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社会影响研究
2022-02-26王卿蕾
【摘要】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流行音乐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新时代对流行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销量”在网络时代则具备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多元化的作曲者、多元化的听众、多元化的选择,流行音乐处在空前自由的时代。只有质量上乘的作品才能被大众所喜爱。听众喜欢的甚至不用是一首完整的歌曲,可以是一个乐段、一个乐句,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小节、一个音效。听众也许分不清流行音乐的类型,但是作品的好赖还是大致能够分辨的。网络给所有音乐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尽可在此大展身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关键词】流行音乐;社会影响;对比;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08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豫章师范学院校级课题《20世纪后中美流行歌曲音乐风格及社会影响比较研究》(项目编号:HSYB-19-23)研究成果之一。
爱尔兰摇滚乐队U2主唱保罗·大卫·休森(Bono)曾说:“今天的流行音乐终将成为未来的民间音乐。”
一、流行音乐
(一)概念
流行音乐是随着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的崛起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商业属性。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感情比较复杂,普遍推崇有销量、流量的流行音乐,但也会选择个性独特的小众音乐。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陶辛在《流行音乐手册》一书中曾提到民间音乐、流行音乐、艺术音乐之间是一种“三足鼎立”的关系;英国学者柯伯特·劳埃德则这样界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民间音乐、流行音乐、艺术音乐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流行音乐盘踞在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广阔地带,它的一端伸向民间音乐,另一端伸向艺术音乐。
民间音乐实际上是一种口头文化,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播,词曲作者无从考证;艺术音乐则以乐谱为传播媒介,与西方书写文化密不可分,作曲家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敬仰。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既具有口头文化的即兴性和不确定性,又具有书写文化的专业性和作者的明确性的特点。
流行音乐初期往往采用艺术音乐“通俗化”和民间音乐“精雅化”这两种创作手法。职业作曲家通过改编器乐短曲、交响片段、歌剧唱段、进行曲,提炼完善民歌、民间器乐,以活页乐谱的形式进入大众娱乐生活,成为跨越地域的流行音乐。之后逐渐发展为艺术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碰撞与融合。
20世纪,随着非洲口传文化与欧洲书写文化的充分融合,音乐家对节奏、音色、即兴表演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于是产生了独特的音乐形态:爵士、摇滚、电子音乐等。
(二)脉络梳理
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源自市民阶层的新兴文化;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南北战争时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迈克尔·杰克逊引领的MTV风潮;第四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流行音乐发展日益繁荣,音乐风格趋向于多样化、商业化。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每个人都仿佛拥有了一座声音博物馆,听音乐变得空前的自由却又很容易迷失。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改变生活,生活又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现今社会的运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科技前进的方向、技术所能达到的层面决定着未来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现今中国音乐市场,以网络为媒介,制作、发布音乐的门槛降低了,欣赏音乐的成本也降低了。音乐制作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通过网络,听众可以自由选择音乐,这就对流行音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主要風格
1.欧美
布鲁斯、摇滚、嘻哈、爵士、电子音乐、乡村音乐、现代民歌、轻音乐等音乐形式百花齐放,一直影响着世界流行音乐潮流的发展。如曾获得第54届格莱美奖“年度歌曲”“年度制作”“最佳短篇MV”三个奖项,由英国女歌手阿黛尔·阿德金斯演唱的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后被The Piano Guys乐队改编为钢琴与大提琴演奏的介于电子音乐与轻音乐之间的器乐曲。几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这是世界流行音乐发展的总体趋势。
