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应用型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
2022-02-26匡祥琳
匡祥琳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藩篱,使翻转课堂、慕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了高校教学模式。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产物,“互联网+”将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技术等有效契合在一起,为社会大众带来了诸多便利。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04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3%,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更迭和互联网智能终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革新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因此,高校经济学教学要坚持与时俱进,依托“互联网+”革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经济学课堂教学质效。
一、应用型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征
一是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复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知识点繁多,且前后知识点关联性强。很多经济数理论知识都基于构建在严苛假设上,这些知识点涉及一系列的经济变量相互关系,主要通过几何图形、函数公式等方式呈现出来。立足于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来分析,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抽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理论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1]。另外,由于经济理论主要以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为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学理论知识中,具有诸多假设条件,导致学生在理论方面存在较大难度;二是图形复杂易混淆,对学生梳理知识要求高。毋庸置疑,在经济理论知识中绝大多数理论推导都是应用图形形象再现的方式,所以在经济学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篇幅来分析图形,为学生阐述经济变量间的复杂关系,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弄清楚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关键需掌握其与图形的复杂对应关系[2]。如,针对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要想弄清楚这两个概念,则需吃透两个经济的内涵,理解补偿预算线与商品价值变动关系,即立足于总效应的分解以维持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以及基于盗用改变下的实际收入改变的收入效应等部分。伴随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图形分析领域的要求不断增强,在生产者行为理论的需要理清各产量曲线关系、成本曲线关系等,完成对差异化市场最优生产规模的遴选。上述这些知识点需要依托复杂的图形来进行分析,并且每个图形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需使用最优化方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对学生数理化知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作为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的一门主要理论课程,经济学涉及面广,包含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内容多术语、多理论、多计算、多模型,部分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经济学教学还在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自然课堂教学质效不尽人意[3]。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教育改革也被纳入管理日程,基于国家指导的层面提出应用型转型与产教融合的意见,通过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创新实践,提升教育改革创新的效用,并从实践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4]。另外,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沿革看,经济理论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其变化的基础源自于市场的变革,因此不仅需要强调以经济理论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实际市场的契合,依托两者之间的互动互促,提升经济人才的应用性,加强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培育的转型。由此,在面向于未来发展的教育课程中,经济学教育改革需求迫在眉睫。据此,在高校要基于“互联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下,不断革新经济教学模式,对教与学进行重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三、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和出发点,在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大纲以及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发挥着导向性作用。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受多种因素的掣肘,部分高校经济学教学还在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加之教学观念和内容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不符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重知识、轻素质和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5];二是经济学教学目标尚未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经济学课程目标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学教学非常重视专业基础课性质,没有彰显专业培养目标;三是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教与学是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较强的指向作用,教和学目标的一致性,一方面有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彰显学生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专业技能较低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经济学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要通晓经济学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跨专业、跨学科掌握多门学科。然而部分教师因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事务尚未将全部精力放在新技能和新知识上,没有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坚持与时俱进,掌握经济学、互联网、统计等实践能力,只是吃老本进行教学。此外,由于部分高校经费有限,学校没有安排教师出席经济学领域方面的会议,或是没有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知识体系和互联网技能自然无法满足时代需求[5]。
(三)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还在延续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化地接受知识。教师在经济学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对教材的讲解,习惯性利用枯燥乏味的数据模型和经济数据来分析抽象理论,很少设置开放性题目或是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是进行独立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虽然有部分教师坚持与时俱进,打破了传统“一支粉笔就能讲授所有内容”教学模式的藩篱,坚持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MOOC、蓝墨云、微课等方式进行授课,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过于依赖PPT 课件,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引入了蓝墨云班课,但是沦为学生出勤签到的工具。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少,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机会,无法发散思维,导致课堂教学质效不尽人意,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教学考核方式较为呆板
在当前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在延续传统“一考终身制”考核方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出现了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对其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无法全面评价学生。从试题设置方面来说,试卷题目以死记硬背的客观题为主,很少让学生立足于经济学角度,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题。还有部分学校为了考核的规范性,在设置主观题答案的时候按点给分,如此一来就局限了没有标准的答案,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让学生经济学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7]。追本溯源,学生平时花了时间来学习,考试分数却比平常死记硬背的学生分数低,自然学习积极性低下。此外,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没有全方位地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日常表现等,制约了学生实践水平提升,因此经济学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四、“互联网+”视角下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正本清源明确目标,强化教学导向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高校领导者要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从思想上正本清源,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明确经济学教学目标,通过多管齐下,不断强化经济学教学导向作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此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需重视经济学目标,将其放在经济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发挥互联网优势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经济学教学目标一方面涵盖了经济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所设置的经济学教学目标,要充分彰显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目标设置专业培养目标。