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职院校国际化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2-02-26肖敦交陈光荣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广东一带一路

肖敦交 陈光荣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国际化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近几年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呈现多级化发展态势。2012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国家、省级、校级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本研究基于《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1]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2]相关的数据统计,再结合2019—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研究,从国际化定义、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能力的提升策略。

1 高职教育国际化定义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不同的理论或政策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构建模型法等,研究内容囊括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等[3]。国外有针对某一区域进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例如,以欧洲博洛尼亚国际化进程为例研究国外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引领了世界各区域开展相关的高等教育研究。国内高等教育研究区域分布广泛,包括上海、北京、江苏、山东、重庆、云南、宁波等多个省市,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江苏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如云南、西藏、新疆等国际化发展较为缓慢。

广东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较少,文献资料也较为陈旧,鲜有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来研究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本科及以上层次高校的国际化。国内有部分学者针对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2006年王璐、曹云亮通过对比其他省市或地区,在师资短期交流、国际合作办学及信息成果交流方面,概括分析了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及优势,并提出了相关的提升策略[4],但此研究时间跨度太大,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形势的需求。还有学者基于自己学校的实践开展国际化的研究,如2021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倪士光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了有关深圳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升探索的论述等[5]。这些研究都从比较大而全的方面论述了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但研究都偏本科层次及“双一流”高校的国际化,本研究可借鉴的地方不多。在高职教育国际化方面,只有少数几位学者从自己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出发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2016年候松、宋卉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策略与路径[6],但诸如此类的研究未成系统,其推广和应用价值有限。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选择,以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为主体,借助国际化获取全球的高等教育资源,基于本国家的法律、法规、具体国情、国策实现教育发展的合作,进行教育资源、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交流,以实现教育的创新,从而走向国际化。

高职教育的属性、使命和生存需求决定了未来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例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境外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职业输出和职业教育为导向的特点决定它与其他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定位有所差异。一直以来,很少有学者专门探讨高职教育国际化这一定义,有的只是高职教育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还有的沿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体系。基于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笔者认为,所谓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各院校主要围绕高职院校的功能建设和能力提升,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育管理制度与模式,不断增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入参与者、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国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的引导者。

2 广东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

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87所,其中,有14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数量位列全国第三;11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三;14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二。公办高职62所;民办高职25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117.8万人,较2019年的89.4万人(不含2019年扩招2020年春季入学学生)增加28.4万人,增幅31.8%,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高职招生53.3万人,扩招18万人,完成扩招任务的2倍。从专业布局来看,理工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占43.97%,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电子信息大类占17.86%。在国际交流方面,2020年,国(境)外人员培训量388 653人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17 344人次,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72个,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数259项,国(境)外办学点数量17个,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147项。

综上所述,广东具有丰富的本土高职教育资源,作为我国经济体量大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职院校大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涉及多个领域的合作与办学,与江苏、浙江等长江三角洲省市相比,其优势地位和国际化特色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国际化还存在少数领域里的重复建设问题,如课程建设等;境外办学点和境外培训中心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服务要求,国际化的广度、深度,国际化质量和长效机制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国际化联盟输出等方面仍需要新的突破。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体而言,广东省高职教育国际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政策导向为主。从《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中可以看出,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行为指标化和功利化。例如,为了完成留学生招生的指标,尤其是吸引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留学生,有学校实行不公平的教育奖励措施,这些措施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初期可以理解为吸引生源的营销手段,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广东省高职院校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不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合作办学发展不稳定,体量较小,在学历提升项目上,本土阶段的学习实质上沦为以雅思为导向的外语学习,出现以本土的专业课程教学为主,或本土师资、教学被边缘化的现象,缺少国际化培养的融合过程。各高职院校的外籍教师引进机制不统一,缺少引入教师的考核与培养,无法确保引入高素质的外籍师资,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多数院校的国际合作还停留在会谈、交流阶段,真正达到实质意义的合作并不多,国际合作仅停留在与国外高校就国际化事宜展开具体的磋商阶段,而鲜见双方后续所开展的实质性合作。国际合作专业集中在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等专业,对需要大量资金建设的专业涉及不深。国际化合作的愿景仅停留在学校管理层面,战略规划、师资建设、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建设准备不充分,无法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国际化的热情,难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7]。其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校企合作日益频繁,但校企合作仍流于表面

随着广东省文旅产品、轨道交通工程、建筑工程、道路运输工程等企业不断地“走出去”,迫切需要校企联合培养一大批既懂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技术和设备,又符合中国用人标准的国外当地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我国“一带一路” 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但高职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仍处于摸索阶段,如校企联合培养的订单班模式受限于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在外语要求、课时安排、师资安排、校内外实训等实际操作层面,校企双方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合作,高职院校很难做到与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相融合,无法协助企业真正“走出去”[8]。在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上,高职院校的培养体系也缺乏前瞻性规划,其国际化师资、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课程体系等条件很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又缺少长期的建设规划,从而无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为企业培养人才时也大都集中在短期企业技能培训,缺乏长期的战略合作[9]。另外,“一带一路” 沿线国情和语言均较为复杂,高职教育的国情研究和语言储备不足也制约了高职教育服务企业 “走出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2 国际化合作日益加强,但未成体系

