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

2022-02-25何小轮王君芝张彩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心理学

何小轮 王君芝 张彩艳

[摘           要]  在学前心理学中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可以更好地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目标更立体,使课程体系更贴近社会。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对学前心理学的影响”“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重点结合课程思政,探究新时期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问题,旨在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学前心理学的思政特色,使学前心理学发挥更全面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8-0172-03

在高校内部,课程思政与学前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带来多方面改变。目前,在学前心理学中,关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比如说,“缺乏课程思政元素”“忽视课程思政深度”“不重视课程思政结果”等。基于这些现实問题,高校教师要认真反思传统的工作模式,寻求课程思政与学前心理学之间的契合点,以合理的方式来推进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思政元素”“思政深度”“思政结果”等,都是值得关注的细节,应该纳入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体系。

一、课程思政对学前心理学的影响

(一)使课程内容更丰富

课程思政的融入,使原本单一的学前心理学课程内容丰富起来。具体来说,推行课程思政措施之后,高校教师不仅会系统化讲解学前心理学专业知识,还会从思政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延伸,补充更多新的内容。面对这些新内容,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视野更开阔,有利于高校学生立体化看待学前心理学课程。除此之外,实施课程思政方案之后,高校教师会更全面地看待学前心理学课程,主动建立学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1],以“学前心理学+”的思路,为学生科普更多有意义的跨学科知识,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让高校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使课程目标更立体

课程思政对教学团队的启发,促使教学团队制订更立体化的学前心理学课程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设置“能力目标”。在传统的学前心理学中,课程目标主要突出“专业成绩”。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之后,高校教师开始设置明确的“能力目标”,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创新,关注自身能力变化,以“能力成长”为育人方向。另一方面设置“素质目标”。在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会忽视学生素质维度的表现,没有设置专门的“素质目标”。引入课程思政内容之后,高校教师会获得更多启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并将“素质培育”作为一项工作重点,纳入学前心理学课程综合目标体系[2]。总体来说,无论是设置“能力目标”,还是设置“素质目标”,都有利于高校构建学前心理学课程立体化目标。

(三)使课程体系更贴近社会

课程思政的点滴渗透,其实也是各种社会元素的渗透。具体来说,开展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工作时,有些教师准备的教案内容“千篇一律”,并没有贴近社会现实,大部分学生都感受不到课程的生活性、时代性。增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之后,高校教师可以从思政视角深入剖析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打开高校学生的视野,引导高校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虚幻走向现实[3]。除此之外,在课程思政内涵中,涉及众多先进思想、先进方法论,这些思想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内部关系。将课程思政与学前心理学结合起来,可以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引入更多社会元素,让高校学生从社会层面深刻感知学前心理学课程的社会价值,继而进行长远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

(一)缺乏课程思政元素

开展具体的课程思政工作时,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没有进行内容上的准备。具体来说,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向学生传达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但在课程思政的分析上,缺乏充足的思政元素,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需要从形式上突破,还需要从内容上提升,进行一定内容的储备。除此之外,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掌握的思政元素,主要来自校内课本。对于课本以外的种种思政元素,教师缺乏研究[4],也缺乏日常积累。面对十分有限的思政元素,高校学生可以发散的空间并不多,很容易陷入一种“无动力”学习状态,阻碍学生进步。

(二)忽视课程思政深度

当前,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的个人行动已经远远超越思维,对课程思政工作缺乏深度思考。具体来说,一方面内容植入。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内容植入,只需要引进一些合适的思政内容。殊不知,课程思政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一旦脱离精神层面的熏陶,课程思政很容易失去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实践植入。为了响应学校课程思政号召,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消化思政理念。其实,实践活动只是传达思政理念的一种途径[5]。如果学生不思考、不总结,很难理解实践活动中蕴藏的深意。以上现象,说明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时,很容易忽视深度。

(三)不重视课程思政结果

在高校学前心理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内容,不只是一种形式,相关教师更要密切关注结果。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高校教师聚焦于课程思政的外在形式,并没有以最终结果为导向。具体来说,对于课程思政相关工作,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热情高涨,过度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精力全部集中在形式上,没有留心最终结果。比如说,学生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有收获、学生参与程度高吗……这些与结果直接挂钩的问题很容易被学前心理学教师忽视[6]。除此之外,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之后,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不会静下心来评估整个过程及学生表现。学生处于一种“逻辑混乱”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处于一种“流程混乱”的教学状态。长此以往,高校学生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思维问题,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一)增加课程思政元素

