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我的“内在小孩”
2022-02-25
单位来了位新同事,收拾工位时,我见他从包里拿出来一大摞充电宝(移动电源),至少有十几个,不禁打趣他:“你有多少个手机啊,买这么多充电宝?”他尴尬地笑笑,说:“没有,就一个手机,这些都是我随便买的。”我又仔细看了看那些充电宝,里面竟有好几个还是从“街电”(街边租借充电宝的装置)借来的。不可思议,这种充电宝不还回去,要被扣不少钱吧?本着少管闲事的原则,我没再多嘴。
渐渐地,我和他熟络起来,发现他还真是奇怪,动不动就买充电宝,一抽屉全是充电宝。一次,我和他一起出差,退房时,他二话不说直接从酒店大堂的“街电”里借了一个充电宝,我赶忙提醒:“别借了,我带了,用我的。”“不用了不用了。”他竟直接拒绝了。
返程路上,我终于憋不住了,向他问起了关于充电宝的事。这才知道,原来他小时候一直想买手机,可父母就是不同意,直到上大学才有了第一部手机。手机是有了,却从此落下了一个毛病——忍不住买充电宝。他说办公室那些只是冰山一角,他家里还有好几麻袋,听得我目瞪口呆,这应该是某种心理疾病吧?
甄皓
聂宏斌心理咨询师
看完你的描述,我想起前不久,一对夫妻面临婚姻危机的咨询案例:丈夫对妻子提出离婚诉求,理由是妻子在女儿身上的花销到了近乎病态的地步。我了解到,这位妻子在童年时期,每次向父母索要衣物、礼物时,均会被父母以各种理由回绝,久而久之,在她的童年里留下了很多遗憾。于是她下定决心出人头地,靠自己的努力过想要的生活。现在,她如愿成了一位优秀的事业型女性,不再需要依附任何人。女儿出生后,尘封在她内心深处的童年经历瞬间解封,她拼命给女儿买各种奢侈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安慰那个曾在童年时期受伤的自己。
你这个同事和上述案例中的妻子一样,他们对某一类物品疯狂消费,只不过是“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作祟罢了。心理学中,补偿心理是一种防御机制,当个体因各种原因受到挫折时,就会采取其他方式来不断弥补这种缺憾,缓解焦虑,最终达到让自己心安的效果。就像你这位同事,他年少时内心对手机渴望却不可得,从而形成了补偿心理。成年之后,内心急于释放,但由于手机价格昂贵,他便把这种心理转嫁到了相对便宜,却与手机息息相关的充电宝上,开始无法自控地疯狂购买。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发展受阻、情感受挫,其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心里也会在相应内容中存在某个“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会长久地生活在我们的内心,给我们带来困扰,促使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和解。你不与内在小孩对话,就无法与内在小孩结合,不论多么努力进行清理,都无法消除过去的记忆。所以,承认并接受自己童年时期内心的缺憾,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来满足自己当前的内心需要,才是最高效的办法。
其次,正视自身的需求,并寻求合理的满足方式。可以采用列清单的方式对自己当下的所有需求进行罗列,进而知道哪些物品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是为满足内在小孩需要所购置的。然后,对于自身的合理需求及時满足,对于不合理需求则理性看待、减少满足。渐渐地,这个内在小孩也会一天天长大、懂事,不再干预你的内心,直至彻底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