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湟中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2022-02-25祁玉梅
祁玉梅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 湟中 811600)
1 湟中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意义及优势
1.1 产业发展意义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属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农业生态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海拔2 225~4 488 m,年平均风速1.4 m/s,年平均日照时数2 588 h,年平均气温2.8 ℃,年平均降水量527 mm。土壤养分有机质平均含量在20.2 g/kg,微量元素丰富。湟中区是西宁市农业大区,人口大区,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8 200 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1×104hm2,粮食作物总产3.074×105t,农村人口43.47万人。马铃薯是湟中最具活力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21年种植面积9 500 hm2,平均单产3 558 kg,总产33 897 t(折粮),面积占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32.6%,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的55%。其种植面积占西宁市马铃薯总面积的近56%,是西宁市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区,也是青海省主栽区之一。马铃薯既是农民群众的主要口粮,也是粮菜兼用的优势作物,是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加快湟中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保障全区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产业发展优势
1.2.1区域自然条件优越
湟中的降水、气温和日照等条件与马铃薯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生产的马铃薯具有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无污染和病烂薯少等特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和赞誉。
1.2.2种薯繁种体系已形成
湟中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位于鲁沙尔镇地窑村,占地3.93 hm2,包括办公楼1座1 298 m2,种薯贮藏窖4 468 m2、年贮藏量2 200 t,质量检测室307 m2、脱毒室500 m2,农机具库765 m2,日光温室600 m2,防虫网室7 422 m2,种薯晾晒棚231 m2,微型薯贮藏恒温库85.8 m2,年生产脱毒苗50万株,微型薯150万粒。已形成了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链条式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即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采用快繁技术在温网室生产脱毒苗、微型薯和原原种;选择气候冷凉、适合繁种的脑山地块进行原种生产;以繁种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立繁种基地,生产一、二级脱毒种薯,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不仅满足区内需求,也是全省重要种薯来源之一,并成功打入到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福建等地,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显著。
1.2.3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湟中区13 300 hm2马铃薯生产基地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全面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质量控制,促进了马铃薯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绿色食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进而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1.2.4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全区210多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经营等模式,进行马铃薯生产,依托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膜栽培、种子工程等项目,通过脱毒种薯应用、全程机械化种植、全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马铃薯已成为很多农民从种植业中增收的主业。
1.2.5专业技术力量雄厚
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有固定技术人员6名,专门从事病毒检测、脱毒苗快繁、微型薯繁育、原种及一级种薯种植扩繁、种薯贮藏管理等,从源头上保证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全区共派出16名专业技术员包乡镇,每个乡镇至少1名技术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选聘33名技术指导员,在11个乡镇28个村指导马铃薯科技示范大户33户,开展一对一、两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和服务。
1.2.6贮藏条件不断改善
从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依托国家、省、市项目,在全区13个乡镇修建马铃薯贮藏窖478座,组装式冷藏库180座,贮藏量可达91 300 t。马铃薯贮藏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有效缓解了马铃薯大量集中上市卖难问题,实现特色农产品反季节销售,达到了优质优价的目的。
1.2.7品牌建设悄然兴起
注册了“圣域”商标区域公用品牌,“云谷红”“隆口”“深眼窝”“庄稼汉”“壮指头”等企业商标。马铃薯品牌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显现出强大优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7年全区启动云谷川特色种植(马铃薯)产业园建设,已建成马铃薯交易中心1处,交易中心可实现马铃薯交易量20 000 t,马铃薯粉条加工基地2个,马铃薯深加工基地1处,生产马铃薯淀粉、无明矾马铃薯粉条、粉丝等加工产品,为马铃薯产业由区内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保质升值提供了典型的样板。
2 湟中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条件仍较差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深入推进,设施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水浇地马铃薯逐步萎缩,生产逐步向山旱地发展,整个马铃薯生产形式是:灌溉区地力条件好,交通便利,但土地租赁费高,12 000~15 000 元/hm2,种植成本高;山旱地山高坡陡,田块分散,土层瘠薄,肥力较差,雨养农业,靠天吃饭。部分梯田虽有灌渠,但年久失修,形同虚设。其余山旱地没有任何灌溉设施,前期干旱影响出苗,后期雨水集中,晚疫病发生严重,并且道路交通条件差,交通不便,制约着产业的快速壮大。
2.2 种薯繁育资金链断裂
