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2-02-26赵倩,张慧
赵 倩,张 慧
(湖北大学 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的经济社会离不开发达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的学科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推动高等教育成为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催化剂[1]。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发展战略,而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进行充分的分析。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对研究动态及成果进行回顾总结,为高等教育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释放更多活力提供经验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基于JAVA平台操作运行的一款知识图谱分析软件,由美国费城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及其团队所研发。其运作机理是在共引分析理论与寻径网络算法的基础上,以知识域为对象,科学地对文献进行计量,通过图谱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单位或知识群体之间的结构、网络、演化或衍生等隐性复杂的关系,从而揭示某一学科总体发展趋势及其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2]。
(二)数据来源
进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界面,以“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为主题,搜索从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相关主题的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论文,共检索到344篇,通过手动筛选去除会议通知、征稿通告等无效文献,最终获得335篇有效文献,将这335篇文献全部选中,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保存,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关于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且整体发文量较为稳定,年均发文量围绕35篇上下波动。其中2017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最多,有49篇,2021年为31篇,2022年的预测值为24篇。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主题
关键词是论文的精髓,是文章的缩影所在,关键词共现图谱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将保存的文献信息导入CiteSpace5.8.R3,新建运算界面,时间切片选择一年,时间跨度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其他选项保持默认设置不变,运算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共有296个节点和516条连线。图谱中所显示的节点越大,则说明该关键词的频数越大,所具有的中心度也越高,越能体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由分析结果可知,高等教育、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人口红利、教育投资、技术创新、协同性、协调度、贡献率、实证研究等词汇词频较高且中心度较大,是研究领域的热点所在。结合软件运算得到知识图谱以及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度数据,对文献进行二次分析,将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研究的热点主题划分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耦合性的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量以及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路径的分析等三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耦合性的研究
周光礼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定义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彼此协同的现象。而周垚和沈红则认为“耦合”与“协调”二者概念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耦合”系统中的各要素可能是相互促进,也可能是相互阻碍的,而“协调”更加强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良好促进关系[3]。基于此,周垚和沈红采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利用我国各省1999-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省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达到良好的协调耦合度,且近年来各省的协调耦合度尤其是东部地区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力资源的饱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减弱,随着省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弱,二者间的协调耦合度下降[3]。
另外,在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耦合性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达到良好的耦合协调度,并存在区域差异。如苗龙等人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以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及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发现我国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耦合度以失调型为主,且存在地区差异,协调耦合度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点。但大部分区域的协调耦合度在研究时间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态势,且省际间耦合协调度的差异在逐步缩小,显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4]。陶元磊和李强构建动态VECM模型,发现大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大多只存在单向的长期或短期的因果关系。且不同区域间的特点各不相同,不存在全国统一模式的协同。赵国春和梁勇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二者之间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协调性且协调性逐年降低。就高等教育的分类而言,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更加严重[5]。李静和谢树青运用网络DEA方法并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方法,对新疆高等教育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进行了耦合分析,研究发现1991-2012年间,耦合系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下降,高等教育子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6]。赵冉和韩旭运用熵值法并构建协调度函数对2006-2016年间河南省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河南省内绝大部分地级市的系统耦合协调度起初均处于失调状态,但均处于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逐年好转,大部分达到勉强协调的程度[7]。黄海军和李立国则运用等级差法衡量了2012年我国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发现我国半数省份的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协调,总体呈现低水平协调和高位弱协调的特点[8]。
(二)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量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量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大部分研究者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生产模型及其扩展形式来测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如樊星和马树才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九五”时期到“十二五”时期各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不同省份之间贡献率差异较大。贡献率较高的区域有北京、上海和浙江等,贡献率较低的有西藏和黑龙江等省份[1]。包水梅和陈秋萍采用了同样的生产函数,利用省域面板数据对我国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东部地区的贡献率远高于中西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1%、2.38%和4.84%,呈现区域差异[9]。由此可知,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其扩展模型测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同时也反映出该方法良好的适用性和解释性。
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对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所采用的计量方法也更加多样。如杨伊等人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基于空间溢出的视角对我国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投入、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当高等教育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达0.12%-0.176%,对周边邻近省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0.047%-0.17%,具有较强的外溢性[10]。陈霞和刘斌从投资异质性及投资结构这一视角出发,研究发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投资均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地区经济增长的提高而逐渐减弱;相比于财政投资,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较高且投资周期较短。李立国和杜帆通过1996-2016年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口,采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测算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口经过人力资本货币化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提高到3.6%[11]。邸俊鹏和孙百才则从分专业的视角出发,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理工类专业毕业生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工业部门的产出增加0.591%,农林类大专及以上毕业生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工业部门产出增加1.455%[12]。岳昌君从国际视野出发,对世界65个主要国家1978-2017年间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国家间表现出异质性,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作用更大。
