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中国大地 建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进展

2022-02-26秦惠民王名扬牛晓雨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扎根一流大地

秦惠民 王名扬 牛晓雨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和进行的重要实践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和实践明确了价值选择、使命要求,指引了前进方向。有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追求的本体价值回归。这是一个对本体价值探寻挖掘、重新确认和使命回归的理性过程。这个本体性价值包含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内生动力,即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服务于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需要,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支撑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照这个方向展开的一系列新的观念构建、路径选择和方案设计,构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进展;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 “四新” 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和 “金课” 建设、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注重培养 “经师” “人师” 相统一的教师队伍,通过 “破五唯” 着力解决发展中的评价指挥棒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方向,汇聚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新的实践探索活动。

一、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指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这样的后发赶超型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通过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方法和路径来引导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这一目标?围绕这一问题,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等各种教育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推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

2014 年5 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的重要观点,认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更要 “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 “四个服务” 的办学方向,再次强调 “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2018 年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概括为 “九个坚持”[3],其中强调了要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4]。2022 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提出要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5]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基于中国国情、扎根中国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传承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把为中国人民服务和为全人类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的理论逻辑及其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辩证关系以及相关问题上取得进展。

二、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探讨始终处于高等教育理论性话题的核心地位,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本土与全球、特殊和普遍、方法与目标、环境和成果以及形式与内涵五个方面。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深入探讨了在办学方向、治理模式和发展方式上扎根中国,在可比指标上争创世界一流的建设逻辑和推进路径。

第一,本土与全球的辩证统一。不可否认,已有的世界一流大学多是在全球化和国际化浪潮中随之而来的外来范本。究其本源,全球化的规则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某一本土文化[6],本土需求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原生动力和内在逻辑。自中世纪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至近现代的柏林大学,再到美国的赠地学院、研究生院,基于本土需求办学是世界著名大学保持活力、卓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借鉴全球范例的同时还应当坚守本土特色,致力于东西方的交流互鉴,“把我们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好东西”[7],在实现本土化的基础上追求全球化。一是要确立扎根中国大地的坚定方向,探寻世界一流大学的本土特色,坚定文化自信;二是要处理好本土与全球的关系,积极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对话交流,探索中国道路,凝练中国模式。同时,大学的全球属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大学的高深知识,还是基于已有高深知识的探索和创新,都建立在已有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和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有赖于全球高等教育的历史积淀、现实合作与各种途径和形式的相互交流借鉴。引领人类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更需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求,凝聚全球智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更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第二,特殊和普遍的辩证统一。现代高等教育发端于西方国家,并经由数百年的实践探索形成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演变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模式,其实践经验暗含着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发展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一流大学都植根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有其独特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外学习和借鉴曾是一个重要的后发外生型发展模式,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愈发注重立足中国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注重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的环境背景和时代特征,将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三,方法与目标的辩证统一。“世界一流”是中国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性目标。我国以此为目标意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中国一流大学建设旨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延安时期创办高等教育以来的重要立场和出发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且要建设一批能够服务于世界文明互鉴、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大学。我们所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能够承担起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使命,“从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出发,直面共同命运、勇担共同责任、谋求共同利益、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以重大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生产变革,为人类美好生活作出不懈努力”[8]。而扎根中国大地则是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扎根中国大地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因血脉中继承和创新,避免在实践中简单照搬和模仿西方模式和经验,真正担负起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任务,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环境和成果的辩证统一。已有的成熟大学通常是在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自然产物,是对经济社会发展 “自下而上” 的回应。这显然与我国基于行政主导逻辑 “自上而下” 主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后发模式有所不同,呈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特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难免借鉴和模仿他国经验,但绝不能进行简单照搬,要根据不同国情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走自己的路。一方面,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加强国际间合作,大学通过国际合作开展知识与人文交流,“不仅有利于合作的国家,而且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融合发展”[9];另一方面,我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特色国情与制度环境,服务国家战略与国民高等教育需求,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第五,形式与内涵的辩证统一。具备世界一流大学之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外在形式要求,指的是大学的外在指标进入世界前列或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制度能够为世界一流大学带来新的启示与借鉴。[10]而具备扎根中国大地之魂,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实质性要求。只有遵循植根于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和文化土壤的大学使命,涵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才能形成具有世界价值的独有特质及可资参考借鉴的独特模式。这就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注重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凝练与升华,[11]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培育中国大学的精神气质。