在进行课程思政工作之前,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从内容出发,进行相关准备。具体来说,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整合充足的思政元素,扩大思政分析范围,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前心理学教学团队+思政教学团队交流会”,进行资源对接,丰富学前心理学教师的思政素材库。除此之外,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整合思政元素时,要跳出校内课本的限制,广泛搜集课本以外的各种思政元素[7]。比如说,高校可以举办“学前心理学教学团队线上思政研讨活动”,从线上渠道整合思政元素,通过丰富的线上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探讨思政问题。

(二)挖掘课程思政深度

作为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抓住课程思政的本质,保证教学工作深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内容植入+内容引导。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引入思政内容之后,要结合思政内容的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高校学生理解思政、应用思政,引导高校学生建立自己的思政观点。这样的课程思政才是真正触动高校学生思想的课程思政,才是有意义的课程思政[8]。另一方面实践植入+实践引导。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策划实践活动时,既要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又要鼓励学生在思维上活跃起来。当学生结束实践活动时,教师要通过“提问”“交流”“问卷”等方式,进一步揭示实践活动主题,让高校学生明白实践活动的深意。总体来说,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明确教学要求,拓展课程思政深度。

(三)关注课程思政最终结果

渗透思政内容,既要关注具体的渗透形式,又要关注最终的渗透结果。这个结果可以督促学生不断进步、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具体来说,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时,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理性分析工作重点,除了创新工作形式,还要加强工作考核。以考核的方式,检验课程思政的具体开展情况。在考核机制中,“学生兴趣程度”“学生满意程度”“学生进步程度”等,均可以作为一种指标。为了更好地把控课程思政结果,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专门的评估环节,重点评估教学过程以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侧重于梳理、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逻辑思维。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估侧重于反馈、建议,旨在帮助教师优化课程思政流程。简而言之,对课程思政最终结果的关注,有利于高校学生正视自我,摒弃一些不健康的学习习惯。

四、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意事项

(一)注意教学方法

在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相关教师要注意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高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采用一些合作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竞赛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带给学生亲切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课程思政内容,主动建立学前心理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知识关联。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要关注信息化工具,如“多媒体工具”“慕课工具”“微课工具”等,以这些信息化工具为载体,呈现不一样的思政资源,让学前心理学课堂多一份思辨、多一份趣味,避免高校学生陷入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

(二)注意第二课堂

为了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主动开发第二课堂。具体来说,一方面布置第二课堂学习任务。高校学前心理学的课时有限,为了传达更多思政内容,高校教师可以协调课内、课外关系,主动开发“学前心理学第二课堂”。比如说,高校教师可以布置第二课堂学习任务,限定时间与范围,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探索,补充更多有意义的思政知识。另一方面组织第二课堂线上答疑。对于思政知识的理解,有些学生缺乏判断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比较成熟的观点。这个时候,高校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前心理学第二课堂线上答疑”,以答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醒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对思政知识形成更成熟的理解。

(三)注意教师引导

学生接触系统化思政知识时,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引导职责。具体来说,当学前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结合之后,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学前心理学上,并没有充分重视课程思政。也就是说,在心态上,学生并没有平衡好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高校教师要及时引导,提醒学生积极转变学习心态,认真对待思政学习。除此之外,面对思政内容时,每一位学生的反馈都不同。这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思想境界等有一定关系。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高校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又要从旁细心引导,避免学生走错方向,避免学生浪费学习时间。总体来说,对于思政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高校教师既要注重“放手”,又要注重“放手”的具体尺度,不能过度给予学生自由,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结语

深入落实课程思政举措,确实可以优化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体系,改进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推行课程思政措施,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抓住主要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具体来说:(1)增加课程思政元素;(2)挖掘课程思政深度;(3)关注课程思政最终结果。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突出课程思政的效果,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第二课堂”和“教师引导”。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要与学生一同进步,主动钻研课程思政内涵,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静.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J].农家参谋,2020(20):241.

[2]杜国明,韦春玲,黄善林.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农业教育,2019(5):88-94.

[3]蒙丽媛.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226-227.

[4]黄婷,李杏华,杨茜.“课程思政”在学前教育课程的融合[J].科幻画报,2019(8):160-161.

[5]顾飞飞.解析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J].东方教育,2018(3):71.

[6]王學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7]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6):88-95.

[8]卫建国.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8(4):66-70.

作者简介:何小轮(1986—),女,汉族,陕西绥德人,学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王君芝(1993—),女,汉族,陕西绥德人,硕士学位,助教,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

张彩艳(1992—),女,汉族,陕西绥德人,学士学位,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心理学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没有用”的心理学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跟踪导练(二)5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