(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路径的分析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在学者中达成了广泛的共识,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生成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如王智勇和李瑞采用系统GMM回归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利用地级市面板数据,证实了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质量人才,形成高质量人力资本,显著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高质量人力资本更是可以推动当地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3]。赵冉和杜育红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质量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高质量人力资本不仅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还存在“本地-邻地”效应,通过推动新技术的追赶效应实现对邻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4]。魏萍和周巍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通过要素积累促进本省的经济增长,并存在明显的省际人才竞争效应,博士研究生则主要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来促进本省的经济增长,对外省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15]。邓俊荣和龙蓉蓉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促进东部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类型是创新型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来实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是通过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西部地区一方面通过基础型人力资本的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通过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16]。
另外,李子联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创新提升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17]。毛雁冰和吴颖则在国内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检验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人员和出国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加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消费等路径促进经济增长,其中出国留学归国人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来华留学人员质量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较大[18]。
三、研究趋势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一,研究者之间合作不够密切,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将保存的文献信息导入CiteSpace5.8.R3,新建运算界面,时间切片选择一年,时间跨度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节点类型选择作者,其他选项保持默认设置不变。经过后台数据分析共得到261个节点 、101条连线。发文量最多的是李立国和方超,均发表了7篇文章。其次是罗英姿,发表了4篇。还有少部分学者发表了3篇或2篇,大多数学者的发文量为1篇,且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多为独立研究。由此可知,关于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者数量较多,但大多数都是独立研究,研究者之间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因而较难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第二,研究机构分散,合作不够密切。将节点类型改为机构,通过运算得到的机构图谱共有102条连线和244个节点,且图谱密度仅为0.0034,说明机构之间合作较少。通过后台数据显示,相对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发文量较多,另外,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的机构部门主要是高等院校的教育学院、经济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所以关于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研究的机构数量虽多,但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多为单一部门或单一机构研究。另外,同一研究机构不同的研究部门之间也缺乏合作,如对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研究的经济学院与教育学院之间合作较少,没有形成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研究领域的学术合作共同体,因此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深度有提高的空间。
第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一。现有研究主要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切入,以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主,由于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研究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多元研究视角的缺乏不可避免地会使研究存在局限性,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丰富性以及对策建议的有效性。另外,现有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使用的多为计量分析法,大多从面板数据出发构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导致研究结果有限,对高等教育具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解释程度不足。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一,加强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一方面,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者之间合作交流,产生思想碰撞,更易产出新的学术见解和学术观点。应该组建稳定的合作团队,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凝聚多人的力量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不同机构之间也应加强合作。比如在同一所高校内,教育学院可以与经济学院保持密切合作,综合各自的研究优势,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以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深入。另外,不同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形成丰富的研究机构群,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的繁荣发展。
第二,丰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完全独立。因此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实施难度较大,测度指标的选取应具有合理性和全面性。还应该跳出面板数据的限制,逐渐采用调查、准实验设计等方式开展研究,建立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据库。另外,可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视角切入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科学的衡量指标,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缺乏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导致研究结果较为有限,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未来可以采取更为精细和丰富的研究方法,如国外教育经济研究中常用到的随机对照实验方法 (RCT) 等。
第三,拓展研究内容。一是横向拓展研究的区域和研究的类型。现有研究对非单一行政区域划分的地区(如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经济带等)缺乏讨论。研究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对其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对保持经济长期繁荣稳定、加快新旧动能转化以及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现有研究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进行足够的关注。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划分类型和层次进行深入研究。如区分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华或出国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二是纵向延展研究的深度。现有研究显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部不均衡,但对如何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较少。“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因此,如何让高等教育推动中西部经济增长、释放更多经济活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