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粒米开启的德育之旅

2022-02-26郭敏

中国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荤菜寿司米饭

在这次珍惜粮食的主题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岗位、有作为、有地位,他们成为主动的探究者、热情的参与者、果敢的行动者。活动因为烙上了生活的印迹而变得辽阔;生活因为有活动的引导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德育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地浸润着我们的每一天,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变得绚烂而多彩。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前我们的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他们的眼中,粮食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那么,如何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珍惜粮食的认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呢?我们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展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尊重每粒米的价值,力图将每粒米里珍藏着的我们对德育的所有想象和希冀,酿成与学生共享的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使每一粒米的生产都具身可感

“一粒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耳熟能详的儿歌曾陪伴孩子们的童年,那么小米粒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决定到稻田去看一看。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来到楚凡爷爷家的稻田。放眼望去,这里的水稻长势喜人!房前屋后是一片片蓬勃的绿。半人多高的稻谷,都已结满了谷粒,低垂着沉甸甸的脑袋,秋风过处,稻浪翻滚,沙沙声起,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小心地剥开谷皮,能看到白嫩嫩的米浆,闻到一股清香!

同行的爷爷告诉我们,水稻的生长周期大约需4~5个月。清明节左右开始播种,到形成秧苗大概需1个月,然后是插秧,接着稻谷会经历分蘖、抽穗、结实。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收割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伯伯还得反复拔草、除虫、施肥、灌水……学生们围在爷爷身边,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问题:“爷爷,稻田里有虫子。打了药,对人体有害吗?”“这么大的稻田,你们拔草需要多长时间?”“爷爷,稻田里养小鱼、养螃蟹吗?”孩子们小小的脑瓜里似乎装着无穷无尽的“小问号”,他们急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生活中听到的,在这里,在与农民爷爷的对话中转化为最真切的感受,成为自己的人生阅历。

学生们还用脚步丈量稻田面积,计算稻谷的产量。爷爷告诉孩子们,这块田的亩产量是1,200斤。这块10亩多的田,大约能生产出12,000斤大米,却只够我们全校六个年级的同学吃22天。在加减乘除的计算中,孩子们忽然发现,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粒粒米,却承载着农民伯伯的无数汗水,饱含着无限深情,然而,我们却在不经意间,泼撒在地上,倒弃在泔水桶中……刚才嘻嘻哈哈的学生忽然间静默,有孩子带头背起了《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稚嫩的童音,在田野上久久回荡。

后来,我们了解到在通州湾黄海滩涂上,有一个海水稻种植基地,专门研究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改良水稻品种。我和学生们都非常好奇,决定前往一探究竟。國庆期间,我们驱车一个小时,来到了通州湾海水稻种植基地,看到科学家们在寸草难生的盐碱地上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学生们看着这些可爱的、鼓鼓囊囊的稻穗,感受到科学家们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想象着小谷粒是怎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奋力争取养料,竭力汲取水分,努力向上生长……学生们都感慨万千: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无论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只要心中有梦想,总能克服重重困难,创造生命的奇迹!

将每一粒米的故事都珍藏心底

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我见机和学生讲了曾经的同事李哥的故事。

李哥小时候不爱正经吃饭,经常剩几口在碗里。直到小学四年级的夏天,他妈妈下岗了,迫于经济压力,妈妈无奈加入下田地打零工的队伍。每天早上李妈4点就要站到路口,等下地干活的拖拉机把人载到田头;晚上7点半,李妈再浑身汗味地回到家。除去午休和在路上颠簸的2小时,李妈每天要为了45块钱在田间劳作13个小时……后来,每当李哥捧起饭碗时,就恍如看到母亲那直不起的腰、抬不起的胳膊。自此,他再不敢浪费一粒米。

听完故事,孩子们的眼睛里泪光盈盈。平时有些淘气的成晨同学有些不解地问:“老师,每一粒米都有一个故事吗?”“是的,你也可以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了解属于自己家里的每一粒米的故事。”

第二天,学生们纷纷交来了采访记录,并在班级中交流、汇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使大家眼角都泛着晶莹的泪光。原本空洞的说教,此时,在深情的讲述中,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老师,米饭太珍贵了。”“我们会把每一粒米都吃干净!”是啊,人们对小小一米粒充满敬畏,其实是对农人的尊重,更是对温饱富足生活的感恩之心。

这时,成晨同学又把手举得高高的,他提出了质疑:“也许,祖辈们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还需要这样珍惜米饭吗?”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通过辛苦的田间劳作得来的,它能维持人类的生存,其价值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更何况,我国每年还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老师,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富足,我们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将来,我也要这样教育我的孩子!”小家伙可能是由于有些害羞,脸涨得红红的,但是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传递出的是满满的认真与诚恳。瞬间,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沸腾的课堂激荡着学生的心田,然而,从感性的认识到付诸行动总还有那么“一厘米”,而且这“一厘米”的距离似乎是那么遥不可及,无法逾越。如何引导学生将真切的情感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由一粒米到一餐饭把握育人时机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餐饭的由来,我们特地起了个大早,走进学校食堂,实地了解一餐饭是如何从厨房走向餐桌的。学生们看到了新鲜的蔬菜、猪肉、豆制品陆续到位,工人们早已忙碌开了,正在一筐筐过磅、验收,登记入库。