2019—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广东省各高职院校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合作办学的项目和机构建设方面,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国际化内容,一是与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符合当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设立鲁班学院;二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合作,采取“2+3”或者“2+2”的专升本模式,采用本土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国际化高级人才,这也是广东各高职院校合作最多的方式。

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已经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系统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派专任教师出国访学,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技能大赛,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和标准,开展联合办学等。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两极化特点:一方面,少数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较高,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且均集中在广州和深圳这两大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育国际理念还不够先进,缺乏原创性、前瞻性的国际化进程总体规划,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还未达到国际化的要求,在国际化教育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纵观广东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进程,目前仍基本以院校自主国际化为主,其中,凭借城市国际化优势开展学校国际化建设的高校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深圳和广州的高职院校,但广大粤东西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相当滞后,整个广东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尚未形成合力,各自为政,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际化体系。

4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省高职教育国际化提升策略

国际化能力的提升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如国际大环境、国家政策、海外文化差异、海外教育成本、境外学校管理以及高职院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等[10]。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职院校的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受到种种限制,对外交流不够通畅,国际学生无法入境,国内的学生无法赴外,以致学生留学意愿大幅降低,很多高职院校只能采用线上即“云国际化”展开交流与合作。就全国而言,广东省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与江苏省、浙江省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个)和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课程标准(门)为例,据《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统计,全国23个省(台湾无数据)、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为912个,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数为5 863门,其中江苏省分别为241个和1 641门课程,而广东省分别为99个和423门课程[1,2]。因此,广东高职院校还需要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提升高校的教育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适应和运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规则,有效应对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从宏观上健全法治保障,化解国际化带来的风险,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优化和创新国际化路径。

4.1 完善各项国际化相关的顶层设计,建立高职教育国际化长效机制

提升广东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能力,就需要化解和减少广东高职院校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风险,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高校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由教育部、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组成的国际化风险预警与救济协同机制,持续监测和定期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需求、教育法制变化、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和社会稳定等汇总信息,对政局不稳、经济形势恶化、教育法制和政策或市场供求变化剧烈的国家及时给出风险提示或预警,对广东高校在国际化中遇到的纠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法律援助,协助高职院校与合作方进行沟通与谈判[11]。省级层面要完善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设置准入条件,充分调研各个高职院校的特色,建立广东省高职教育长效机制,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特别是广东省“走出去”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对接行业企业意见与高校意见,健全国际化评估体系,出台国际化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走符合自己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定期召开国际化保障会议,研究国际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营造省际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良好氛围。对有特色、有实效的高职院校予以重点奖励、经费扶持,并加强培育,打造一批有实力的国际化示范院校,充分研究国家级质量报告体系,在此体系中深挖广东省国际影响力特色,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并保障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路线的有序推进[12]。

4.2 开发国际技术研发平台

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头羊,各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发挥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尝试与海外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外资企业等合作建立专业性的国际技术研发平台。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技术资源为支撑,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利用优秀毕业生技术就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技术研发共享平台,为开拓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路径,打通国际职业能力继续教育渠道,增强先进技术的国际辐射力,实现教育经济与产业经济互惠共赢[13]。目前,广东高职院校的国际化项目大部分还局限于“引进来”,如在国际化办学中将国外的课程包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照单全收,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法律法规依据的“输出型”国际化项目。广东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参照与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合作开办的中赞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实践,让国际化真正“走出去”。

4.3 建立国际职业教育实践基地

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结果导向,借助区域优势,建立国际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同时打造跟踪学生国际就业能力的测试平台[14]。中外双方可以在校区所在地的合作企业建立实践平台,互派高年级学生在实训环节到合作院校进行实习实践,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测评小组,对学生进行全程式的职业能力评估跟踪。如在深圳、广州、清远等城市的高教园区,依托临近企业,建立国际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同时,教育实践基地不应局限于几个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必须辐射全省,尤其是经济发展欠发达的粤西北地区,以行业为导向,建立国际职业教育实践基地。

4.4 开放远程教育平台

在全球语境下,各国际远程教育机构已经突破了课堂定时教学的模式,实现了全球教学,不受时间限制的在线学习,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流动课堂。广东高职院校应该紧跟国际教育潮流,加强在线教育的投入,制作具有院校特色专业的双语在线教育课程,例如,以“中文+技能”的远程课程教育平台为课堂教育延伸的起点,逐步建设成辐射全国甚至全球的社会化继续教育的在线课程平台[15]。

4.5 加强职校联盟建设,强强联手,联合输出

国际化最关键性的一环是高职院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师资、管理、创新、实践教学水平四个要素。从高职院校的使命和定位来看,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必须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必须从要素力、文化力、资源力等核心竞争力的实现要素入手,从专业、课程、资源、文化等微观层面切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16]。高职院校有着鲜明的专业实践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自身的发展外,还必须有革新意识,完善与同行业、同地区、同服务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可以采用广东双一流高职院校联盟、广东双一流专业输出、建立区域联盟或跨区联盟等方式,强强联手,联合输出。

5 结语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酝酿,世界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为应对全球国际化的挑战,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必须走得更加扎实,这对各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高职院校国际化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不断地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战略定位,创新国际化建设,将学校发展重心转移到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上来,打造中国输出的高职教育品牌,让中国的高职教育真正走出国门,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猜你喜欢

国际化广东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广东舆情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