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途径探析

2022-02-26白杨孟洪武王志义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2年1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院校

白杨 孟洪武 王志义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办好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以职业文化为依托的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它是对接企业文化的精神纽带。高职院校与优秀企业进行文化的融合与对接,不仅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很多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融通的相似之处。高职院校多依托地域经济而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其重要使命。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如能协调好校企关系,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将对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是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毕业生的心理成熟程度普遍欠佳,其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亟待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多表现为理想主义情结,从单纯的学习环境投入复杂的工作环境,学生往往会感到不适,甚至出现被团队边缘化的感觉。因此,高职院校可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明的管理纪律、和谐的文化氛围,深刻领会所肩负的职责,重新定位自我,调整心态,以客观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岗位。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可帮助学生缩短就业初期的适应期,提升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进而不断完善自我,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也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企业不再局限于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的考量,更侧重于对员工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要求极为相似,使得二者相互对接成为可能。”[1]校企文化的对接有助于高职院校了解和学习企业的优秀文化,并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使之取长补短,改进和完善高职现有文化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职校园文化的提升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通破口和关键点,关系着高职院校优势的发挥。

(三)有利于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

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2]。现在,高职校园正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注重发扬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促使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品牌意识,这正是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将大国意识、工匠精神、创新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在社团活动中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和争优创先的品牌意识,这些意识和教育符合社会需求,也有助于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提升企业的制度文化和团队文化。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第一,培养目标相似。高职院校与企业培养的都是具有职业操守、道德规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的人,力求通过内驱动力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二,内部管理对象相似。高职院校与企业管理的都是人,因此,要以人为本,关心人、帮助人、凝聚人、理解人,与员工换位思考,产生共情,进而积极主动地调动内部运作活力,发挥文化的能动性。第三,外部竞争环境相似。企业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竞争。企业要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就必须打造文化氛围,优秀的文化是提高企业向心力的灵魂。高职院校要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要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这离不开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困境

高职院校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与企业无缝对接。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加强了高职校园的组织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怀有过分功利主义的心理,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科建设和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校企合作还有待向纵深发展,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尚缺乏理论指导,存在对企业文化的盲目吸收现象。主要表现为:

1.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高职院校应将文化建设置于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不能将其与校园管理割裂开来。校企文化的有效融通应摆脱程式化的限制,打破与教学活动的隶属关系,打造独具特色和具有普遍影响意义的文化环境,形成凝聚师生合力、共建同一个家园的和谐氛围。

2.缺乏全员参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全员参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订单培养、产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但并没有经常组织师生深入企业,学习体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即便引企入校也仅停留于象征性地举办一次讲座或座谈,未能吸引企业的全员参与。为此,可构建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改变冷漠态度。

3.职教文化特色不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主要目标之一,各地有各地的文化和经济特点,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并不突出,学校的建筑风格和实训设施千篇一律,专业设置也大同小异。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照搬本科院校做法的现象,在目标定位、人员引进、专业建构、教材编写、考评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未能凸显职教文化特色,也未能吸纳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造成了校企文化融合的面子工程,淡化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性和就业导向性。

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实现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文化融合的目标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熏陶教育、约束引导、制度激励、凝聚人心和优化管理等功能,既是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更是联系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桥梁和纽带,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人文和思想教育的欠缺。”[3]为此,高职院校文化在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时,要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完善内容,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孕育,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引擎”入手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双驱动。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文化融合的原则

(1)互利性原则。企业注重盈利,追逐利润是其终极目的;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追逐培养质量是其终极目的。校企文化的融合与对接应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需坚持“校企所需、真诚合作、互相理解、互惠互利、共求发展”的原则[4]。高职院校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得天独厚的科研环境,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校企融合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激发产学研一体化的动力,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生产难题,补充和强化企业运营中的生产、服务、管理等理念。

(2)选择性原则。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其带领下的民营企业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为此,高职院校也应遵从市场原则,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互通有无,以最优为原则,挑选优秀的企业文化以打造自身的校园文化,提升内在价值,提高文化软实力,培养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闯劲的优秀毕业生。

(3)整体性原则。高职院校在制定办学方向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未来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的了解,还应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企业环境、企业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价值观,让学生对学校和企业有整体性的认识。为此,校企双方需通力合作,分工明确,统一协商,避免出现学校将学生交付企业后不闻不问的现象,更要避免学校盲目拉赞助引投资的情况发生,将校企文化融合落到实处。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文化融合的路径

(1)物质营造,营造职业氛围

基于CIS 理论,加强学校的形象设计,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具体而言,理念识别系统包括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学校精神、价值观等,它是高职校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的浓缩和升华。校园行为识别系统是在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行为活动及对外一切社会服务活动,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活动信息、校园环境与风貌、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发展规模等与高职校园形象有关的一切要素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整合、规划与设计,并传递出去,用以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获取社会的认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强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直观作用,可设计编印《文化手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文化建设方案》等。在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教职工幸福指数的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考评标准。

(2)精神激励,加强职业精神

从本质上讲,校企文化的对接是精神上的对接。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学情是,学生思想早熟,自律性差,责任感弱,接触互联网较多,兴趣广泛却缺乏一技之长,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自身的能力无法媲美未来想要的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可让学生组成若干团队,让他们在完成团队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在张扬个性与团队协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难题的同时,加强精神建设,攻克自己的软肋,改掉懒散的毛病。另外,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对未来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模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实战场。在模拟生产经营环境的同时,学校也要遵循“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与企业积极对接,让学生在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设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安全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真正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促进校企文化的良好融合。

(3)制度驱动,推进机制对接

在顶层设计方面,政府要建立保障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成员以政府人员为主,企业人员和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兼任顾问,负责协调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关系,为校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保驾护航。同时,教育部门应出台指导性的文化建设方案,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规划自身的文化发展方案,并选择合适的企业予以对接。其次,制度是组织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打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使毕业生快速进入岗位角色,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学校应在育人环节和内部管理方面,借鉴企业的制度文化,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从文化的角度完善管理制度、构建评价体系、创新考评机制,以目标管理推进校园文化的质量发展,在整改过程中进行实时预警并制定整改措施,以校内外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的质量管理实施全方位监督,营造民主和谐、奋发进取的校园文化。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营造企业化和职业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最后,借鉴成功院校的优秀案例,制定《校企文化融合实施方案》《校企文化对接反馈评估办法》等,在校企双方足够重视的前提下使此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真正为此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4)行为拉动,凸显职教特色

“行为文化是以制度文化为保证的精神文化的折射”[5]。首先,高职院校可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吸纳企业文化,将企业生产的需求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管理的实施、综合成绩的测评,都要有针对性地渗透企业文化,以文字、图片、视频、实操等方式模拟生产一线,结合不同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展开知识讲授,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素养、职业操守,以此为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学校还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让学生真切感悟就业的方向与要求,培育工匠精神,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再次,以实训活动为导向,以社团活动为杠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对实训活动资金和师资的投入,制定系统的管理办法,“着重突出职业性和参与性,强调应用性”[6],凸显实践结果的有效性,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同时,彻底摆脱单一、呆板的社团活动,为其注入活力,使其在学校的监督下实现良性运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社会性。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融入企业因素,以文育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合理吸收、利用、优化企业资源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在管理机制和竞争理念等方面具有共通性,这为二者之间的融合与对接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二者在文化共建方面的合作必将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