食堂的胡老师告诉同学们,一餐饭来之不易,要经过多道加工程序,且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吃饱、吃好,把每一份菜、每一粒米都吃光,那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到学校对学生就餐的用心、用情,心里都暖暖的。有学生建议,应该将班级每天的餐前、餐后饭菜量,列出一个具体的统计图。这样,同学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一餐饭的浪费情况,不仅看得清,说得出,还能促使自己做得到,真正“将不浪费一粒米”落实到行动中来。

于是,每天餐前、餐后,便看到我们班的计量员飞快奔跑的身影。他们得赶在同学们开饭前,将每天的四菜一汤全部进行称量、统计;餐后,他们还得忙不迭地逐一称量,然后制作成折线统计图(见图1)。

從上图可以看出,荤菜的剩余量总体偏少。蔬菜的剩余量大于荤菜。米饭的剩余量偏高。周五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吃的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炒饭,所以饭没有剩余,而蔬菜的剩余量较多,当天的荤菜——鸡腿也全部被啃光。每天的泔水量都比较大,主要原因是汤水比较多,所以分量较重。第一天的荤菜是虾,有很多同学反映会过敏,不能吃,因而荤菜的剩余量较大。

在班会课上,学生看着这组数据,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大家发现规律:荤菜剩得少时,米饭剩得则较多。进而讨论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同学们的餐量是相对固定的,由于不同的喜好,导致剩余的品种和数量的不同。于是,我们共同商定了改进措施。

底线分餐:分饭的同学以底线饭菜量为打饭菜的基础线(即较少的量),以满足一些“小鸟胃”同学的需求。

自助加餐:同学们根据各人的需求,实施自助餐式的加餐,按需添加,各取所需,保证将自己取的食物全部吃干净。

主动送餐:看到途经的需要加饭添菜的其他班同学,我们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主动赠予,实现合作共赢,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学生对学校食堂工作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开展调查:了解同学们爱吃的菜品,建议蔬菜的品种更丰富些。

菜品改良:改变传统的烹饪方式,荤菜不仅是红烧,还可以清蒸、白灼;蔬菜也可以大变身,如土豆泥、南瓜小圆子等,做到色香味俱全。

调整频次:对于同学们喜爱吃的炒饭等,可增加供应次数;而对于一部分同学吃了会过敏的菜,如虾,建议可以延长提供周期。

食堂的师傅也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进行了改进,开发出新的菜品。新鲜的蔬菜不仅是青炒、煮汤,师傅们还开发了包饺子、拌沙拉等多种吃法。同学们可开心了,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同时,我们也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召开班会。由班长执笔,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如取之有度、食之有序等。我们还评比产生了当月的“光盘小标兵”,个别剩余量较多的同学还上台谈了自己的光盘计划。

由消费者变劳动者体验劳动之趣

看着每天饭桶中还有或多或少的米饭剩余,了解到它们都将被当作泔水处理,我们的心里真的很不忍。有学生建议,让大家按学号轮流打包带回家。这显然不合适。但是如何做到颗粒归“胃”呢?如果能在班上掀起一股“我爱吃米饭”的热潮,添到米饭的同学欢天喜地,吃到米饭的同学有滋有味、兴高采烈,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于是,我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上了一堂“小米粒大变身”的劳动课。课堂上,家长们分发带来的海苔、肉松、芝麻,带领学生现场制作各种可爱的饭团、美味的寿司。这下,课堂成了热闹的“操作间”,学生们摇身一变,成了米饭小达人。肉肠、蟹棒、蛋皮、黄瓜……都一股脑和米饭“抱团结合”,在寿司帘的按压下,米饭华丽变身为军舰寿司、火腿寿司、什锦寿司,不仅色香味俱佳,连形状也颇具特色。学生们脑洞大开,将各式美味与米饭结合,任想象与创造纵情飞扬,打造出味觉与视觉的完美统一的蛋糕寿司、翻卷式寿司、水果寿司等。

“小米粒大变身”旨在倡导学生学习各种生动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同时实现一个很朴素的愿望:每天午餐时,我们班的饭桶里不再有任何多余的米饭。于是,活动评比产生的制作寿司和饭团的小达人,负责每天将饭桶里多余的饭制作成各式美味的饭团,分发给光盘的同学。每一天的午餐时光,学生们都因为有美味米饭的陪伴,而拥有一天的阳光与惬意。

在开展珍惜粮食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对粮食的认识,由单一走向立体,由混沌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不仅是“光盘者”,他们还热情地投入其中,积极研究、主动思考。例如我们就同学们反映的“每晚的饭菜总是少量剩余,这些剩余的菜吃还是不吃”,展开了一场辩论。正方认为,节约过日子,留着明天吃。反方认为,健康新生活,食物放在第二天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不如倒掉。我们请来了营养师王阿姨,她告诉大家,蔬菜放到第二天,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营养价值也遭到破坏;荤菜再次加热时味道仍然不错,蛋白质也可保留。学生们得出结论:晚餐尽量少煮一些,多余的蔬菜一定要倒掉,荤菜可留到第二天继续食用。

在这次珍惜粮食的主题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岗位、有作为、有地位,他们成为主动的探究者、热情的参与者、果敢的行动者。活动因为烙上了生活的印迹而变得辽阔;生活因为有活动的引导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德育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地浸润着我们的每一天,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变得绚烂而多彩。

【郭敏,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荤菜寿司米饭
从寿司用料看中日饮食文化交流
筷子
“仿荤素菜”最好少吃
脸上种米饭
学做寿司
旋转寿司
称称米饭再吃饭
趣味寿司
蒜姜香鸡
高粱米饭治烫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