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乳腺化生性癌的多种影像学对比分析
2022-02-26李红丽万财凤姜立新
陈 翠,金 叶,王 琳,李红丽,万财凤,姜立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 200127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BC)是一类具有细胞形态异质性的罕见恶性肿瘤,部分或完全由非腺上皮细胞或间叶细胞组成[1]。根据2012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其包括低分化腺鳞癌、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软骨分化、骨分化以及其他间叶分化)、肌上皮癌、混合型化生性癌[2]。MBC的侵袭性被普遍认为强于浸润性导管癌[3]。如今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是乳腺检查的常规手段,在筛查和鉴别诊断乳腺恶性肿瘤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由于在乳腺癌的所有类型中,MBC 占比仅为0.2%~5%,并且单纯化生性癌占比也只有约1%[2],如此低的发生率使得我们对于MBC 的认识不够全面。鉴于此,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MBC 的超声、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 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分析各亚型MBC 的免疫表型来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协助临床诊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通过穿刺活检和/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科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0 例MBC 病例。16 例患者(53.34%)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3 例(43.33%) 行单纯乳房切除术,1 例(3.33%)行乳腺区段部分切除术。
1.2 检查方法
1.2.1 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 应用百胜Mylab 90,飞利浦IU 22 高频线阵探头进行检查,探头频率7~10 MHz。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置于头上方,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对双侧乳房各个象限、乳晕区及双侧腋下按时钟法进行扫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是否有钙化点、血流分布以及腋窝淋巴结等。综合以上信息对病灶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4]:0 类代表不确定良恶性,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1~3 类考虑为良性病变;4a类及以上疑似恶性。
根据Adler 血流信号半定量分级标准[5]: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为0 级,1~2 处点状或短棒段血流为Ⅰ级少量血流,3~4 处点状血流或1 根管壁清晰的血管为Ⅱ级中等血流,4 处以上点状血流或2 根以上管壁清晰的血管为Ⅲ级丰富血流。
1.2.2 乳腺钼靶X 线及MRI 检查 采用GE Senographe 2000 D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机行常规乳腺头足位 (cranial caudal, CC)、 内外斜位(mediolateral oblique,MLO)摄片。MRI 检查采用Philips 3.0 T 超导型磁共振进行扫描。检查时患者取俯卧位,双侧乳腺自然悬垂于特制的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孔内。先扫描其定位像,再行自旋回波(spin echo,SE) 序列横断面T1 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 T2WI 及精确频率反转恢复 (spectral presaturation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SPAIR)序列。在平扫后行薄层无间距动态增强扫描,采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 FLASH),在蒙片后肘前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mol/kg,并用20 mL生理盐水冲管。