2.国内
与世界音乐接轨,国内出现了很多“国际化”的流行音乐,带有欧美流行元素或民族风格,如由黄俊郎作词、周杰伦作曲的《Mojito》带有古巴风格;内地创作人郑楠填词谱曲的《中国话》是嘻哈风格的成功之作;还有爱戴所演唱的《彩云追月》则带有黑人灵歌的特点。
也有许多欧美音乐家创作出带有“国风”的音乐,光从听觉上分辨,很难听出是否为中国音乐作品。如被选入音乐教科书的雅尼的《夜莺》、风靡一时的Christine Welch的《一百万个可能》、The Piano Guys的《功夫钢琴》,英国歌手Shaun Gibson的《中国风》,特别在歌曲中加入了唢呐元素,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国风歌曲如《侠客行》《流光四时歌》《传承》《心在云南》等,国风浓郁。
随着近年来中国影视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国风歌曲、乐曲,国风作为一种新兴风格正在崛起。受到游戏和国漫市场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复兴国风的行列。另一个正在兴起的音乐热点是“短视频”音乐,已经直接影响到了音乐的播放量、搜索量和下载量。
总的来说,基于网络的飞速发展,打破文化壁垒、各种音乐元素碰撞融合,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流行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听众特点
(一)群体音乐
其实音乐是很个人的事情,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品味”选择流行音乐。而音乐也具有“人群”特征,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年龄段的群体所选择的音乐往往具有共通性。“国风”音乐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区别于欧美流行音乐,独属于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广场舞”音乐也具有典型特点,节奏适中,速度与进行曲相似,适合踏步,节拍明显,适用于群体舞蹈。
因为有了共通性,某些音乐逐渐形成了“群体声音”,被认为可以代表某个群体,成为这个群体共同的声音。媒体经常为中国流行音乐担忧:原创力不够、总是遵循着他国的音乐风格和时尚、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原创越来越受到重视,涌现出了一大批国人自己创作的、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二)个性音乐
听音乐是一件很个人、很自我的事情,听流行音乐则更甚。但兼具社会属性的大众,又时常会把音乐作为自己的“文化资本”。
曾有一位加拿大宇航员在空间站里抱着吉他翻唱了David Bowie的经典歌曲《Space Oddity》,被称为“人类第一支太空MV”。如果听众对这首歌一无所知,那就无法理解他的感情,也无法理解这首歌为何能让他引起共鸣。听音乐是理解文化作品、时事事件,甚至世间万物的途径之一。
现今时代,听众对流行音乐也有了知识要求。听流行音乐积累人文知识,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塑造、培养和提升。
(三)听众特点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空前发达。在这个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每个人只要接通网络,便可即刻拥有迄今为止最庞大的音乐博物馆。
大众听音乐更自由了,但面对如此丰富的音乐,许多听众又迷茫了。有时人们强调,欣赏艺术时,最好选择“纯粹”的方式,不用任何一种知识框架去束缚和限制,但实际上没有人可以不带任何知识、不带任何观念的听音乐。一方面,音乐因为创作者的关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背景”,歌词曲调都与创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性格粗犷的人很难写出细腻柔情的乐曲,一个内敛恬静的人也很难写出气势磅礴的音乐。所以,要深度了解一首音乐作品,还是有必要去了解作者生平资料的。另一方面,听众欣赏音乐时产生的体验,均基于自身的经历、学识,且总是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当听众需要安静的时候,可能不会选择节奏激烈的音乐;当听众想要热闹一些的时候,则会选择节奏相对紧凑的音乐。所以,實际上没有人可以不带任何知识、不带任何观念的听音乐。
(四)问卷调查
课题组对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发出问卷邀请,共收到215份答卷。问卷显示,每周听歌在7小时以上的达到31.16%,也就是说这些同学每天听音乐的时间超过1小时。79.53%的同学选择听中国歌曲,11.63%的同学选择欧美歌曲。
歌曲风格选择上,按照受欢迎程度依次是:轻音乐(60.47%)、中国风(47.44%)、Hip-Hop(46.51%)、爵士(42.33%)、R&B(39.53%)、摇滚(28.84%)、电子音乐(8.84%)。
在获得音乐途径中的排序依次是:短视频(74.42%)、排行榜(61.86%)、娱乐节目(51.63%)、影视剧(56.28%)、朋友推荐(47.44%)、游戏(24.19%)。可见短视频和排行榜对大学生的音乐选择影响最大。
70.23%的大学生喜欢一首流行歌曲是因为旋律好听。35.35%的大学生认为一段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与自身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共鸣。54.42%的同学在朋友推荐流行音乐的时候会立即收听。
对于最新的流行音乐,52.56%的同学选择了“一般关注”选项。57.67%的同学肯定了流行音乐的艺术传播价值。
三、国内音乐发展趋势
