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应用效果
2022-02-26李简书邓玉琴邓宇春
李简书 邓玉琴 邓宇春
软组织损伤属于创伤类综合征,是由于软组织或骨骼肌受到直接、间接暴力或长期劳损引发的局部肿胀疼痛[1]。软组织损伤涵盖范围较广,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是腰部挫伤。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量逐渐上涨,大部分致病因素为长期慢性劳损,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干扰[2]。有学者指出,慢性疼痛是形成机制较为复杂的一种疾病,因患者痛觉调制系统和神经可塑性发生改变,目前临床疗效并不理想[3]。据报道,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慢性软组织损伤造成的疼痛,同时能够预防肌肉变形、萎缩[4-5]。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用于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龙岩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84例,(1)纳入标准:①以患处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②有药物治疗史或推拿治疗史,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2)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肾、心脏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②中途退出或不能参与研究全过程;③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沟通困难。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42~68岁,平均(54.21±5.78)岁;软组织损伤类型:刺伤型13例,扭挫伤型18例,切割伤型11例。研究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44~70岁,平均(54.26±5.74)岁;软组织损伤类型:刺伤型14例,扭挫伤型17例,切割伤型11例。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依据患者入院时身体状态制定对症治疗计划,包含康复治疗方式及饮食营养干预。饮食方面:告知患者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叮嘱患者在能治疗期间禁烟、酒,严禁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康复治疗方面: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指导,采用肌肉按摩、放松的方法,对局部损伤的软组织及肌肉进行放松,30 min/次,1次/d,采用冲击波治疗仪(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B100,苏械注准20192090961),以患者局部疼痛点为中心,工作电压8~12 kV,冲击剂量800~1 500次,冲击波频率60次/min,冲击时间15 min/(次·d),总治疗时间为15~20 min/d,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为5 d,共治疗7次。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采用痉挛肌低频治疗仪(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B—JL1,苏械注准20142090448)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相应肌肉运动点,尽可能靠近患者受损神经;(2)将正负极分别置于受损神经远、近两端;(3)调节电刺激模式,以患者耐受度和刺激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出现明显收缩为标准,选择模式一、三或四进行电刺激治疗,10~20 min/次,2次/d,连续7 d为1个疗程,共进行5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依据《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评判疗效:①患者痛感完全消失,劳累后或遇天气变化时无明显不适为痊愈;②疼痛感明显减轻,劳累后或遇天气变化时有一定程度不适为显效;③患者疼痛感有所减轻,劳累后或遇天气变化时反复发作为有效;④疼痛感没有减轻,天气变化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为无效。治疗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痛感,疼痛程度从0~10分依次递升,7分≤总分≤10分表示疼痛感强烈,4分≤总分<7分表示疼痛较轻但会对睡眠产生影响,1分≤总分<4分表示有痛感出现,0分为没有痛感。(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腿功能评分。以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量表评估患者腰腿功能。满分50分,共10项,每项为0~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4)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并对比症状恢复所需时间,评估内容包含:局部发热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患处功能恢复时间。(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估。共12项,总分100分,针对本研究选取其中5项作针对性评估,其中单项分值如下,洗澡:0~5分;穿衣:0~10分;上下楼梯:0~10分;床椅转移:0~15分;行走:0~15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分值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录入SPSS 22.0分析,治疗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疼痛、腰腿功能评分及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Oswestr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Oswest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腰腿功能评分及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疼痛、腰腿功能评分及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局部发热消失 疼痛缓解 患处功能恢复研究组(n=42) 7.32±1.25 2.24±0.78 34.12±2.85 14.56±1.45 20.78±5.44 23.16±1.45 29.36±8.74对照组(n=42) 7.31±1.21 4.56±1.10 34.19±2.84 18.75±2.08 24.98±8.24 26.78±2.05 34.18±7.65 t值 0.037 11.150 0.113 10.710 2.757 9.343 2.689 P值 0.970 0.000 0.911 0.000 0.007 0.000 0.009组别 VAS(分)Oswestry(分) 临床症状恢复时间(d)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2) 1.14±0.18 3.24±0.83 4.54±1.18 8.24±1.03 3.34±1.28 8.05±1.01 5.26±1.22 9.04±2.04 4.33±1.56 10.01±2.78对照组(n=42) 1.12±0.10 1.25±0.24 4.52±1.10 6.45±1.54 3.32±1.26 7.03±0.98 5.23±1.20 7.00±1.32 4.37±1.50 8.34±1.54 t值 0.629 14.927 0.080 6.261 0.072 4.697 0.114 5.441 0.120 3.405 P值 0.531 0.000 0.936 0.000 0.943 0.000 0.910 0.000 0.905 0.001组别 洗澡 穿衣 上下楼梯 床椅转移 行走
3 讨论
慢性软组织损伤中疼痛大多是由软组织损伤急性期或慢性劳损长久不愈,病情个性化发展所致,因患处充血、局部产生细胞变性、挛缩等改变,患者主要表现为功能障碍、局部肿胀、发热、疼痛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因疾病减少活动量或长期卧床休息,引发相关肌肉组织出现萎缩或功能障碍[6]。有学者研究显示慢性腰背痛患者大多存在脊旁肌脂肪含量增加、肌纤维出现萎缩、肌体积减小等现象[7]。在肌纤维中,慢性肌纤维萎缩情况较为明显,因该部分主要维持人体体位、姿势,因此患者常表现出疲劳、乏力等症状。研究表明,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出现功能障碍与肌肉失去神经控制有密切联系[8-10]。近年来,随着临床对于该类疾病不断深入研究发现,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神经损伤、肌肉障碍治疗效果确切。该项技术利用神经机体仪,通过电极刺激,模拟中枢神经对肌体的控制,运用低频电流刺激肌肉收缩,以达到恢复和重建该肌肉运动功能的目的,从根源上对慢性组织损伤患者进行治疗[11]。
通过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发出低频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患病部位或相应穴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从而促进肌肉舒张或收缩,进而恢复运动功能;通过扩张血管,促进患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功能。本研究比通过对常规治疗与联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疼痛及腰腿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腰腿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程较长、常规治疗仅能做到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等症状,无法从源头上进行治疗,使疾病反复发作,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极易产生焦躁、不安等负性情绪。由于慢性软组织损伤导致患者活动量减少,长期卧床从而引发的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等问题,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给患者造成较大心理压力,对疾病恢复造成干扰。研究组使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够提升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与崔芹等[12]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将神经肌肉电刺激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常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