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公寓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复旦大学住宿制书院为例
2022-02-26马思嘉金大森
黄 洁 马思嘉 金大森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公寓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复旦大学住宿制书院为例
黄 洁 马思嘉 金大森
[复旦大学]
学生公寓的公共空间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把学生公寓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从单纯的住宿空间向兼具生活、学习、交流、体育和美育等功能的复合型空间转变。近年来,复旦大学在住宿制书院建设基础上,以“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工作为契机,深入细致地了解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发现有利于学生交流和各类活动的空间设计要素,因地制宜推进公共空间升级改造,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
“一站式”学生社区;住宿书院;学生公寓;公共空间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富有创新活力、需要互动交流的群体。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公共空间硬件建设的需求逐年提高。在校园公共空间中,学生公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建筑类型,它既有教育建筑的属性,又有居住建筑的属性;既有私密的空间,又有开放的空间。但无论是私密空间还是开放空间,它们共同在公寓建筑里组成了一个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系统性空间,每个功能分区都是这个系统的部分,彼此关联,缺一不可。学生在这些公共空间内开展各类活动,有利于在交流中产生创新火花,在情感分享中缓解压力,在人际沟通中健全人格,培养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品格。
一、建设背景
发达国家的学生公寓注重交往空间设计,创设人性化场所。美国耶鲁大学在住宿制书院建设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念,确保住宿制书院能为每一个同学提供足够的交往机会和空间,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美国大学校园在经历大发展建设高潮之后,重点放在改善物质环境上。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各类高校开始关注学生宿舍的建设问题,学生事务专家不断强调宿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呼吁大学提供宿舍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提供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指出大学提供宿舍的目的不仅是提供睡眠场所,更是创造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1]
复旦大学自2005年推行住宿制书院以来,老校区60多栋本科生公寓楼都预留了楼内活动室。2011年希德书院将5栋宿舍楼的底楼寝室集中改造成书院公共空间。“十三五”期间,学校继续完善住宿条件,优化育人环境。2017年发布《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教室、书院、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创业、海外学习、网络新媒体等 “六个维度育人空间”概念,将住宿书院纳入育人空间范畴,要求“全面落实书院建设总体规划,新建或改建一批学生宿舍,完成各书院文化环境和公共空间的改建工作”。2019年印发《复旦大学书院立德修身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书院公共空间改造和建设,为师生学术、文化、生活共同体建设提供硬件保障”的建设目标。202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近年来,复旦大学在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的改造和建设方面投入了真金白银,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基建处、总务处、保卫处和信息办等职能部处协同,在住宿制书院公共空间建设方面倾注了对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现状调研
邯郸校区是复旦大学的老校区。为了让本科生从复旦历史人文积淀中得到熏陶,学校决定将本科生主体安排在老校区,新生第一年全部安排在老校区。2018年,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就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和学生需求开展了系统调研。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面调查阶段。首先对本科生居住相对集中的邯郸校区南(东)苑学生生活园区的170多间公寓公共空间进行全面走访,在了解公共空间特征与学生使用行为特征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问卷调研分为非场景调查部分和场景调查部分,共历时三个月。第二个阶段是典型个案调查阶段。选取各书院的典型空间作为重点个案调查,观察和访谈学生使用公共空间的现状和行为特征。
(一)现状描述
邯郸校区本科生居住的南(东)苑学生生活园区,既包含了不同年代建成的大型筒子楼,也包含了建设初衷是给研究生使用,后随着扩招而调拨给本科生使用的小型筒子楼和单元楼。公寓楼内的公共空间总体呈现“少”“散”“旧”的特点:“少”体现为空间总量少,生均面积少,中型以上空间少。公寓内的公共空间资源较为匮乏,且多为8-10人左右的小型空间,具有多功能用途的中型及以上空间几乎没有;“散”体现为物理空间分布散,功能配置散。35%的楼为300人及以上的中型公寓,65%的楼为100人左右的小型公寓,加之住宿学生的性别原因,共享性有限。休闲、健身和艺术类空间匮乏;“旧”体现为功能类型旧、空间质量旧、内部设施旧。有的公共空间年份已久,内饰朴素、设施设备陈旧,无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相适应,无法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总体而言,公寓楼内公共空间的总量和生均面积均无法满足书院师生的需求,空间布局上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空间功能上存在结构性短缺,空间品质上无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二)需求分析
调研显示,学生对某些功能空间的需求迫切,对功能定位和使用体验有较强的预期。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功能多元化
交往需求是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师生行为需要。一方面,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离开原先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出现暂时性人际关系空缺;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时期,对社会化与自我确定有较大需要,交往意愿十分强烈。学生公寓的公共空间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最为密切,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和频繁的交往活动需求,最先被学生感知。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日益重视,学生对艺术、体育的个性化需求与日俱增。以艺术类场地为例,学生对公寓内的琴房、舞蹈房、瑜伽房、视听工作室、画室、书画篆刻室等公共空间需求旺盛,体育类的体操房、健身房需求同样迫切。综上,围绕学生交往特点,延伸出生活、学习、交流、体育和美育等五方面功能房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学生公寓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趋势。
