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教育对外开放意识形态风险与对策研究*

2022-02-26王中光蒋丽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事留学生价值观

王中光 蒋丽芳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4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要把促进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入,不同的政治制度、多元的文化思潮、迥异的价值观念都给教育对外开放带来了一系列复杂严峻的挑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强调高校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构建积极向上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因此,做好教育对外开放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既要做好在校师生的价值引领和情感认同教育,又要根据外事工作的特点,不断创新对外传播的内容,优化传播路径,用符合现代社会的语言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1.1 意识形态对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广义的文化是社会精神和物质、情感和知识这些显著特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一种精神、信仰和价值观。意识形态是一个阶级针对其意志、价值观、利益的观念表达的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的理性认知和高度认可,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引领功能,对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1]。首先,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不仅维护了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同时也服务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倡导什么,反对什么都将对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是一定阶级利益、意志、价值观的社会表达,因此意识形态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文化的社会性质。最后,意识形态是社会文化最本质、最集中、最核心的体现,它以政治价值观念为核心,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2],它引导社会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它体现了公众主动批判错误思潮、自觉维护舆论阵地安全、传播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

1.2 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根基

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仁爱、民本、诚信、和谐、大同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这些优秀的品质已经内化于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3]。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正在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民本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华民族倡导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世界观。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筑牢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根基[4],当今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也以不同形式丑化、否定我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只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情感认同,不断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就会对各种扰乱人民群众德道观、价值观、历史观、国家观的错误思潮和政治意图形成天然的屏障,同时会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给予有力的批判。

2 当前高校教育对外开放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高校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较大拓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出国境培训及访学项目、外方教育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各类中外人文交流项目等,都成为外事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都需要和不同的外方机构沟通和联系,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别有用心的机构,为达到某种政治意图,打着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国际助学的幌子,暗地里却从事着文化或者宗教渗透,给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带来威胁和挑战,这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多重挑战[5]。

2.1 高校留学生教育顶层设计还需加强

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42号)强调:“招收国际学生的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和服务制度,具体负责国际学生的招收与培养。”高校应当承担起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主体责任,应根据来华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做好顶层设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涉及招生、录取、证件办理、语言教学、第二课堂、学生心理辅导、后勤保障、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全面、系统、专业的管理工作。然而,大部分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基本由国际交流处或者国际教育学院全权负责。当这些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国际教育学院去完成的话,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工作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对我国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发展、思想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和深刻了解的人员承担,只有这样才能讲透、讲活我们价值观的由来、形成和发展。

2.2 来华留学教育体系还需完善

很多高校片面认为来华留学生不需要进行思想教育,只要在专业知识教学和日常生活服务和管理上做好安排就达到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目的。因此,很多高校对来华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整体考量和系统设计。首先在培养理念上,缺乏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自主产生兴趣和正向反应的教育理念。其次,来华留学生认知和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健全,过程不完整,来华留学生与中国社会融入缺乏引导,导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认知存在碎片化。再次,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还未充分运用到来华留学教育,仅仅简单地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同知识传输、文化灌输,文化类教学呈单向度的特点。最后,教育者引导来华留学生融入社会并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不突出,导致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情感共享不足,主动输出中国故事少。

2.3 出国境交流学习师生管理还需要加强

随着高校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逐步提升,出国境交流学习的人数持续增加,有的高校甚至达到上千人的规模,而且出国境交流学习的渠道、国家、目的又各有不同,这给高校对这部分群体的意识形态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出国境人员自然会产生孤独感和封闭感,容易缺乏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感。在这时,出国留学人员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对于一些不良思想或者利益诱惑的分析和判断难免会出现不理智不客观的现象[6],有可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价值观或者是政治立场不坚定,在意识形态领域犯下严重错误。

2.4 外事工作队伍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外事工作队伍是承担学校对外开放的主力军,他们在学校中外科研平台建设、专业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对外开放是政策性、时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懂管理、明政策、通技巧的工作队伍。由于外事工作人员每天都与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不同业务内容打交道,工作人员普遍面对着压力大、纪律严、能力要求高的工作环境,所以高校外事工作人员大多专注于语言能力及业务技能的提高上,而对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在日常工作中传播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技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培养。

3 防范和化解外事工作意识形态风险路径

3.1 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折不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7]。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教师要模范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争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善思考、明是非、懂感恩的时代青年,要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利益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抵御外部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

3.2 聚焦薄弱环节,完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机制

教育对外开放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形势是复杂严峻的,为守牢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高校应聚焦敏感和重点领域,完善意识形态安全体制和机制建设,从根本上做到政策有保障,措施有效力,结果有监督。

3.2.1 协同发力,形成来华留学教育“三全”合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应当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高校要转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观念,来华留学生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是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新时代中国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展示我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要加强来华留学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要将来华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来华留学教育的趋同化管理,统筹协调校内资源,各部门协同配合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同时,高校要加强与社区和社会机构的联系,通过搭建各类文化交流平台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引导来华留学生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不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动性。

3.2.2 过程监督,强化出国人员思想动态管理

对于出国境交流学习的师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新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或许还面临着一些境外敌对势力蓄意设计的各类意识形态的陷阱,如何抵御各类刻意、曲解、抹黑“中国道路”的不良思想,如何批判性分析有些国家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主义”旗号,输出西方价值理念,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根基的意识形态渗透[8],这些就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作用,培养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家国情怀[9]。同时针对出国境交流师生的意识形态工作,高校还应该加强过程管理,紧紧抓住出国前、在外学习期间以及归国后的关键环节,保持和出国境师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始终做到事前有提醒教育,事中有沟通监督,事后有跟踪回访,使全过程管理真正形成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3.2.3 把握文化特性,提升外事工作队伍人文素养

外事工作者是教育对外开放的践行者,外事工作者的政治素养、文化修养、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因此外事工作者要首先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必须不断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外事工作者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最后,外事工作者要把握文化特性,通过将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将人文关怀转化为情感力量,关注来华留学生、外专外教、出国境交流师生的个性需求,在日常工作中摆脱机械说教和冷漠态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春风化雨般传播。

4 结语

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了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沟通,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了解,提升了我们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我们要保持斗争精神,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应对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担当和世界担当,用当今时代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对高校教育对外开放意识形态安全的巨大作用,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外事留学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外事之窗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