1.2.3 病理 肿块标本经10%甲醛充分固定,脱水后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当化生细胞占肿瘤细胞比例大于10%,则诊断为MBC;若有至少2种化生细胞存在,则诊断为混合型MBC[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 两步法,严格遵守操作说明进行。选用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细胞核着色率大于1%作为判断ER、PR 阳性的标准,HER2 检测和结果判定参照《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6]。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共计31个病灶(鳞状细胞癌18 个,混合型化生性癌3 个,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7 个,肌上皮癌1 个,梭形细胞癌2个)。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89 岁,平均年龄(61.8±14.2)岁。
2.2 超声检查
术前超声共随访到29 例患者,包括左乳患者16例和右乳患者13 例,其中1 例患者左乳内2 个肿块,累计30个肿块。各亚型超声特征如表1所示。肿块的最大径101.0 mm, 最小径6.6 mm, 中位数为25.5 mm,平均(33.1±18.5)mm。病理明确5例腋下淋巴结肿大,3 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10.3%),且1例患者(3.3%)术后出现肝转移。16个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丰富(53.3%),5 个内部血流信号中等(16.7%),7个内部血流信号少量(23.3%)。8个肿块BI-RADS 分类为4a(26.7%),4 个为4b(13.3%),4个为4c(13.3%),14 个为5 级(46.7%),超声对于肿块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本研究中共有16个三阴性病灶(51.6%),其中6个呈混合回声,10个呈低回声;病灶大小中位数为26.0 mm,边界欠清或不清,外形不规则或呈分叶状;14 个内部见血流信号;5 个病灶内见钙化灶。其中1 例病灶为三阴性的患者见腋下淋巴结转移。
表1 MBC各亚型超声特征Tab 1 Ultrasound features of MBC subtypes
2.3 MRI、CR及与超声检查的对比
6 例患者在超声检查的同时行MRI 平扫加增强。超声诊断其中5 个病灶为BI-RADS 5 类,1 个病灶为BI-RADS 4a 类;图像表现的共同点为结节边界不清楚。结节形态不规则、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丰富、内部伴钙化点都是将这些结节归类为偏恶性病灶的因素(示例如图1A、D)。6 个病灶经MRI 均评为BIRADS 5 类,图像均表现为T1WI、T2WI 低信号,强化后呈不均匀信号,边缘欠光整,呈分叶或毛刺样(示例如图1B、C、E、F)。MRI提示其中3例患者分别存在邻近胸大肌侵犯、累及皮肤和乳头以及右侧腋下淋巴结转移可能;除1 例胸大肌侵犯经病理证实,另外2例均未得到病理支持。
图1 2例鳞状细胞癌超声与MRI图像对比Fig 1 Ultrasound and MRI imaging features about two cas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8 例患者同时行超声及CR 检查。9 个病灶在CR下表现为分叶状、团块状或不对称外形,边界欠清或不清,部分病灶内可见粗大不均质或细沙样钙化。其中8 个病灶被评为BI-RADS 4a 类及以上,1 个评级为0类。
4 例患者同时行CR、MRI 和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如表2 所示。超声图像的共同特点表现为结节以低回声为主,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伴血流信号(示例如图2A、B);CR图像的共同特点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致密影(示例如图2C);MRI图像的共同特点表现为低T1、低T2 不均匀强化,边界欠清/不光整(示例如图2D、E)。CR对其中1个病灶分类为0 类,代表不确定良恶性;MRI和超声进一步检查均判断为BI-RADS 5 类。超声及CR 显示了2 例病灶中的微小钙化,但MRI 未显示。CR 及MRI 对1 例患者的双侧腋下肿大淋巴结均有显示,但超声只显示了一侧,对另一侧未显示。
图2 1例鳞状细胞化生性癌的超声、CR及MRI图像对比Fig 2 Ultrasound,CR and MRI imaging features of on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ase
表2 4例MBC患者CR、MRI、超声影像对比Tab 2 CR,MRI and ultrasound features of four MBC cases
Continued Tab
2.4 病理
31 个病灶中,16 个病灶为三阴性,三阴性率为51.6%。ER/PR 表达率达32.2%(10 个),HER2 过表达率为25.8%(8个)。三阴性病灶在鳞状细胞癌中占比为55.6%(10个),在肌上皮癌中占比为0,在梭形细胞癌中占比为50%(1 个),在伴间叶分化的亚型中占比为42.9% (3 个),在混合型中占比为66.7%(2个)。
3 讨论
MBC 是1973 年由HUVOS 等[7]首次发现,它作为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直到21 世纪才被归为一种独特的病理类型[8]。根据成分构成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也各异[9],但没有特异性,有时它还可表现出良性特征[10]。既往研究表明,MBC 的MRI 图像表现为T2WI 中等到高信号,T1WI 等信号,边缘不光整呈毛刺样[11];CR 图像表现为不规则和/或边缘毛刺样的高回声肿块[12];超声图像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以及混合回声肿块[13]。50%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此类病灶则表现为混合回声[14]。本研究中的30 个病灶在超声下表现各异,11 个肿块呈混合回声,其余肿块均呈低回声;肿块表现为分叶状、蟹足状、欠规则状,但也有部分表现为规则的外形,边界均欠清或不清,部分内部可见细小钙化。CR 显示病灶呈分叶状或不对称外形,边界欠清或不清,部分内部可见粗大不均质或细沙样钙化。MRI 图像均表现为T1WI、T2WI 低信号,强化后呈不均匀信号,边缘欠光整,呈分叶或毛刺样。这些影像学表现均与既往研究类似。
