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教育“课堂革命”面临的窘境与思考

2022-02-26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文化课车间

梁 桂

(广西农牧工程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3)

“课堂革命”这个概念来自基础教育。可查到的最早文献是现任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于2011年4月21日在新浪博客发布的博文《课堂革命》。这是基础教育领域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历程中出现的创新概念。任永生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课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革。”[1]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长篇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中指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这句话并没有涵盖职业教育。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指出“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这是到目前为止,把“课堂革命”概念应用到职业教育改革论述的最高级别文件。不过,回顾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就会发现,当时尽管没有使用“课堂革命”这个词,但推行的课程教学改革都带有颠覆性,比如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后来跟上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法等,可以说中职教育已经历过一场“课堂革命”。为什么近年来还要进行“课堂革命”呢?显然是因为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继续推进“课堂革命”。

1 中职教育“课堂革命”面临的窘境

1.1 当前班级管理模式不能轻易突破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学校安全稳定的基石。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模式与普通中小学大同小异,属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职课程教学改革中,很多专家都想打破这种长期沿用的班级管理模式。比如,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指出“要适应学习者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需要”。但是这项创新工程,至今很少有人提起了。又如,很多教师都希望采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普遍采用的小班教学模式,但中国人口众多,教学资源有限,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小班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将一个班级分为两个或多个小组,先后安排上课。然而,这样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还没有轮到上课的那些小组只能闲在一边。班级除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元之外,还是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这个阵地目前还没有更好的阵地可以替代。所以,试图突破当前班级管理模式的教改措施,都会遇到实际困难,难以展开。

1.2 大多数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薄弱

众所周知,当前中职教育采用注册入学,大多数中职生文化知识水平不够高。课堂上,有的学生看到英文字母、数学公式就一头雾水,有的学生很多常用汉字不会写,有的学生不懂百分数怎样计算,等等。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说法,就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底子太薄,与教师教的东西没有黏合点,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不起来。因此,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有人认为,对于中职生,应重点教授操作而非理论知识。对于技术含量偏低的操作,比如流水线上的手工装配,这样想是可行的。但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操作,比如机械零部件加工、自动化设备维护、疾病防控等,没有知识基础就去做,很容易变成胡乱操作,不仅不能掌握技能,还很容易发生意外。知识与技能是互相促进的,没有知识的积累,技能很难长进。

1.3 大多数中职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与习惯

尽管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实训条件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但这些对学生学习而言,都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因素)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大多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与习惯,欠缺学习主观能动性。这种状态相当于学习路上最关键的那道门被堵住了,在没有将这道门打开之前,教师所有努力都是效果不佳的。很多中职教师面对这种状况都会感到迷茫,甚至束手无策。学生无心向学,让很多新颖的教学模式失去了灵魂,流于形式。比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等,任务布置下去了,学生随意应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4 多数教改创新理论都是舶来品

十多年来,职业教育教改理论不断创新,新名词层出不穷。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我们学习的主要对象,比如模块化教学、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等。这些教改措施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试图通过改变学习的场景、内容与流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许这些改革措施在某些地方或局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在整体上并没有解决中职生学习不积极的问题,或者说未见有实质性突破。在国外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传统学习理论被边缘化,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成热门。但即使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建构主义学习方式也推广了十几年,中职生学习不积极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真实的工作情景是不能解决所有学习问题的。很多真实的工作情境非常艰苦,没有什么趣味可言。比如畜牧类专业,曾有新生参观了养殖场,直接退学了。在浩如烟海的职业教育教改文献中,你会发现很多专家热衷于附会国外专家的观点,不愿意发展本土理论,总喜欢引用国外标准来指点国内的问题,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1.5 对中职生的期待不切实际

自从企业岗位用人需求被确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参照物以后,很多企业人才评价用语就被借用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中,把学生培养成技师、工匠等说法不绝于耳。技师可以在课堂中练成吗?工匠可以在实训室中练成吗?很多人在工厂做一辈子也没有成为技师或工匠,可是有的专家却想用三年时间以班为单位培养一批批技师或工匠。对中职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实际情况的巨大落差,让很多一线教师不知所措,陷入迷茫,动不动就要让学生掌握某某技术。实际上,很多人实践了一辈子也未必能真正掌握一门技术。上几节课,做几道习题,参加几场考试,操作几次机器,然后上流水线长时间重复几个单调的动作,多数中职生的学习历程都是这样,而这样并不能让中职生真正掌握一门技术。

2 有关中职教育“课堂革命”的思考

曾经有很多教改专家热衷于搞宏大的顶层设计,近年来这股浪潮似乎有所回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三教”概念标志着职教改革焦点开始转向实际问题。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不能解决微观实际问题的宏伟蓝图终究无法落地。“课堂革命”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

2.1 矫正中职生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中职生沉迷游戏、学习不积极等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改不能只注重添置最新设备、提高教师水平等。更需要唤醒中职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很多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口头说教能奏效的,需要强力矫正。

2.2 补足文化课短板

文化课基础与各种专业技术学习密切相关。学生如果文化课基础太薄弱,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技术原理就很难理解,或者学习难度很大。从长远来看,中职生必须补足文化课短板,才能为后续不断提升学历与掌握比较复杂的操作技术奠定基础。但是,补足中职生文化课短板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也需要各种有效的手段。这方面需要专家们花精力去钻研。

2.3 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该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来定,不能盲目根据用人单位的主观要求来制订培养目标。不是说用人单位想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就可以供应怎样的人才。必须意识到,用人单位的追求有时也是脱离现实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实际可以达到的高度来定,任意夸大培养目标的行为只能是自欺欺人。

2.4 把课堂搬到车间要慎重

“要打破学校与工厂的边界”“要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里面”……诸如此类的教改表述实在太多了。有这么多车间吗?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到工厂车间做流水线,重复几分钟就可以学会的几样动作。实际上,车间里面看到的一切不足以支撑起一个专业的教学。把学生拉到车间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车间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在车间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个个都应该是专家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所以要客观看待车间等真实工作环境对学习的作用,要充分利用,但不能盲目夸大。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文化课车间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招工啦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扶贫车间”拔穷根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把农业搬进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