三、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发展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实践,源于20 世纪末的 “985 工程”,延伸至当今的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我国通过开展 “双一流” 建设、把握立德树人方向、实施 “四新” 建设及交叉学科建设、培养 “经师” “人师” 相统一的教师队伍、倡导 “破五唯” 评价改革等重要举措,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回应人才培养根本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强师队伍和解决评价指挥棒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从“985 工程” 到 “双一流” 建设,是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之路。大学不仅是教学和科研的中心,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引擎。1998 年,我国提出实施 “985 工程”,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以适应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要求。[1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和任务集中体现在 “双一流” 建设方案中。2015 年,国务院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开展 “双一流” 建设,至今已公布两轮建设名单。“双一流” 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沿袭 “985 工程”、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发展阶段。历经20 余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大学总体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建设理念也从最初的要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朝着“扎根中国大地” 凝练“中国特色” 的方向发展。

第一,把握立德树人方向,回应人才培养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3]因此,一流大学必须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从 “四新” 建设到交叉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朝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方向发展。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推进实施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全面推进 “四新” 建设,通过对传统工科专业、涉农专业、医学专业和传统文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四新” 建设是“走好中国高等教育卓越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14]。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 《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 等文件,鼓励高校探索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平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传统学科的适应性改造到主动交叉融合,高等教育人才的战略需求逐步从适应经济发展向主动应对经济发展转变。

第三,重视一流学科和 “金课” 建设,“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加快数字转型助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2018 年,教育部印发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以 “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变革、思想变革、方法变革、实践变革,形成教育、科研的中国新范式”。[15]2019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 的通知》,启动了一流课程建设 “双万计划”,即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2022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 《关于公布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引导 “双一流” 建设高校聚焦具体学科领域和方向的创新与突破,通过夯实学科建设培养一流人才,使课程和一流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发凸显。

第四,培养 “经师” “人师” 相统一的教师队伍,通过强师建设强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提出了 “四有” 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 和要做 “大先生” 的期望和要求,指引教师队伍建设朝着 “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16]的方向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扎根中国的教师,在高校教师个体层面,需要增强创新能力、严格专业要求;在高校教师群体之间,需要加强相互信任、发挥各自优势;在高校教师和院系等组织之间,需要树立共同目标、留足自主空间。自下而上形成个人钻研、团队合作、组织协同的良好工作氛围。

第五,通过 “破五唯” 评价改革,解决评价指挥棒问题。一流大学建设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势必带来高等教育发展形式上的内卷化和实质上的空心化,进而限制大学的特色发展与创新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评价改革为抓手,通过“破五唯”,引导高校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推进。

四、扎根中国大地建好世界一流大学

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需要在办学实践中扎根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涌现出诸多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但其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一是要树立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 “教育自信”[17]。教育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伟大实践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和走出一条新路。

二是要确立服务国家和服务全球相统一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既要扎根本土又要着眼全球,通过发挥现代大学基本职能,对人类进步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服务本土,为本国人民提供满意的教育;另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学肩负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智慧与方案的重要使命,超越单纯的国家立场,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独特价值。

三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扎根中国大地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有关论断,对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鲜明的指引性。首先,基于本土需要和为本国服务来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其次,通过实事求是、历史与方法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评价制度改革和教育数字化建设等具体问题的解决与推进,营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支持高校和师生通过深入扎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以超越国际水准的勇气和信心建设好世界一流大学。

猜你喜欢

扎根一流大地
大地之歌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裂开的大地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