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一贯穿”培养模式在口腔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2-25谢兰竹李江江千舟
谢兰竹 李江 江千舟
摘 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卫健委关于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医德素养培养的指示精神,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构想,本研究通过借鉴欧美牙医教育以专业和职业教育为中心的做法,守正创新,结合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实际,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开展本科教学改革,构建“二早一贯穿”(早专业、早临床、专业课程贯穿始终)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教学效果明显,经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其专业实践、自主学习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明显提升,特别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有大幅提高。这一新模式的构建和优化将为推动我国口腔教育积累有益经验。
关键词: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二早一贯穿;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2-0063-04
一、研究背景
讓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2012年教育部和原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在医生培养过程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国家相继出台《新时代高教40条》《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深化新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新医科”“医工理文融通”等新的理念和教育策略,提出要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传统口腔医学教育通常采取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三段式模式,该模式培养的口腔医生有更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但学生早期口腔专业认同感不强,口腔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不够扎实,创新能力欠缺,以单向灌输式为主基调的教学方式也导致学生出现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1]。近年来,有不少教育工作者比较我国口腔教育与港台及欧美等地牙医教育的差异,提出了我国口腔教育体系的不足和对改革方向的建议[2],提出需顺应时代发展,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体制等方面再行审视,建议加大口腔专业课程学时的比例,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增加口腔专业临床实践课程等等[3]。因此,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借与北欧排名第一的荷兰奈梅亨大学(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合作办学的契机,通过开展频繁深入的双向交流,摸清弄透欧美牙医教育体系的精髓并加以参考借鉴,以国标为基本,守正创新,结合实际构建了强化专业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早专业、早临床,专业教学贯穿始终”(二早一贯穿)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更加合理的调整,将15门专业课程安排分布在前1—4学年(第5学年为临床实习),将专业导论课前伸至第1学期,专业理论教学同步实验和实践及临床教学,各课程之间打破壁垒,实现将专业的教学融合贯通全过程[4]。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二早一贯穿”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早专业
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口腔医学导论”课程,让学生入学即接触专业,由各教研室主任开讲专业“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其专业早期认同感,激发专业兴趣,增强专业学习的动力;将口腔基础课程“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解剖生理学”等课程提前至第二、三学期,为学习口腔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做好前期的铺垫[5];将“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等专业主干课也提前至第二学年开始陆续切入,专业知识由浅入深,增强学生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知和认同。
(二)早临床
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性强,须强调早专业和早临床。学校在早期开设专业课的同时同步开展实验室教学和临床教学,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呈渐进式推进。学生在第三学期即开始进入实验室和接触临床,学生从仿头模开始学习临床操作的坐姿、口腔器械的使用,进行窝洞去腐等较简单的操作练习,并穿插安排临床的见习,让学生在临床中感受工作的环境,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熟悉基本操作,体会医患的沟通过程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三)一贯穿
专业课程贯穿整个本科教学全过程不断线,避免原来基本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和第四学年才切入专业课程这种拐弯过快造成学生早期专业认同感不强,专业教学不够突出和强化的情况[6]。除了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即安排导论课程外,学校根据知识点和临床技术的难易程度,将牙体牙髓病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周病学等专业课程内容“以疾病为中心”整合知识点,打破课程壁垒,将原来课程之间交叉重复过多的知识点重新梳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知识体系[7],在2—5学年开展分级教学,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实践技能由简入繁。比如龋病以“牙体牙髓病学”为主体课程整合,口腔材料学、口腔影像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修复学及儿童口腔医学中与龋病相关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避免各课程知识点的重复教学,互融共通,更高效地利用学时,减轻学生的负担。早临床、反复临床、专业学习不断线,大大突出和强化了专业的学习,专业知识的融合贯通教学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临床应用[8]。
三、“二早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1. “综合性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导向”的教与学新格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从个别课程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全面转变教学方法,依托信息数字化、仿真模拟技术,将传统灌输式大课模式转变为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TBL(Team Based Learning)、CBL(Case Based Learning)、SSA(Self Study Assignment)、混合式以及情景式教学,通过多维度全过程形成性评价,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格局。
2. 培育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保证课程融合式的授课质量。学校通过境内外师资结合、兼专职教师结合、引育结合等方式,多措并举,建设跨学科教师队伍,全面树立“二早一贯穿”教育理念,使教学活动打破课程壁垒,形成多学科联合的集体备课、试讲及授课等,为更好实施“以疾病为中心”的融合贯通式教学提供教师主体方面的有力保障。
