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析

2022-02-26钟文华罗迪汉唐泉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灌篮 2022年18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职称

钟文华 罗迪汉 唐泉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2021 年下半年,实施“双减”政策以来,从各大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中小学教师的负担似乎在减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会随之逐渐减轻。但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双减”政策实施后,被调查的某区小学教师仍存在轻度的职业倦怠状况,在情绪衰竭方面比较严重。本文将从社会、学校与教师个人等三个层面来探讨影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一、社会层面因素

(一)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太高,带来巨大压力

中国人对教师有着较高的期望,并将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被誉为“天地君亲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现今有不少人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来要求教师,认为教师是什么都懂的。这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家长将自己孩子的未来几乎都寄托到教师身上,尤其农村家长。以上这些都在说明,社会给予了小学教师过高的期望,无形之中加剧了小学教师的压力。有研究指出,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及情绪耗竭、去个性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每位教师除了有教师的角色,生活中还有许多的角色,比如父母、子女等,教师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每一种责任的承担背后都必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这些也都会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师,家庭、工作、社会等的期待在某种意义上已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教师困于其中。教师被社会各界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自然会产生过大的压力,但教师由于无法满足各种期望就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与体验,随之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就产生了。

(二)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偏低

一个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可以通过其薪酬待遇和职业声望来反映。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教师待遇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教师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升,但仍与教师工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不匹配。根据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70 人(66.1%)的月收入在3001-4000 元。对收入满意的教师仅有41 人(15.9%),而不满意的有87 人(比例为33.9%)。3001-4000 元这一群体人数占了被调查小学教师的绝大部分,对收入不满意的也超过了被调查小学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正如访谈中教师提到:“当老师越来越难,以前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重。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想法和观念都变了,教师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没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待遇和薪酬都不算高”“‘双减’政策落地了,我们老师每天累死累活到头来能挣多少钱呢?感觉我们老师还不如打工的,打工还能多劳多得,我们老师干得再多,甚至累到半死也不会多给你发一分钱”等。这些都反映出小学教师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而此种强烈的心理矛盾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刺激,使教师群体产生不平衡的情绪。

小学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正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句话说的一样,小学教师教学效果的显现不会立即呈现出来。而在功利主义思想盛行的影响下,小学教师的社会声望及社会价值就会受到影响,也就导致不少公众对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产生怀疑,使得小学教师受重视程度远低于高中、大学教师。根据一项调查研究的结果,小学教师在100 个职业中的地位排在32 位。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远比公务员、医生、大学教师、高职教师等职业的社会地位低。无疑会让小学教师感到付出与收获不匹配,使得小学教师的内部矛盾不断加剧,进而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就会增强小学教师的职业不幸福感,长期如此就造成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

二、学校层面因素

(一)学校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带来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学校的考核评价本是对小学教师工作质量高低的反映,却对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薪资待遇、选调进城等有重大的影响。而不少小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却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表现为: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的不透明、不公开,考核评价主体单一,考核评价依据片面等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评价考核结果的可参考性,也使教师感觉被管理和被约束,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职业的积极性。

小学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主要由小学校的校领导及中层管理者参与制定,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不透明、不公开,广大普通教师的意见征求少,管理者内部讨论评议后便公布实施,严重影响制度的全面性公平性。考核评价主体多为学校的校领导和中层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没有参与其中。考核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必然会使考核评价的客观性不足,教师对考核评价工作的认可度也不高。“双减”后,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仍以学生的成绩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考试的结果来划定绩效、评优评选以及选调进城等的依据。正如访谈中教师说到的:“一边不准进行考试,一边学期末对教师进行成绩排名。”在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下,部分有着较强好胜心和自尊心的教师会加大教学的投入,如果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就会带来巨大的失落,容易出现职业上的极度疲劳和紧张,就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滋生。

(二)职称晋升制度不合理

职称晋升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肯定,也关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每个教师都追求职称待遇。近年,国家强调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要往乡村学校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但实际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达到评定条件的人数居多,而岗位数量不足,一线教师评上的少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连中小学一级职称都要拼命才能拼到。被评上的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工作,为后面的职称晋升积累条件。而那些未评上的教师就会受挫,而渐渐降低或丧失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也会导致了他们的厌倦情绪。

而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太难除了名额少外,这主要原因是小学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即小学校的普通教师和校领导与中层管理者在职称晋升加分项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小学校的领导和中层管理者因为其担任了某一职务,在职称评审或晋升中均可以另外加分;而普通教师即使每周上课十几节,也当了班主任,加分也比较少;且在每学年的县级市级评优评先表彰推荐名单中主要是校领导和中层管理者,普通教师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三)工作量超负荷,非教学性事务太多

