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RT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2-02-26谢育花陈俊锋叶莉珍
谢育花 陈俊锋 叶莉珍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种慢性的精神障碍,具有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SZ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感知、情感、行为的异常,其中认知障碍是影响治疗及恢复的最主要症状[1]。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CCRT)是通过策略性的学习方式来训练患者的认知能力,能够有效改善SZ患者的认知功能,是SZ治疗的有效手段[2]。但CCRT对SZ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并不明显,加上封闭式的治疗环境,导致患者的社交技能逐渐丧失,不利于其回归社会[3]。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通过模拟家庭、日常生活等社会化机构来锻炼患者的社交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CCRT联合SST应用于SZ患者中或许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本文研究CCRT联合SST应用于SZ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河源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20例SZ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4]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多次发作;(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能够配合训练。排除标准:(1)聋哑者;(2)成瘾性物质导致的精神分裂;(3)中途退出或随访丢失。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3~62岁,平均(42.14±10.65)岁,受教育年限9~18年,平均(10.06±4.42)年,病程5~15年,平均(11.27±3.45)年,住院次数1~4次,平均(2.52±0.85)次。研究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3~62岁,平均(42.08±10.61)岁,受教育年限9~18年,平均(10.14±4.45)年,病程5~15年,平均(11.34±3.42)年,住院次数1~4次,平均(2.38±0.96)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CCRT治疗,采用人机对话模式进行治疗,由治疗师对其进行指导,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计算能力、推理、问题解决等,根据患者的认知情况选择适宜难度的任务训练,由易到难,30 min/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2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SST治疗,将患者分组进行治疗,每组8~10人,可自由组合。训练师根据《精神分裂症康复操作手册》开展SST治疗,(1)劳动技能训练,组织患者在空地上进行花、草、蔬菜等种植,并定期对种植物浇水、施肥、除草等,通过劳动来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能力。(2)运动交友训练,选取有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爱好的工作人员担任训练组长,根据患者的兴趣来报名参加运动训练,组织患者在室外进行运动,通过室外运动来促进患者间的交流。(3)分享交流训练,组织不同性别、年龄、病区的患者参加分享交流会,鼓励患者上台自我介绍、分享兴趣爱好、获得的成就等,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来活跃气氛,鼓励患者展示唱歌、跳舞等特长。(4)体验生活训练,组织患者逛超市、理发店、公园郊游、看电影等接触生活的体验,鼓励患者与其他人交流,保持目光的接触,提醒患者注意保持自身仪容仪表,讲文明讲礼貌等社会技能。(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训练患者自主起床、整理床铺、洗漱、穿衣打扮、进食、服药等生活能力,养成早睡早起、按时服药的生活规律,提高主动性。劳动技能训练、运动交友训练、分享交流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每周1次,每次2 h,体验生活训练每月1次,每次半天,连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价,PANSS评分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各7项,一般精神病学症状16项,每项1~7分,评分越低说明精神症状越轻。(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情况。研究者采用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评价,SSPI评分包括日常生活能力3个项目,动性和交往情况5个项目,社会性活动技能4个项目,每项0~4分,评分越高说明社会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学症状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学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一般精神病学症状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60) 18.87±6.05 17.61±3.85 17.52±4.83 17.13±3.33 26.96±5.63 25.48±5.25研究组(n=60) 19.45±6.51 11.86±2.74* 17.81±4.27 14.55±2.42* 27.37±6.25 22.74±4.16*t值 0.506 9.425 0.348 4.855 0.378 3.16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情况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情况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日常生活能力 动性和交往情况 社会性活动技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60) 6.43±1.02 6.56±1.45 11.76±2.07 12.11±1.76 8.35±1.24 9.24±1.64*研究组(n=60) 6.28±1.33 8.83±1.57* 11.59±2.23 16.43±1.98* 8.66±1.48 12.72±1.62*t值 0.693 8.227 0.433 12.631 1.244 11.693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SZ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之一,并且注意力、记忆力、执行能力差等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改善认知功能是治疗SZ患者的重要环节。CCRT是一种将信息技术与神经心理、认知康复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技术,相关研究表示,CCRT能够改善SZ患者的病情程度、提高认知功能及生命质量,增加治疗依从性[5]。但CCRT并不能改善SZ患者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交流能力、整合能力等,SZ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导致其与社会、家庭长时间隔绝,社会及家庭的角色丢失,并且在治疗期间多呈被动服从状态,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逐渐丧失,无法回归社会。SST是一种以行为治疗为理论基础的训练方法,通过模拟家庭、日常生活等社会化机构,来促进人际交流能力发展,从而起到改善社会功能的作用,SST与CCRT联合应用或许能够更好地治疗SZ患者。
SST的理论基础是行为治疗理论,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行为能够通过刺激-反射来建立,在人类生活社会中,语言、环境是有效的刺激条件,SST通过构建家庭、日常生活等特殊生活环境来引起情绪、行为的条件反射,从而矫正不符合当下环境的社会行为规范,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6-10]。
社交技能障碍是SZ患者除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以外的第三大特征性症状。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PANSS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学症状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CCRT联合SST能够改善SZ患者的精神症状。分析原因:SST通过小组集中训练的形式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分享交流、体验生活等训练来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降低患者对外界环境的敌对,提高患者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树立生活信心及勇气,从而起到改善精神症状的作用[11]。
SZ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涉及神经及社会认知两个方面的功能损害,社会功能与这两个方面的损害均有一定的联系[12-13]。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SSPI的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CCRT联合SST能够提高SZ患者的社会功能。可能的原因是SST通过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技能,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并且联合CCRT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同时反复强化患者的社交技能,从而起到提高社会功能的作用[14-16]。
综上所述,CCRT联合SST能够改善SZ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