3. 建设实施新模式“支持系统”。学校一是建设线上教学资源,12门专业课在线上平台建课,提供海量视频等资源供学生随时线上自学,建成精品类课程8门次;二是搭实践平台资源,建成省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1500多平方米,引入145台口腔仿头模、数字化口腔仿真培训系统等先进设备供学生全天使用,引入口腔手术显微镜、CAD/CAM等高端设备强化实战能力;三是开设“创新实验”课程,共108学时,贯穿3学期,基础实验室全面开放供本科生使用;四是健全激励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教师发展中心制度化开展教师培育,实施临床-科研双导师制,以教学工作激励办法重奖一线教师,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参与性,让教师享有职业成就感、幸福感,通过绩效考核等一系列保障教学绩效激励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教学理念、方法“软件”与环境“硬件”的良性互动。
四、“二早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积极
本研究在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四、五年级(发出32份,收回28份)和实施五年后毕业的第一届学生(发出60份,收回51份)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表2。前后调查情况的对比能充分说明新模式针对原模式不足的改革实践得到学生认可。
(二)“以疾病为中心”的融合贯通式教学取得了丰硕教学成果
融合贯通式教学除了充分利用学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外,贯穿其中的“综合性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也体现了“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的理念,促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同步评价模式的改革也给学生的学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度,促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转变,上课老师及院校督导均反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呈现积极主动、求知欲强的状态,课堂氛围活跃。“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在牙体牙髓病学中的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牙体牙髓病学”课程获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立项;“口腔种植学”课程获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立项,同年,教师在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获“设计之星”奖(全校仅1人获奖);口腔修复学课程“基于线上教育需求的口腔专业课程整合的初探”获校级重大课题等。新模式下思政元素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取得进步,获得了省级本科高校思政优秀案例比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26个,充分地证明了“以疾病为中心”的融合贯通式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近2年的执业医师通过率均高于全国通过率近20%,其中操作技能通过率100%。学生代表参加全国性临床技能赛事连年成绩突出,对各实习基地的评价反馈调研结果表明,该校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基础扎实、学习主动、沟通能力好,适应能力强,特别是临床实践能力在近年有大幅提升。
(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取得的成效
学生在创新课题的申报由三年前的个位数跨越至如今的每年几十项,近3年获批各级大创项目共4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6项,发表论文10篇,获批专利2项。
(五)教研教改蓬勃发展
新模式的改革实践为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素材,教师在新体系实施以来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达61项,其中,省级教育项目20项,市级6项,校级35项,撰写相关教学论文35篇。其中,新模式依托2015年获批的省教学质量工程“口腔医学综合教改”项目开展改革实践,在2018年完成了结题答辩,获顺利通过,该体系得到评审专家一致认可,高度肯定了其在本科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2016年再获批省教学质量工程“口腔医学特色专业”,2019年顺利完成结题答辩,同年获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立项和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教改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进了该校教育改革工作,促进了专业的内涵式发展。
综上所述,“二早一贯穿”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改革实践取得的成效明显,总体上提升了专业内涵和办学水平,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建设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二早一贯穿”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的成效明显,总体上提升了学校口腔医学的专业内涵和办学水平。该模式符合国家高等教育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以专业和职业的教育为中心的牙医教育理念一致,这为探索新时代下的口腔教育模式打开了思路,积累了有益经验。教育是任重道远之百年大计,教育的每一个部署都须紧扣时代的发展和需求[9],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新时代下,高校应结合口腔专业的特点,把握好教师、课程、课堂三个关键载体,将思政元素灵活融入载体,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统一,以更自然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医学人文素养进行渗透,培养不仅技术扎实,且有家国情怀、医德高尚有温度的口腔医学生,结合学生背景设计更多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主导和“新医科”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教育模式等,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理念、勇于探索并付诸行动,以形成一套新时代下符合中国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最终提升口腔人才的培养质量[10]。
参考文献:
[1] 李燕,蔡锋雷,李绍青,等. 对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 牙体牙髓病学杂志,2014,24(05):309-310.
[2] 李子夏,朱勇. 大陆与台湾口腔本科生培养模式式较与启示[J]. 理工农医博览,2014(05):61-63.
[3] 范志朋,余湜. 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比较分析[J]. 口腔医学教育杂志,2012,20(03):170-171.
[4] 江千舟,樊明文,葛林虎,等. 荷兰口腔医学教育及口腔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 口腔医学研究,2015,31(06):568-570.
[5] Brands,W.G.,Bronkhorst,E.M.,Welie,J.V..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ynicism Amongst Dutch Dental Student[J]. Eur J Dent Educ,2011,15(04):205.
[6] Beat,D.C.. Dentist can Detect Disease Early[J]. Ned Tijdschr Tandheelkd,2011(10):468.
[7] 张春庆,刘冰华,韩俊岩,等. 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 医学教育杂志,2013,51(01):99-100.
[8] 王得利,袁辉,栾海蓉,等. 口腔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8,35(02):72-73.
[9] 郭传瑸. 关注新时期我国的口腔卫生政策[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7,52(06):331-335.
[10] 王林. 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建立机制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04):255-257.
(責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