教师负担过重是小学教师工作的现状,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双减”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没有降低,除了每周要完成接近十多节的教学,还需要管理班级群、各种通知以及课后延迟服务,无形中占用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工作量。教师为了评职称和晋升,还要牺牲大量课余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公开课、各类比赛以及课题研究等等。面对如此多的事务,循环往复,让教师的大脑在长时间内始终保持高速运转状态,致使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且过度疲劳,极易让教师对工作产生倦怠。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小学教师花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批改的时间明显减少,这不代表小学教师减负了。由于上级部门下派小学的各种其他非教学性事务依旧不少,且都要靠小学教师去落实去完成,如关注公众号、投票、软件下载、督促学生家长激活学生医保卡、网络社区志愿者服务(打扫卫生、值班等)、安全教育平台、三码截图收集甚至维稳与扫黑等多种多样的非教学性事务,而这些非教学性事务必然需要耗占了教师大量的教学及课余休息时间,严重超出了教师的工作负荷,这必然会给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教师的不满情绪积聚不散,势必会导致对自己工作的倦怠情绪。

三、教师个人层面因素

(一)人格特征存在不足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神经质人格特征越显著,其职业倦怠越严重。[1]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将会对学生产生长期的影响,也会对他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内向的、神经质的、精神质的、不善掩饰的、缺乏自信、缺乏自我良好评价等人格特征的教师较容易发展职业倦怠;反之,那些性格开朗、自信乐观、善于交际的教师一般较少产生职业倦怠。在访谈中有教师说道,“当初自己刚考上时,憧憬着教育好每个学生,但是现实给了我一巴掌——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后来就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什么”“我是个要求比较高的且愿意付出的老师,希望学生能自觉学习,当他们老是要我催时,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让我非常难受。我也经常辅导班上的后进生,但我花了很多时间辅导而无效果时,我有点崩溃。”不同的教师对事物有不同的见解,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自信心低或自尊心太强的教师,在工作中容易感受到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也容易导致情绪衰竭。

(二)自我效能感不高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程度。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否有效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主观判断。这是教师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感受。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且能够预测其职业倦怠水平,自我效能感高有助于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平衡情绪,克服职业倦怠。[2]小学教师在学校要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小学生管理工作、家校合作以及上级下派的各种其他事务,还要处理家内外的各种事务,他们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承受的压力越大,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越低。而教师过低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容易使教师无法顺利完成各种事务,进而就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如在任教年级不同的教师的职业倦怠分析中发现,任教六年级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高于任教其他几个年级的教师。这由于六年级教师面临着学生小升初的考试,想要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好,自然任教的教师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因而也影响他们的效能感。而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教师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教师应对工作的能力与工作压力的能力就越差,就容易导致职业倦怠。而长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就很容易产生较高的职业倦怠,也更容易引发教师产生离开教育行业的行为。

(三)心理调适能力低

心理调适是个体用心理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活动。[3]心理调适能力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依据外部环境的刺激,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觉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组成的一种寻求与社会发展尽可能保持一致的综合平衡能力。[4]心理调适能力是一种动态的能力,它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心理调适能力有利于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可以提高自我分析与外界分析的能力,针对性地减轻或排除内心的困扰,并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进而能保持一种积极而乐观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依然面对着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转换,也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加之不良思想的渗透,与学生及家长各种不良思想的冲突,师生、家校关系紧张等带来的孤独、抱怨、指责、猜疑、焦虑、担忧、懈怠等。如果小学教师不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应对方式与方法,进行有效的处理,便会产生心理压力,也容易诱发其职业倦怠,严重者产生心理问题。有研究指出,小学教师已有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与角色冲突、生活行为不良与职业倦怠、恐惧与焦虑、强迫症、抑郁、人格缺陷、认知偏差、职业行为不良、心理危机、敌意与神经症等。[5]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众多,与其巨大的工作压力是息息相关的。小学教师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同时,小学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不良好,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少,也就导致他们不良的情绪或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合理宣泄。此外,目前小学教师中懂专业的心理疏导与辅导的人是非常少的,对自己已经处于倦怠的亚健康状态,甚至已有心理问题都无法察觉;小学校也没有像高校、高中那样建立起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小学教师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这就导致了小学教师心理调适能力偏低,会使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陷入“死胡同”。

除了上面的因素外,也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比如教学条件、学习机会、学生安全以及教育信念等,本文在此就不过多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职称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刘辉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