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研究

2022-02-25陈景泰刘强

成才之路 2022年7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依法治国大学生

陈景泰 刘强

摘 要:法治素养是大学生认识法律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当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或法治信仰缺失,还有部分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法治实践行动力。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要注重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助推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7-0021-03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了实践要求,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时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这意味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将是达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的一般解释是指平日的修养或修习涵养,是一种依靠长期修习获得的品质。法治素养是指一個人认识法律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其包括法律知识、法治意识、用法能力三个基本要素。法治素养是公民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正确理解,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与法律至上理念的捍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的实际行动。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法治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越来越高,但部分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匮乏、法治信仰缺失、参与法治实践较少。(1)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开设系统的法律课程,除了法学等相关专业之外,部分高校尚未将法律纳入必修课程。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于父母的教诲、课外读物与网络视频,这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获取的法律知识具有片段性与片面性,因为不少网络视频的创作者并非法学专业出身,对于法律的理解与运用不一定完全准确。系统法律教育的缺失与片段性、片面性法律知识的获取,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以致难以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结构,无法为提高法治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2)部分大学生法治信仰缺失。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全面普及法治教育,但不少高校开展的法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树立。单纯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法治信仰主要表现为坚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法律至上的理念,坚信只有法治社会才能带来美好生活。此外,个别执法人员“公权私用”“知法犯法”等不良因素也对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带来挑战。(3)部分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法治实践的行动力。大部分大学生是具备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我国法律法规赋予此类群体很多权利,但很多高校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引导大学生使用这些权利,导致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参与法治实践的行动力。

2.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1)不良的传统观念与社会环境。调查发现,一些不良的传统观念依旧是制约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因素之一。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应该过多参与法治实践,这种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另外,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权大于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有时依旧有少量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滥用权力,尽管此类人员仅仅是极小部分,但仍然可能导致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环境受到影响。(2)大学法治教育体系不完善。除了法学及其相关专业之外,大部分专业均未开设法律课程。尽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和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法律课程,但很多法律课程仅仅停留于对一般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将法治实践纳入课程,导致学生认为法律课程枯燥,缺乏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大学法治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有些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时第一时间并不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不法事件时没有寻求相关法治部门的帮助,没有树立良好的法治信仰,没有养成优先使用法律武器的习惯。(3)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和平安宁的年代,大部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较大的挫折与不幸,同时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也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专项培养与提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不足以支撑其投身于法治实践。中小学学习基本以考试为中心,鲜有社会实践类课程,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但其社会经历与社会经验不足,往往对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缺乏自信,这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其不愿意参与校内外法治实践活动,这不利于法治素养的培养。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

1.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

大学教育不仅应该传授书本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大学无论是什么专业都需要开设最基本的法律课程,完善法治教育体系。法律课程不应该仅仅只是教学生学习法律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法治社会发展历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与法律知识运用能力。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法律教材和法治教师。大部分法律书籍都是编者根据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与案例编写的,不同的编者学识水平与理解不同可能导致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正确理解。因此,高校必须根据相关规定认真选择合适的法律教材,确保法律教材严谨无误。另外,一门课程的影响力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选择学识渊博且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法治课程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第二,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有些大学教师简单地采用讲述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不仅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而且收效甚微。法治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法治信仰和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因此,高校应当与相关法治部门联系,邀请一线法律工作者进课堂,或者开设“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前往法院旁听庭审、参观司法文化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信仰,消除不良思潮对学生法治观念的负面影响。

第三,培养学生法治实践能力。大学教育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树立法治信仰,还需要让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参与法治社会建设。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民主自治组织、模拟相关法治部门职能组建社团等方式,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民主自治组织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模拟相关法治部门的设立与运行。同时,高校要鼓励大学生有合理性建议或者遇到不法事件时向校内校外相关法治部门反映,积极行使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赋予的权利,为参与法治实践积累经验。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不少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较少,对法治实践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抗拒心理,面对法治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时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尤其是在自己提出的建议被否定、投诉受质疑时容易失望,不愿意继续参与法治实践活动。针对此类情况,高校需要专门开展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心理专项辅导,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第一,消除错误观点与偏见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法治实践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并无发言权,对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或者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避而远之。对于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明确抵制,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和正确的法治信仰,坚信法治的公平正义才是硬道理。针对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宜参与法治实践的偏见,新时代大学生应当通过自身努力来证明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做到学习成绩优秀。作为高校要通过宣传法治实践与学习成绩兼优的新时代大学生来回应偏见,创设鼓励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其他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自信。

第二,消除法治部门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畏惧感。不少大学生没有接触过法治部门,错误地认为只有触犯法律的人才会接触法治部门,没有正确认识法治部门的服务职能。相关法治部门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时表现的威严,有时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畏惧感,面对法治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唯恐措辞表达不当导致自身遭受处罚。针对此类情况,高校应当与当地相关法治部门密切联系,聘请相关法治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长期驻校的法治部门联络人,让其引导大学生熟悉相关法治部门的职责与工作形式,增强自身亲和力,消除部分大学生对法治部门认识不到位而在心理上产生的畏惧感。

第三,增强大学生心理的抗压与抗挫折能力。部分大学生向相关法治部门提出的建议未被采纳、投诉未得到理想结果后,心理上可能出现挫折感,这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继续参与法治实践。高校有着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的使命,針对这种情况,相关法律与心理辅导员应在事前进行法治实践的指导与心理问题的预防,或在学生开展法治实践过程中进行协助并尽可能提供支持,事后对此次法治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探索改进法治实践的方式方法。通过多次法治实践与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抗压与抗挫折能力能够得到增强,这可以助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自1997年十五大提出并开始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至今已二十余年,法治中国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长期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一决定也证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依旧任重道远。作为即将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的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才能不负使命。作为高校要注重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助推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犟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李禄禄.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途径[J].法制博览,2021(17).

[3]刘晓.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思考[J].长江丛刊,2020(28).

[4]刘海婷.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05).

[5]张波.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8(10).

[6]康雷闪,张懿婧.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8(05).

[7]卢日霞,牟艳娟.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2017(03).

[8]黄夏.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in the New Era

Chen Jingtai, Liu Qiang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Legal literacy is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law. Legal literac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iteracy, but also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basic ability that college students must have in the future. At present, some college students lack legal knowledge or belief in the rule of law, and som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less leg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lack the action force of legal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path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university legal education system,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quality.

Key words: rule of law; college student; legal literacy; route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依法治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