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炭疽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控措施
2022-02-25郭佳怡
郭佳怡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通辽 029300
1 病原学
1.1 形态特征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是芽孢杆菌属,菌体呈大杆状,长3~10 µm、宽1~3 µm,两端平直,显微镜下观察以单杆或链状存在,链状形似竹节。炭疽杆菌无鞭毛,无法运动。在人或动物的血液、组织脏器中均可以生存繁殖,且在人或动物体内不产生芽孢,只有与空气接触,漂浮在外界有足够的氧气,温湿度适宜才会产生芽孢,芽孢在菌体中为椭圆形。
1.2 培养特性
炭疽杆菌的培养条件为需氧或兼性厌氧,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7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呈灰白色、不透明、边缘粗糙表面如卷发、大而干燥,菌落直径2~6 mm。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白色絮状生长。在明胶培养基中沿穿刺线向四周放射状生长,形似松树。在血琼脂培养基上,也呈灰白色、半透明、周围无溶血环,一般情况下不溶血,有时个别菌株产生轻微溶血。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上,炭疽杆菌的细胞壁合成发生改变,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圆球状成串整齐排列的菌体。
2 流行病学
2.1 流行特征
我国将炭疽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主要发生在夏季的7~9月,8月的病例最多,夏季为放牧的主要时期,雨季蚊虫繁殖迅速,易引发本病,且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炭疽病的发病率也呈显著升高趋势。
2.2 传播方式
传染源为草场、土壤、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养殖器具、圈舍、掩埋的尸体及其污染的环境等。本病的传播方式一是消化道感染,采食被污染的食草或植物,或饮用了被污染的井水、河水、生活用水等水源;二是通过皮肤感染,解剖带菌的家畜如牛、羊、猪造成手部产生创口,剪羊毛、家畜断尾、去势手术过程中造成皮肤受伤,带菌蚊虫叮咬等情况均可造成皮肤感染;三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由于炭疽芽孢可飘浮在空气中,吸入带菌的粉尘或气溶胶菌可感染本病。
2.3 易感动物
炭疽病的易感动物多,涵盖范围广。以牛、羊等草食动物为主,猪等杂食动物也易感,犬、狼主要是因为吞食感染动物的肉感染本病。不仅水牛、河马等草食类野生动物均可感染本病,紫貂、银黑狐、北极狐等野生动物也可感染炭疽。禽类正常情况下不感染本病。人对炭疽病易感,主要为从事养殖、屠宰、皮毛加工人员,有机会接触患病动物的尸体,或误食患病动物的肉造成感染。
3 临床症状
感染炭疽病潜伏期为1~7 d,最长潜伏期可达20 d。根据临床诊断的症状,炭疽病分为以下几个类型:①最急性型:外观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常见于牛、羊。触诊可发现在牛的脖颈、胸、腰上分布炭疽肿块。有时突然死亡的羊伴随全身痉挛、摇摆、磨牙、呼吸困难、肌肉间歇性抽搐、天然孔出血,几分钟后倒地死亡;②急性型:病程为1~3 d,体温升高至42 ℃,前期精神亢奋、发出叫声、顶撞物体,后期呼吸困难,反刍减少,虚弱便血,濒死时体温急速下降,可能引发孕畜流产;③亚急性型:病程为3~8 d,常见于马属动物,体温升高,颈、胸、腹、会阴、乳房等体表可发生炭疽痈;④慢性型:主要见于猪,无显著症状,多在屠宰后发现生猪已患本病。可造成咽部发炎,淋巴结肿大,部分脏器出血和坏死。
4 病理变化
患炭疽死亡的动物,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尸僵不全,典型剖检变化为天然孔出血,血液中含有暗红色泡沫,血液粘稠呈暗红色,俗称煤焦油样。脾脏高度肿大,是正常情况的3~5倍,包膜紧张易破碎,脾髓质呈黑红色软如泥状,脾小梁与脾小体模糊不清。淋巴结高度肿胀呈黑红色,有出血点。皮下肌肉和浆膜有黄色胶样浸润,并伴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胃肠黏膜有出血点,肝、肾、心肿大,肺脏、呼吸道充血变性。
5 实验室诊断方法
5.1 炭疽沉淀试验
冷浸法采集动物皮张,本病不能随意解剖,最好的采集方式是疑似患病动物的耳朵,密封保存送至实验室。恒温箱37 ℃烘干皮张8~12 h,再放至高压灭菌器中灭菌,若有产生芽孢污染周围环境的危险,可颠倒烘干灭菌步骤。用灭菌剪将皮张剪成小块,尽量剪小剪碎,加入5~10倍的石炭酸生理盐水浸泡18~24 h。将浸泡皮张的液体过滤3次以上,过滤掉皮毛残渣得到澄清透明液体,即为待检抗原。