经济学训练内容应贴合经济教学目标,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形成相辅相成的教学结构,进而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第三,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从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到知识解构者,因此经济学教学目标,需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重构教学目标的时候,需结合坚持“以生为本”,整合互联网上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经济学案例和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世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并鼓励学生用现实经济世界中的案例与教科书进行对比,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更新经济学知识。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还要将手机教学APP、远程视频互动平台、云平台等结合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APP 等为传递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经济事件,并鼓励学生围绕各种经济事件,分析讨论其背后的经济规律和经济联系,深化教学目标,还能利用互联网分享知识,分享学习经验,提升综合能力。
(二)革新经济学教学观念,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师,需革故鼎新,不拘泥自身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因时而立,因势而力,具备“互联网+”和大数据观,同时还要具备收集处理大量信息和海量数据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预测的能力[8]。第一,在“互联网+”时代,教师所具有的信息能力素养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精神,能促进教师不断探究,产生或是传播新知识和新信息。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经济学教师主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知识,加之工作繁忙,缺乏对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的学习,缺乏应用教育APP 和在线教学平台的意识,对此,高校经济学改革,需革新教学观念,帮助其树立“互联网+”教学观念,优化和改善教师能力及结构,定期加强对教师的系统性培训,丰富和拓展培训内容,支持和鼓励教师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探索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效的提升;第二,经济学课程属于基础性公共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当前经济形势紧密贴合,成为众多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之一。因而,为满足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特点,应当给予学生高质量的教育体验,即利用强大的教学团队予以支撑,以寻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针对当前经济学课程的整体特点,经济学教学模式必须注重创新,基于教师团队协作的力量加强教学研讨,由不同的教师成员担负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以促进团队结构的完善;第三,立足于经济学教学的整体目标,积极开展相关的经济现象与经济事件的讨论交流,以此形成相对统一的指导性教学口径,在讨论主题的确定上可以依据教学实际,选择与经济学教学目标相契合的内容,开展创新性的在线“头脑风暴”;第四,在教学团队协作下的教师,要深刻理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场景下的教学任务、目标、内容和方法,打破传统空间与时间的界限,依托全新的教学平台形成指导全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充实自我,加强现代教学技能的革新,在掌握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能够形成团队凝聚力,彰显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个性化特征。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纵观西方经济学教育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格局,已然无法适应时代的新需求,尤其是面对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现状,必须扭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寻求在教学手段上的转变与突破。比如,充分开发MOOC、微课、微信、APP 等信息化平台,完成由单一性教学向综合性、多元化、实时型的模式转变。一方面,开辟全新的教学通路可以拓展教学空间,以达到深度创新的目标;另一方面,借助经济学课程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通过自建或者他建的方式挖掘素材,将丰富的精品公开课、微课、MOOC 等搬上课堂,使学生能够基于多角度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另外,为适应教学形态的发展,应在突出“以生为本”原则的同时,拓展教学方式的延展。第一,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实际的经济学案例,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特点,以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挖掘案例中的教学价值。事实上,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伴随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逐步被引入各类学科教学之中。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主旨在于引入案例表现经济现象,并为学生创设更自在的讨论、合作的空间,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比如,面对弹性与收入理论教学时,可以利用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情人节的玫瑰花为什么价格爆涨?并且这种价格演变方式与传统的薄利多销理论相悖。”由此可以引出需求弹性理论加以解答,从而利用身边案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第二,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讨论法与研究法紧密衔接,让学生在广泛的参与中获得能力综合。在课堂中,主要是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资源,应用所学的知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最终寻求问题的解决。比如,在GDP 指标评价中,可以将GDP 指标核算方法作为讨论主题,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综合研讨获取答案。第三,视频教学法。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成为常态,视频教学作为其中的分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网络资源互通的优势,可以收集丰富的教学素材,利用录像、动画、影片等形式,给予学生多元化的教学体验,增强学习的代入感。比如,在通货膨胀理论教学时,可以放映《民国反腐风云:蒋经国“打虎”内幕》的纪录片,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娱乐性,又能够从中直观地展现通货膨胀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四)注重科学评价,推动教学成果的转化
在“互联网+”教学背景下,无疑为高校经济学教育提供了新颖的平台,但仅专注于教学过程往往是不够的,过程中一般局限于对知识学习的形态,而无法真正预见到其成果的转化。因此,需要引入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使经济学课程教育能够更加趋于合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达到与实际相契合的人才培育目标。一方面,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学完善,即立足于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地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纠正,包括授课方法、训授过程、重点难点内容、课后作业布置、答疑解惑效果和教学资源利用等,实现综合全面的评价,以此来实现对经济学课程的完善,逐步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教学特点,切实完成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另一方面,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尤其面向于“互联网+”特征下的教学形态,必须要探寻更加具体的考核办法,通过统筹目标与细化指标的建立,将考核指标渗透至各个环节,实现立体化的教学评价。比如,随着经济学教学渠道的丰富,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紧密结合,若实现对线上线下之间的衔接和跟踪,则势必推动教学评价方式的发展,形成综合覆盖。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作业批改、中期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构建起立体化的考核体系,有效掌握学生的学情与需求,推动良性教学机制的发展。不仅如此,为适应信息时代特征下的评价要求,教师可以设置在线考核机制,根据经济学课程的阶段性特征,运用网络资源平台实施检验,并将其纳入综合评价的计分范畴,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规范意识,以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育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经济社会的变革,“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经济学教学,必须要注重对实际需求的适应,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理念,明确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全方位推动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同时,针对以往存在的教学弊病,同样需要能够对症下药,大胆改革创新,依托“互联网+”的优势环境,将更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其中,打造协同化、现代化的教学新格局,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和短板,将应用型人才与市场需求对接,形成多方共赢的新局面,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