕课程的价值目标开展参与式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这样可以让两方面教师在课程教学尤其是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方面取长补短,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生体。

(二)教学模式:引发师生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实践也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然而“课程思政”的价值属性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不能只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引发师生的情感交流。此外从人的情感与行为的关系上来看,情感的激发则是行为发生的驱动力[7]。情感作为联系人的认知与行为的中介在促进人的知行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建设“情感—交往”式课堂。因为在其中知识教学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结成的关系中展开,教与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积极投入、共同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过程[8]。比如在“教育政策与法规模块”中,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讲解教育法律条文,教学目标只是停留在法律条文的识记上,那么学生不免会对碎片化知识的机械式记忆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将教育的政策法规置于法律法规的体系中进行案例式教学,引导学生全面系统的看待所学知识,将生活化的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从而塑其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的教育法律法规引入课堂通过讨论互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去剖析问题,培养其反思意识。

(三)教学策略:遵循专业性实践导向

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在其专业属性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观点。在教师教育课程遵循专业实践性的教学策略本身就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教师教育课程课程中“教育见习”模块带有社会实践属性,其本身就是一种课程思政实践。因此,师范院校可以聘任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或定期开展讲座。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要带着问题走向中小学校和社会,去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社会现实。此外,一方面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或“最美教师”称号获得者的先进事迹融入课堂教学,用现实中的活案例去影响学生,增强其教师专业情感。培养学生“懂教、乐教”的职业品性。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的与体系的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8-13.

[3]班华.心育再议[J].教育研究,2001(12):28-33.

[4][6]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2011-10-10].http://old.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049/201110/xxgk_125722.html.

[5]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光明日报[N].2016-12-12.

[7]刁益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其超越[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06):196-202.

[8]王平.课堂如何育人:情感性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2):44-50.

本文是景德镇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