(一)节奏加快,风格多样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音乐节奏也越来越快。说唱、R&B、电子音乐大行其道,出现了许多改编歌曲。有些歌者在演绎老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黑人灵歌和鼓点元素。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使得听众被分割成小群体,但较之以前听众的包容度提高了许多。
从某短视频网站发布的一份《2020音乐生态数据报告》中可以看出,音乐人与音乐作品百花齐放,音乐类型多达18种,音乐被进一步细分为多种样式。用户群体喜爱差异大,流行与电音是大多数人都喜爱的音乐风格,其他风格则男女略有不同。“多元化”正成为音乐生态最突出的关键词。
(二)审美提升,文化自信
随着国内大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受到网络高速发展、国际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大众的音乐审美也在不断提升。目前低俗音乐仍有一定市场,但这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相信随着国家清理不良文化,宣传优良的传统文化,国内音乐市场将越来越清洁、音乐的内涵品质也会不断提升。
(三)“国风”盛行
近年来,“国风”独树一帜,受到大众欢迎。国风音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它的流行是必然趋势,是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助力和发展。
2021年,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受到网友一致好评。从《河南春晚》到《端午奇妙游》,从《七夕奇妙游》到《中秋奇妙季》,再到《重阳奇妙游》,几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少不了让人心潮澎湃的“国风”音乐。笛、箫、二胡、琵琶、唢呐……为听众献上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盛宴。汉服时尚和国风音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出现在众多的动漫作品中。
(四)短视频
音乐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与其他艺术门类都可以“融合”。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却总是屈居于“视觉”艺术之下,可是所有的“视觉”艺术,都离不开音乐。缺少了音乐的烘托,任何艺术都会黯然失色。音乐可以增加趣味、加强效果、烘托情感。从大学生问卷结果显示,74.42%的大学生会从短视频获得自己喜爱的音乐。可见,短视频对于音乐传播的力量。
音乐与短视频的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得短视频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达。音乐成就了短视频,同时,短视频也成就了音乐。短视频不仅影响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也使得音乐行业发展产生了新的态势。
作为背景音乐,随着短视频播放量的提升,也会带动该音乐在其他传统音乐平台的搜索量和下载量。也给音乐创作者打开了新的市场,拓宽了音乐宣传和发表的渠道。
伴随着短视频在人们生活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它逐渐成为高效对接人们需求、带动音乐消费,帮助音乐创作者、各环节参与者获得相关收益,进而继续激发音乐创作与产出的良性循环的媒介。
四、结论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流行音乐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新时代对流行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销量”在网络时代则具备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多元化的作曲者、多元化的听众、多元化的选择,流行音乐处在空前自由的时代。只有质量上乘的作品才能被大众所喜爱。听众喜欢的甚至不用是一首完整的歌曲,可以是一个乐段、一个乐句,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小节、一个音效。听众也许分不清流行音乐的类型,但是作品的好赖还是大致能够分辨的。网络给所有音乐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尽可在此大展身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AndyBennett.流行音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袁越.来自民间的叛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古拉尔尼克.蓝调百年之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葛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探索[J].贵州民族报,2021,(7).
[6]杜燕.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21,(20).
[7]尚艳霞.互联网时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国际传播策略[J].中国艺术报,2021,(07).
[8]伊丽媛.融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特征、困境与策略[J].现代传播,2020,(12).
作者简介:
王卿蕾,女,汉族,江西高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