2009~2016年中央财政连续8年对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进行了补贴,每年投资300万元,累计投资2 400万元。2017~2018年开始财政部、农业部将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项目资金不在单列,纳入种子直补,省财政连续2年累计投资500万元。通过项目扶持,形成链条式马铃薯种薯繁育推广体系,以“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生产一、二级脱毒种薯,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加快了脱毒种薯推广速度,提升马铃薯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户经济效益。但从2019年开始,省上不再安排种薯扩繁补贴专项资金,脱毒种薯供应链断裂,造成马铃薯品种多、乱、杂,品种退化、病害加重等问题,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发展,30余年辛苦建成的种薯繁育体系受到严重影响。
2.3 种薯品种资源量减少
目前,区内马铃薯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以青薯2号、青薯9号、青薯10号为主。虽然“青薯”系列品种品质好,但生理特性、栽培管理相对一致,种植收获、田间管理时节集中,导致生产马铃薯劳动力需求集中出现短缺现象,且生产的马铃薯不能满足多样性的市场,科研部门在育种上尚未育成适合栽培,营销对路的品种。
2.4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近年湟中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稳定在9 300 hm2左右,总产量可达250 000 t,面积和产量规模都不小。但没有一家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农民生产出的马铃薯绝大多数以原产品销售,现有加工规模及数量远远跟不上现实需求,实现区内马铃薯的增质保值仍然是任重道远。
3 湟中区马铃薯产业发展途径和重点
3.1 种薯繁育为基础
湟中区海拔高、光照强、日照长、温差大、风速大、冷凉干燥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生产的马铃薯抗病性强,退化速度慢,产量高,品质优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种薯生产为突破口,把湟中区打造成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优质种薯生产基地。建立健全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质量监管控制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加强种薯生产的全程质量管理,树立湟中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到2025年,建成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3 300 hm2,单产达到30 000 kg/hm2,总产100 000 t,其中,原种面积33.3 hm2,一级种300 hm2,二级种3 000 hm2。加强组培室及温网室建设,保证每年生产脱毒苗170万株,微型薯340~510万粒,满足基地建设的原原种需要。
3.2 打造核心示范
优先选择交通条件好、气候优越、贮藏条件好、新型经营主体多、农民素质高的鲁沙尔镇、李家山镇、海子沟乡、拦隆口镇、多巴镇、上五庄镇等乡镇进行重点建设,打造马铃薯生产的核心示范基地,从而带动全区其它乡镇的发展。
3.3 农机农艺融合
要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为支撑,强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机械装备配套、生产环节衔接。
针对湟中马铃薯种植区绝大部分在山旱地,种植大户劳动力缺乏,机械收获与捡拾不匹配,收获效率低下,成本增加的实际。结合山区的特点,配套起垄、覆膜、施肥、膜上播种等一次性操作机械及与之相匹配的收获装运机械,加大马铃薯种植机械化示范,增加农机购买补助,刺激农民购买机具。只有把优良品种、丰产栽培技术与全程机械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4 采取措施
4.1 加实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善基础条件
马铃薯是湟中最有优势的高原特色农业,应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改善条件。首先是种薯生产核心示范基地乡镇的道路交通建设,保证种薯调运的畅通;其次是脱毒原原种生产及各级种薯生产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因目前原原种生产成本高应给予适当补助;第三是加大科技推广经费的支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第四是加大马铃薯中小型农机的补助,促进马铃薯中小型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4.2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产业经营条件
加大对马铃薯生产经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的扶持,鼓励土地流转,实行基地+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农户的产业化开发,基地建设由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4.3 强化品牌建设力度,开拓省内省外市场
受优越的气候、土壤和水环境资源禀赋,湟中马铃薯具有块茎大,薯形好、干物资含量高、表皮光滑、无污染、退化轻、淀粉含量高的特点,是全省高品质马铃薯的主产地之一。被授予“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马铃薯产业已成规模,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注册了“圣域”商标区域公用品牌,此产品多年来广受省内外欢迎。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如“云谷红”、“隆口”、“深眼窝”、“庄稼汉”、“壮指头”等品牌商标,其中“云谷红”成为农业特色经营的一个亮丽名片,以其为商标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充分发挥马铃薯品牌优势,打造“湟中绿色马铃薯”以及“湟中优质种薯”的品牌。鼓励支持农业企业、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农产品销售商,积极开拓马铃薯销售市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推荐和销售湟中马铃薯,使湟中区马铃薯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4.4 加大优良品种应用,加强实用技术推广
通过农业科技部门多年来的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合湟中区种植的“青薯2号”、“青薯9号”、“青薯10号”等优良品种。总结出“马铃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马铃薯地膜(双色地膜)覆盖技术”、“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实用的技术,应花大力气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
4.5 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湟中区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大部分农民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科技素质低下,给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较大困难。如今在李家山、拦隆口、多巴、海子沟等条件较好乡镇广泛应用的马铃薯品种和实用技术,在有些乡镇应用很少。利用国家高素质农牧民培训项目,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培养一批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为湟中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