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学视域下体育德育教育特征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2022-02-26陈林成都大学

灌篮 2022年18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个体道德

陈林 成都大学

一、当代体育德育行为的基本特征

“体育德育”是在体育学科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是以体育内容、体育环境为载体,培养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意识,并形成个体独有的、适应时代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而体育教育离不开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内容等八个基本教学要素[1]。通过教学基本要素才能更好地把握体育德育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学生的差异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体育德育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的“前差异”与德育教育的“后差异”。“前差异”指进行德育教育之前,个体内的差异与个体间的差异。1.个体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素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智力、思维能力及生理发展等方面。如,两个相同的人在实践中会因为内部能力素质不同而导致其产生不同的实践认识,从而影响思维方式,形成道德差异。2.个体间差异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体育德育上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经历、生存环境、认知阶段等不同会导致其原有的道德不同。“后差异”指在体育德育教育输出后,形成的个体道德具有差异。教育前具有差异化表现,加上道德教育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培养,无法使用具象化的标准判断学生领悟、吸收了多少,也无法明晰不同道德因素的融合会对个体道德产生何种化学反应。在受体水平不确定、输入不确定、效果不确定的形式下成果输出也随之而来参差不齐,形成差异。

教师的主导性。目前我国的体育德育教育更多的是隐性化教育,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在一场较为激烈的比赛中,教师是否会为了比赛成绩而引导学生使用一些违反体育道德规范的手段和方法。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设计是实现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集体性项目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耐力性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体育规则树立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规则意识。教师的权威性更是有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一方面是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学生会主动模仿学习教师的行为、道德思想等。

(二)目标的抽象性与环境的塑造性

《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德育工作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国家观念、道德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包括德育工作的分层目标中的尊重、爱护、关心、帮助他人、社会责任感、自尊、自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2]。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分层目标,德育工作导向的最终都是树立一种抽象意识形态,对于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的标准也是不一的。目前我国的体育德育目标的落实与实施也不明确,体育课程也是以体育教学为主,育人方面较文化学习方面较少,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没有具体化的标准,而其落实也只是教师凭借自己的道德理解,自主实施。这样体育德育效果往往就取决于体育教师本身的道德素养。

体育德育的教学环境充满伦理性,体育教学的环境包括了外部自然环境和内部社会文化环境。广义的教学环境指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狭义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3]。从自然环境上来讲,体育教学的教学自然环境存在户外性、空间大、自然性等不可控制因素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存在一定的道德,如保持课堂纪律、遵守课堂要求、避免教学事故。从社会文化环境来讲,学生由于身心特点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更多的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学环境、学校氛围、学校规则制度等一系列的隐性资源都是塑造学生道德思想、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参与和体育社会互动是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一种和谐的运动参与与互动将会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过程的持续反复性与评价的多元性

体育德育过程的持续性、反复性取决于道德形成的内部机制,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道德思想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有人追求的真理是无尽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步步逼近真理。从伦理学上讲,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不同社会的规则范式会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其孕育而成的“道德”也会随之变化。道德的形成就是一种从“不知”到“知”、再由“知”到“行”的过程。认识是反复的,相对而言认知过程也是反复的,其道德形成也不应当是一蹴而就的[4]。

体育德育评价是多元化的。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科学化、系统化。体育德育评价依据,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体育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体育德育评价主体要由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构成。评价内容不仅仅是注重学生成绩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5]。评价手段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兴技术。德育评价的评价形式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但是目前关于体育德育评价构建方面,因为德育的输出结果并不能通过量化的形式进行展现,并且德育输出效率也存在个体差异化,所以体育德育的评价无法仅仅通过客观方面实现,而主观方面评价由于不可控因素较多也不能完全适用。当前的体育德育评价仍没有固定标准。

(四)方法的思政性与内容的渗透性

我国体育德育要求不仅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仅需要在教师教法上作出提高,还需在学生学法上进行改善。当下体育德育教学方法主要以语言法、直接感知法、比赛法、探究性活动法、身体练习法为主,其中心思想都是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通过教师在适当时机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与指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道德认知;通过直接感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真理才能更好地把握真理;在比赛中通过激烈的外部对抗与内心的思想斗争的角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方法,发挥群体作用、主体作用,将以往德育以道德灌输方式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验证从而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观;通过身体练习的体育教学方法,不断的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伦理道德。

体育德育内容的渗透,首先源自伦理道德本质,伦理道德本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德育教育更是一种隐性课程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表达,体育实践便是体育德育最好的载体。其次体育课程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特征但非综合课程,教学要素所涉内容无先后之分但应有主次之分,所以我们在体育课程中强调体育引导德育,使其融合意图隐性化的最好范式就是以德育内容渗透为主[6]。

二、伦理学视域下体育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德育过程中人性的追寻

体育德育是通过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的塑造,伦理道德是一种社会形态,所以体育德育不应该是一种模式化教育,更不应是灌输式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承认人的最高价值尺度地位,承认人的伦理道德塑造是为了追求自由、幸福和实现自己的“善”。在体育德育教学过程中本就充满伦理性,无论是德性、公正、理智、自制、快乐、友爱等都应该出现在整个德育环境中。德性有好与坏、公正有约定的公正与自然的公正、自制有理性与欲望等等,都是人在道德形成过程中所必须经历消化的道德养料,只有如此才能够形成属于个体独一无二的道德品质。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后天的道德培养,更要重视先天的人性基础,只有先天加上后天才能塑造一个“道德”的人。但是这种道德教育目标必须合乎时代、社会运行规范。

(二)结合道德形成特点“以点构面”进行德育

在进行体育德育过程中我们只有掌握道德形成的本质才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体育德育教育活动。进行体育德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个体发展的认知特点、道德水平设计适宜的德育教学情境才能够更有效的到达教育目的。合理利用道德感染机制,在道德传递中道德榜样与道德环境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利用教师以身作则的力量和群体力量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以及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加深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一小部分“美德”进而影响一系列相关“美德”的形成,如谦卑,谦卑与其他许多美德相关,包括感恩、同情、慷慨和自我控制[7]。通过部分重要德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道德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先从重要的道德品质培养起来再进而影响其相关的道德品质形成,以“点”构“面”,最终形成个体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三)适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社会化

其一,在伦理学领域中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合。对于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道德培养的实践性较差。学校只有增加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内容,个人才能够接触到更多相互冲突的道德案例和道德模型,才能够在道德实践中将其内化成为个体的道德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其二,学校教育并不是学生个体发展的终点,而是个体发展的过程,学生最终的未来是走向社会。通过加强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树立社会角色意识,利于今后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树立。其三,学校体育内容的社会化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终身体育意识,而非仅仅把体育作为人生教育中的一个插曲,在进入社会后体育活动就不复存在。目前,体育教育的社会化可以通过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机构的密切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加强社会资源的利用,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创设更多的道德情境。

(四)重视体育德育影响因素作用

道德活动是个体在面对道德情境时,首先通过对情境的理解,理解过程中也会对行为后果进行估计,再进行道德判断,最后才是道德行为实践。在此过程中道德判断受到动机、情感与道德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体育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是重视道德情境的出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动机,发挥情感的重要教育作用,强调学生正确道德思想的塑造。通过个体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反馈才能更新道德思维,提高道德水平。加入道德情感去了解事实,清晰地看待事物可以减少个体知与行的混乱,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集体情感与权威情感都有利于学生伦理道德的塑造。

三、总结

伦理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体育德育活动来说其充满伦理性,但是如何定义德育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学界并没有统一看法。只有深度解析体育德育过程中伦理道德原理和把握德育过程中的伦理特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个体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