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制约因素及路径*

2022-02-26康亚华刘自团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考核院校

康亚华,刘自团

(1.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2.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坚持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兼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现代人才既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使命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对其提出的重要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课程思政是确保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乃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高职院校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推进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探究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之道

“各国大学具有一些普遍性特征,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又塑造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实践,使各国大学具有差异性”[1]。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他认为“君子”的品格,即道德修养最为重视。《学记·大学》开篇就指明了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学校教育中,知德紧密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2]。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述,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始终贯穿于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铸魂育人,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之道。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的本真使然

思政教育乃历史传统,教育之本真。唐代教育家、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乃教师的三大任务之首。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3],注重学生精神与人格的陶冶,将“真”与“善”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没有学术支撑的价值教育是空洞的说教,而没有价值导向的课程教育是盲目的瞎子”[4]。《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培育学生完善的人格,是铸魂工程,是教育之本真使然。

(三)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与教学相互分离的现象,整个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出来”[5],这个“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怎样培养以及为谁培养的根本问题,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应有之义。

(四)课程思政建设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驱力的重要之举

高职院校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线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其人才培养对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等,成为提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其爱国情怀,加强其职业能力,养成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在教学生学会“做事”之外,使其学会“做人”,“做事”与“做人”并重。培养德技双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乃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驱力的重要之举,能够为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认识缺位,部分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轻德、重技轻德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校领导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关系到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与规划,进而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者,是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德育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德育意识不强,将传道授业解惑割裂开来,始终认为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学科知识与培养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事情,对在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存有争议。另一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识教育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课程思政都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业考核评价之中。专业课教师本身还有教学与科研任务,课程思政无疑又给这些任课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势必影响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任课教师思政内驱力不足。

(二)管理缺位,导致课程思政难以全面有效落实

一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多停留在文件与各级教育工作会议上,相关的培训与指导举措不足。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进行相关培训、指导尚未落实到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譬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也是提出宏观指导性要求,如工学类专业课程应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公共基础课程应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对每一门课程具体的课程思政举措与方法等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对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提出了挑战,即使他们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想在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由于其思政育人能力欠缺,难以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技巧,不能很好地挖掘本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二是各级教育文件对课程思政相关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没有作出详细的规定,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进程中,无系统的参考借鉴先例,还属于研究与探索的过程。“课程思政的共识与经验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高校与教师持续探索和长期积累”[6]。部分学校即使为教师举行课程思政相关培训的时候,对具体的教材编写、思政育人方法等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欠缺挖掘本学科、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的能力。如此,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时候,存在文科类教材偏理论化少,人文精神;工科类教材重知识技能少,价值判断以及配方不够营养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

(三)保障缺位,难以形成课程思政协调机制

一是尚未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二级学院与教师课程思政考核激励制度。以教师职称评定为例,目前,教师职称评定尚未将课程思政纳入考核范围,或考核权重较小,难以引起教师的重视。如国家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的相关文件也只是强调“坚持以德为先,教书育人”。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更多侧重业务条件时间要求及科研能力,硬性指标大多是如教学工作量、论文等。如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对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评审条件从学历资历、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专业实践要求和教科研业绩要求四个方面做出了规定,对学历资历、完成教学任务及获奖、专业实践年限及成果、论文发表数量都做出了硬性的规定,而对思政教育方面的考核仅用“教书育人”简略带过,没有具体硬性考核要求。毫无疑问,这种激励考核,影响了任课教师以及二级学院践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二是课程思政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配套举措滞后,没有形成课程思政机制合力。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作为第一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分工负责,统筹推进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牵涉面广,需举全校之力共为之,需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系列制度建设。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制度建设滞后,导致合力难以形成,机制合力方面有待完善。且师资培训、培养方案改革、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等,离不开人力、财力与物力,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五度并举,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一)强化顶层认识,提升课程思政认识度

高职院校党委书记应履行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课程思政作为高职院校铸魂育人工程,是学校党委开展党建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应尽之责。高职院校校长作为学校行政最高负责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负责人,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分内之事,校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关乎高职院校的决策走向与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需要党委书记、校长高度重视,发挥带头作用,担负起课程思政理念落实职责,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开辟铸魂育人新境界。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部联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出台了指导文件《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之举,是应用性人才培养之需,高职院校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责无旁贷。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明确规定,“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落实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落实直接责任。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也应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应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全面负责的原则。

(二)重塑培养方案,提升课程思政的精准度

课程思政需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方能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归教育初心,精准落实课程思政。高职院校需要重新修订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确定后,需要将课程思政需落实到每门课程、每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方能推进课程思政走深走实。为此,高职院校应组织二级学院以教研室或系为单位,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指导下,编写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制订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具体课堂教学目标三级目标之中,使每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合度

事实上,每门课程都含有思政元素,如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内容。所以,高职院校要开展思政专题教研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思政元素与各类课程教学的融合度。

要结合本校的专业分类与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各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实现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的无缝融合。挖掘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可为公共课程树魂。体育、英语、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应侧重于挖掘爱国主义情怀、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元素。挖掘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可为专业教育树魂。专业类课程,应侧重于挖掘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等元素,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与温度。挖掘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可为实践教学树魂。实践类课程,应侧重于挖掘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元素。

为了更好地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高职院校应深挖教材内涵,探索教材中的思政精髓,将教学与思政有机融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之中;挖掘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编写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交流经验做法,为提高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

(四)压实主体责任,提升课程思政执行度

“课程思政推行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表现出的应对力和创造力”[7]。课程思政的落实,需要教师加强思政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等。毋庸置疑,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主力军。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制度,克服教师的惰性思维,引导教师深度参与课程思政,压实主体责任。

因而,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实施意见,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改革二级学院、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将课程思政纳入考核范畴。具体包括:要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设置管理、教学大纲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督导管理办法,完善课程思政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监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挖掘、融入思政教育资源的情况;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制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将德育纳入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中。

高职院校应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与考核工作体系,在领导班子年终述职与考核中,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作为述职与考核内容,发挥领导班子带头推进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评价中,应将课程思政推进落实情况作为考核依据,增加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质量与成效方面的考核,调动二级学院落实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在教师考核与评价中,应将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其教学质量考核、年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职务评聘与评优奖励的考核指标,激发教师提高思政育人能力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致力于课程思政研究,压实主体责任。

(五)加强条件支撑,提升课程思政的保障度

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课程教学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等,都需要学校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应系统的出台保障措施,投建课程思政支持体系,提升课程思政的保障度。

要运用新媒体,在学校的官方网站、官微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报道,及时展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为课程思政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开展课程思政优秀课程、示范教材、优秀标兵、典型案例等活动,遴选、表彰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的课程、教材、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课程思政的推进,具体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编写,还是示范课程建设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所以高职院校要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支出。应支持二级学院、教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研究等相关活动。

猜你喜欢

思政考核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内部考核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