热浸法用于检测病死动物的组织脏器,对于已经剖杀、食用的动物,可以采集肝、脾、肾等脏器,研磨捣碎后加入5~10倍生理盐水,装入三角瓶中加热煮沸30~40 min,过滤步骤与冷浸法相同。
取出直径为0.4 mm的瓶口圆底小试管3支,每支均加入炭疽沉淀血清150 mL。第1支加入炭疽沉淀抗原150 mL为阳性对照;第2支加入生理盐水150 mL为阴性对照;第3支加入待检抗原。等待10 min后观察结果,可见第1支阳性对照抗原管中上下液面之间出现白色环状沉淀,为阳性;第2支阴性对照抗原管中无明显变化,为阴性;观测待检抗原结果。该方法操作时间周期长,操作简单,检出结果稳定。
5.2 青霉素串珠试验
通过炭疽杆菌细胞壁接触青霉素后由长杆变圆,且此过程中炭疽杆菌不能产生青霉素酶的特性,辨别炭疽杆菌。将可疑病料直接涂布在含有青霉素的琼脂平板上,直接涂布的方法检出率较低。或将可疑病料通过血琼脂平板或碳酸氢钠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15 h,用接种环选取可疑菌落,接种于含有青霉素0.5 IU/mL的琼脂液体培养基中,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 h,将培养好的菌液滴加到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后加入20%甲醛固定,采用美蓝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株大而圆呈链状排列,形似串珠,为阳性。
5.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此种方法较为方便快捷、敏感性好,一般采用试剂盒有效期长,稳定性强。可检测人或动物的血清、组织等。主要检测样品中的D-谷氨酸荚膜抗体,通过固相吸附原理,将带荧光的羊抗兔抗体与之结合,用酶标仪450 nm的波长读出吸光度值,判定阴阳性。此种方法的特异性不高,主要取决于试剂盒中抗原的制备是否稳定。
5.4 荧光定量PCR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OIE)发布的诊断手册可知从病料或环境中直接取样检测PCR,均不可作为最终的检测结果,血液、组织脏器、皮毛、环境中的影响因子过多,检测结果很可能为阴性,而且死亡动物的血液组织脏器中的细菌增生,可能造成假阳性。所以需要对样本进行DNA提取。可对病料中的炭疽芽孢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当炭疽芽孢杆菌浓度达到2×106CFU/mL时,检测的灵敏度更高。荧光定量PCR技术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敏感度更高,特异性更好,检测结果更加稳定。
6 防控措施
6.1 宣传教育
由于炭疽病长期存在,覆盖面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小视频等多种方式,加强群众对炭疽病的认识,对于养殖人员、屠宰人员、兽医等相关工作者重点培训炭疽病的传染途径、临床特征、剖检变化等专业知识,禁止私屠滥宰、随意售卖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及其产品。一旦发现与炭疽病相似症状的死亡动物,不得私自移动处理,应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由专业人员对动物尸体进行采样及无害化处理,不危害周围环境。
6.2 疫苗免疫
炭疽的疫源地一旦形成,短期内无法根除,对于老疫区,家畜疫苗免疫接种需达到70%以上,保证疫情不反复出现,有效地保障动物健康。规模化养殖场可以自行购买炭疽疫苗进行预防,我国主要采用II号炭疽芽孢疫苗和无荚膜炭疽芽孢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按照疫苗说明书指导,做好疫苗的保存工作,每年秋季对动物进行接种注射。
6.3 疫情处置
参与疫情防护的人员,需戴好口罩、帽子,穿好防护服,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深入第一现场开展工作。当某地突发本病,应立即上报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经专业人员确诊后,划定疫点、疫区,隔离病畜、对发病地区进行封锁,直至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或死亡后,14 d内不再发现新病畜,方可解除封锁。
采集所需样品后,一般采用深埋焚烧的方法对病畜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封锁地区动物、动物产品、草料的运输和售卖,对疫区可能患病的动物及时进行炭疽检测。对未患病的动物紧急接种疫苗。
6.4 消毒
对于发病动物的圈舍、饲养器具、车辆用20%~30%漂白粉严格进行消毒,可采取5%福尔马林对动物尸体进行消毒。病畜停留污染地垫土铲除15~20 cm,覆盖20%漂白粉后再加入新土,对贩运牲畜的道路采取20%漂白粉喷洒消毒。对圈舍中其它动物的皮毛采用2%盐酸和10%食盐溶液浸泡消毒2~3 d或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