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沐浴文化
2022-02-25
西周时期,斋戒沐浴的礼仪逐渐成为定制,以示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恭敬和诚意。除此之外,沐浴也是一种尊老礼仪,甚至对如何沐浴也有规定。西汉时期,“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更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是为“休沐”。
沐浴,俗称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说文解字》(本刊有售。全4 册,原价696 元,现价180 元)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沐浴如吃饭喝水一样渐渐成为先人们的一项日常所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博大精深。
“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从史料来看,沐浴的高规格呈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室。《周礼》有这样一句话:“宫人掌王之六寝之脩,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了西周时期,作为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项目,斋戒沐浴的礼仪逐渐成为定制,以示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恭敬和诚意。除此之外,沐浴也是一种尊老礼仪,甚至对如何沐浴也有规定。《礼记·内则》载:“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意思就是告诉晚辈,要每五天烧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父母脸上脏了,也要用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如果是脚脏了,还是要用温水洗干净。
此外,周朝人在孩子诞生、接待贵客、虞礼致祭以及诸侯朝见天子之时,均有沐浴之礼。以朝见天子为例,《礼仪·王制》载:“方伯为朝天子,皆又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意思是周天子在王畿之内会设置“汤沐邑”供四方诸侯朝圣前沐浴之用,而诸侯们必须先在“汤沐邑”沐浴后方可朝见天子。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沐浴之礼相当重视并身体力行,他拜见国君前必定先沐浴,方有“孔子沐浴而朝”的典故。
“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
西汉时期,“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是为“休沐”。《汉宫仪》云:“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汉代皇帝每五日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浣衣,并作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为由制定的假日,足见汉代非常重视仪容。
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亦留下与沐浴相关的记载。自先秦以来,有临河祓禊的习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祛病消灾。此习俗在汉代十分流行,汉武帝经常临河参加祓禊活动,在霸水洗浴。可以看出,随着文明的逐渐开化,沐浴与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上与汉代相近,特别是上流社会人士更是非常酷爱沐浴以保持整洁的外表仪容,来与其赫赫声威相匹配。根据《南史》《世说新语》等书记载,晋元帝司马睿、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等人都极度钟爱沐浴。萧纲因此还曾亲自撰写《沐浴经》三卷以倡导沐浴的好习惯,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沐浴著作了。
到了唐代,自汉代以来明文规定的“五日一休沐”的制度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五天一休沐改为十天一休沐,名称也改作“休浣”。但这并不是说唐朝君臣不重视沐浴,而是因为沐浴已经成为时人的日常所需,无须再去宣导教化。
到了宋代,从《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当时的人们非常讲究自身的清洁卫生,并视沐浴为一种享受,不仅在家里自设浴室,而且在很多城市中首次出现了“公共澡堂”。此外,当客人远道而来之时,主人一般会先设香汤给客人沐浴,然后再摆筵席招待,我们所说的“洗尘”便源于此。
元明清时期,沐浴之习已经融入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宋代“公共澡堂”的基础上更是发展出了新的形式,是为“混堂”,即不分阶层高低和贵贱,“混”而洗之。明代屠本畯曾将“澡身”与“赏古玩”“亵名香”相提并论,视为一种精神享受。清代石成金更是将“剃头、取耳、浴身、修脚”当成人生四大快事。这也侧面反映明清时期沐浴已经成功世俗化和全面普及化,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习惯。
古代浴史趣闻
有意思的是,在沐浴的发展历程中,有人极度热衷沐浴,也有人极不好沐浴,因此出现过很多见诸典籍的趣闻。
好洗成癖 南朝时期的何佟之出身于名门贵族,是当世高才。但让他大出风头并非其才华,而是他的“沐浴癖”。唐朝李延寿在《南史》中形容他“性好洁”,常常一天要沐浴十几次,因此时人赠他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叫“水淫”。
谈浴色变 与何佟之相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卞彬极度不好沐浴。卞彬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恃才傲物、性格独特之人。史书描述其“澡刷不谨,浣沐失时”,因而身上长满了虱虫,大家都不愿靠近他。尽管奇痒难耐,但他却依然我行我素,还声称无须沐浴亦可安然活着,着实让人“惊为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