本研究共有8 例患者同时行CR 与超声检查,对于肿块的边界、钙化、边缘、外形的辨别均无明显差异,但肿块大小的测量值略有差别;考虑是由于超声可实时动态立体地对内部回声、血供、相邻组织进行观察,相较于平面的CR 图像,能够更全面、多方位地对肿块进行评价。CR 和超声将其中7 例都归类为恶性可能性大,仅有1 例病灶经CR 评级为BI-RADS 0 类,通过进一步超声和MRI检查,该病灶均被评为BI-RADS 5 类。共有6 例患者同时行超声和MRI 检查,MRI对3 例患者提示分别存在周围组织侵犯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可能,其中1 例胸大肌可疑侵犯经术后病理证实,但超声均未提示,表明MRI 对于如皮肤增厚,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晰等改变较敏感,不受扫查深度影响,尤其是乳腺深部的肌层改变,并且MRI 具有如快速自旋回波T1 加权序列(fast spin echo T1 weighted sequence,T1FSE)、精确频率反转恢复T2 压脂序列(spectral presaturation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T2 fat saturation sequence,T2Spair)等多种成像序列观察目标组织进行定性分析,但高频超声则受限于有限的穿透力,以及早期受侵犯的肌层回声改变不明显,由此MRI 可以很好地补充超声所获得的信息。
在以往不同的研究中,各亚型MBC 的发生率各异。ZEIN 等[1]的研究中最常见的亚型是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37%),其次是梭形细胞癌(30.4%)和鳞状细胞癌(26.1%)。RAKHA 等[15]发现西方最常见的亚型是梭形细胞癌(34%),而东方则是鳞状细胞癌(34%)。LUINI 等[16]发现欧洲最常见的亚型是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ZHANG 等[17]报道梭形细胞癌是中国患者最常见的亚型。而本研究中鳞状细胞癌最多(58.1%),其次是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22.6%),与上述研究结果均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亚型分类方法不同、组织病理学标本观察者间差异以及不同区域人口组成差异所致。
MBC 的恶性程度与肿块大小、生长速度和肿瘤的转移方式有关。MBC 病灶在发现时通常都较大[18],如混合上皮/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在就诊时直径常大于50 mm,可能是由于MBC 病灶的生长速度更快所致[12]。BAE 等[13]通过分析47 例MBC与1 346 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发现,MBC 肿块大小中位数为25 mm,最大为60 mm,而IDC 肿块大小中位数为18 mm。本研究中所有病灶大小中位数为25.5 mm,与上述研究的结果相近,甚至最大一例长径达101.0 mm。以往研究普遍认为MBC 更多通过血行转移而局部淋巴结扩散少,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肺和脾脏,而脑、肝脏和骨骼转移不常见[19],且根据亚型的不同,MBC淋巴结受累率在6%~26%,其中最常见的是癌肉瘤[13]。本研究中淋巴结受累率为10.3%(3 例),皆为鳞状细胞癌,且有1 例(3.3%)患者在术后出现了肝转移。
对于大病灶的术式,临床倾向于选择改良根治术,术后2~5 年的局部复发率为35%~62%[17]。据统计,保乳术和根治术的术后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异[20]。本研究中16 例患者(53.34%)施行改良根治术,13 例(43.33%) 施行单纯切除术,1 例(3.33%)行局部肿块切除术。术后仅有1 例出现切口处皮下复发,病理结果为间叶来源化生性癌,且ER、PR 及HER2 均呈阴性。研究[13]也显示MBC 的ER/PR 表达率低至0~17%,HER2 过表达率为4%~16%,三阴性率为77%~96%。本研究中三阴性率低于上述研究结果,为51.6%,而ER/PR 表达率(32.2%)及HER2 表达率(25.8%)均较之更高。临床上有时将三阴性MBC 归类到三阴性乳腺癌一类中,但由于三阴性MBC 与其他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侵袭性导管癌相比,其侵袭性更强,对化学治疗的反应性更差,预后更差[21],所以对于本病需要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MBC 并未在影像上表现出以往认为的倾向良性肿瘤的形态学,这可能得益于超声仪器的高分辨率以及诊断者的经验。影像学检查能够协助MBC 的诊断,且超声、CR 与MRI 联合检查可以相辅相成,提高对于其恶性程度判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