2.使用便捷化
学生对空间使用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学生心中的使用便捷实际上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物理空间上的便捷性。学生一般不会超越其日常活动半径前往使用,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地。因此物理空间要尽可能贴近学生,足不出户最为理想。第二个层面是学生使用空间的便利性。学生在考虑空间借用时,除了考虑空间是否满足其功能外,还会考虑借用流程、借用方法和管理单位等因素。与室外空间相比,更倾向于无需办理手续或可网上借用的室内空间;与其他室内公共空间相比,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就近的教室或院系空间。第三个层面是心理空间上的便捷性。人类有从众的习性和集群本能,有研究表明,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平方米时,就会出现滞留现象。滞留时间越长,集结人群越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该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公共空间集聚化安排,会有较强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公共空间交流。
3.装修品质化
学生认为公寓公共空间的美学品位和舒适程度有待提升。多数空间安排在底楼,较为潮湿,加之设施陈旧、设备简陋,学生对空间品质的体验较差。而有品质的氛围营造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亲近感和归属感。其中,学生对改善采光和色彩方面的需求意见较为集中。光线方面,同学们普遍偏好公共空间明亮而温暖。人有向光的本能,光线会给人们带来安全感,良好的空间采光对提升学生交往活力起着积极作用。[2]色彩方面,同学们明确表示喜欢淡雅明快的色彩,对各自书院的标识系统色有亲切感。色彩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它能使人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形成丰富的联想,使室内空间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交往意愿。
三、对策建议
住宿制书院公共空间既是一个生活空间,也是教育空间。书院的公共空间既包含室内空间,也包含室外空间,室内空间承载生活功能(盥洗淋浴、洗衣晾晒等)和交流功能(健身娱乐、交流研讨等),室外空间承载怡情养性和户外交流等功能。为此,不同书院应有相对独立的院落区域,包含生活住宿区和景观绿化区。室外空间的宜人性越高,学生自发性活动的频率就会越大,而随着自发性活动水平的提高,社会性活动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进入良性循环。随着书院教育的深化改革,复旦大学对书院区域、学生公寓的整体空间进行系统性、全局性考量。一方面以修缮为契机,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优化功能布局,并将学生公寓及周边环境也纳入改造范畴;另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对局部空间进行功能确定和精心设计,满足学生生活、学习和交流需求,创造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归纳总结复旦大学近三年的做法和举措,具体如下。
(一)完善公寓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
调查发现,学生公寓的公共空间功能应涵盖生活、学习、交流、体育和美育等五个方面的十大功能房,包含盥洗、淋浴、洗衣、健身、自习、党团活动等六大标准配置功能房和办公、艺术、休闲、娱乐类等四大非标功能房。另外,学生公寓的共享大空间还需要合理的空间再界定。部分大型筒子楼的门厅空间稍显活力不足,通过人流规律的研究,重新界定穿越区、停滞区和活动区等,以促进楼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交流。
(二)营造公寓公共空间的人文氛围
营造有效的交流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情绪,增强学生交往活力。氛围营造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依靠家具的设计和装饰材料的运用给人们带来情感变化。比如在大型筒子楼的大厅增加木质元素的运用,在公共空间放置一些盆栽、竹木等,增强文化感和亲切感。其次通过色彩环境设计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白色乳胶漆占据大部分墙面会给人单调乏味感,降低学生的活动兴趣。而色彩可以通过人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而引发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大大增加环境的表现力,对环境气氛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3]复旦的五个书院各有为师生认同的标识色,为此,要求设计师结合不同书院的基础色进行个性化设计,增强学生的书院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第三,结合空间功能、使用者性别等因素,要求设计师能传递出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气质元素。比如腾飞书院的茶室,作为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交流空间,就必然要有场所精神、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特色的要素表达;比如志德书院的健身空间,就根据男女性别不同,在传递朝气和活力的基础上,分别营造出了阳刚和柔美的特质。
(三)重视室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书院对选址的高度重视启示我们,校园环境不仅要有各类功能性建筑,还要穿插园林绿化景观。传统书院营建过程中十分重视园林景观的教化作用,为师生提供与自然接触的场所,使他们能欣赏自然、参悟自然,实现心灵内省和思想创新。为此,住宿区域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主要强调两点:一是植物的比德功能。孔子认为赋予园林植物人文含义应该是有选择的,应以弘扬“德”为前提,植物的象征意义甚至大于审美意义。二是交流功能的发挥。室外的园林空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有利于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和聚集性团体活动。以任重书院为例,通过交通动线再设计,对建筑组团进行了开放式的半围合设计,下沉式小广场和室外景观绿化天然结合,配以多层次的生态层落,错落有致的景观小品,满足休憩的石桌石凳,受到了学生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在此汇聚交流,成为艺术集市、招新宣传、户外电影等活动的场地首选。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裴刚,李雪,卓刚.高校学生宿舍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J].建筑学报,1998(09):49-52.
[3]姚欣.武汉高校学生公寓内部公共交往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021年上海市学校后勤系统立项课题:三全育人格局下的复旦大学学生生活园区公共空间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HXYYB202123)
(责任编辑:张宝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