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营市Q村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与实践探析

2022-02-25王玉霞张璐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特色产业

王玉霞 张璐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东营市Q村坚持党建引领,重点在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完善、村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发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对Q村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与经验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试图找到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为同类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农村人居环境;人才引育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1.005

1Q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Q村坚持党建引领,重点在基层组织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完善、村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发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1选齐配强基层党组织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平均年龄49岁,其中30岁以下1人,大专以上学历2人,中专3人,初中1人。“两委”成员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先后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先进居委会等称号,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获全国科普带头人称号。

1.2做强做大水稻产业

Q村是个传统的水稻种植村,水稻种植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长期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经济效益不高。2013年,Q村18名村民发起成立“生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开始向规模化发展。2016年起,Q村探索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在支部的引领带动下,合作社社员覆盖全村村民,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目前全村年产稻米可达到200多万斤。Q村水稻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合作社运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理事长由支部书记兼任;村集体以“三资”入股,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建立起村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理事会成员中的村干部,以社员身份参与分红,在合作社不领取报酬。通过合作社运营,社员收入显著增加,仅水稻种植,社员人均增收突破2000元,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5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25万元。

(2)水稻生产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六统一”指统一物资、统一插秧、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和统一销售。种植加工方面,合作社统一购置了育秧机、插秧机、施耕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用机械,建成了日加工30吨的大米加工厂,面向社员开放使用,按成本收费,降低了社员水稻生产成本,每亩成本可节省280元左右。市场销售方面,申请注册了“入海口”大米品牌,通过了有机认证、QS认证,并进入山东泰山1532商贸公司平台进行销售,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为畅通供销渠道,Q村创新性打造了粜米市场一条街,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村口设置“孙记米行”,米行建设了展示厅和直播室,满足现场参观和网上直播条件;二是在村内每家每戶门口悬挂二维码,客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可直接了解该种植户的信用情况、大米品种、价格等。通过粜米市场,进村入户采购“源头米”的客户越来越多。除了大米,村里传统的罗氏烧鸡、铁匠铺、豆腐坊、剪纸、绣花、织布等特产资源也有了宣传渠道。

(3)与科研院所合作培育优质高效水稻。村内规划建设了“优质高效水稻科技生态示范园”,核心试验田面积约62亩,以山东省水稻研究所为科技依托,按照试验田、示范田、大面积推广的工作思路,引进紫香糯米、连粳1号、2号等15个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培育适宜本地种植推广的优良水稻品种。

1.3培育打造农文旅综合体项目

2019年,村内能人成立东营城里城外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以绿色种植、精品养殖、农旅民宿、科普研学、农事体验为特色的现代家庭农场。农场总面积180亩,建筑面积2.2万M2,拥有高品质民宿40余间,设有传统作坊观赏区、手工制作体验区、书院文化教育区等功能区域。农场目前拥有富硒土地180亩,建有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林果、盆景、花卉、蔬菜种植大棚4栋,和平鸽放飞广场及科普基地1处,自助式富硒水稻种植加工体验基地1处;与Q村共建共享文化大院、村史馆、大米加工厂等资源,申报入选了省市及国家级青少年社会实践研学基地和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设置了农事体验,手工制作、生态养殖等菜单式课程50余种,可同时满足300人开展研学、采摘、授课、野营等活动。农场融长城文化、书院文化及徽派建筑艺术、黄河口农耕文化、胜利油田石油文化、美丽乡村红色文化、移民文化于一体,正在探索出一条集产业、民宿、研学、移民文化、油田文化为一体的农文旅发展之路。

1.4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Q村以省级美丽乡村试点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投资200余万元开展了湿地公园建设、道路改造、绿化提升、环卫整治及教育、文化、医疗等软硬件提升工程,大幅度改善了村庄面貌和生态环境。2021年3月,Q村新一轮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招标,内容涵盖民宿院落翻建、研学基地打造、园林绿化提升、道路改造、老旧房屋装修等内容,力争打造宜居宜学宜游的美丽村居。同时,为解决村里老人、五保户等吃饭问题,村里规划建设了“一元餐厅”,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志愿服务、文化娱乐、理论宣讲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1.5注重党史村史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

(1)党史村史教育方面:自2012年起,Q村开始编撰村志,内容涵盖Q村来历、隶属、姓氏来源、历史沿革等,目前36万字的村志已经定稿,即将出版。2019年起,Q村着手建设乡村博物馆,目前二期工程已经完工。博物馆由一座上世纪70年代的老建筑改造,正房展示面积60M2,为主展馆,偏房设计成铁艺制作、豆腐坊、织布、绣花等传统手工场所,院内设置有羊圈和鸡窝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Q村将党史教育与村史教育结合起来,依托博物馆打造了党性教育基地,不定期举行党员教育活动。

(2)生态文明教育方面:Q村引进北京市昌平区辛寿镇垃圾不落地发起人黄奇志绿色循环经济科研团队、“零污染村庄推广项目”专家和本土志愿者,在生态环保及绿色发展理念宣传、绿色新兴产业培育、生活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等方面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从垃圾处置入手,通过厨余垃圾堆肥、环保酵素制作、稻田秸秆还田、自然农法等绿色环保技术实现垃圾再利用;以户为试点优化旱厕改造,利用酵素处理旱厕粪污,既可解决旧式旱厕易冻、处理不便等问题,也可做成有机肥料,改善村居环境。“零污染村庄”项目正常投产后,年可处理农村厨余垃圾300吨、农作物秸秆1万吨,生产的酵素类产品及土壤改良剂,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万元。

2Q村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短板

(1)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受市区及先进地区“虹吸”效应影响,村内青壮年大量进城工作,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高素质人才尤为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内事业发展。

(2)产业带动能力有待加强。Q村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主要产品为大米,深加工产品、特色高附加值产品少。虽然近年来培育了“入海口”有机富硒大米,市场价可达80元/公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米产值,但从总体看,产品层次比较低,村民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发展高端特色产品的主动性不够强,产业发展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没有与周边村形成产业联盟,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影响力还不强。

(3)生态文明理念还需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活动及理念的普及基本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开展的,多数村民对生态保护、垃圾分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认识不够清晰,尚未形成思想和行动自觉。

3Q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和对策思考

(1)坚持支部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支部的活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直接影响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多年来,Q村党支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应更加注重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一是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支部书记同时作为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肩负着建强组织、治理乡村、引领发展的多重使命。应切实发挥表率作用,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美丽乡村事业发展。二是注重党员队伍建设。针对党员数量偏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等问题,要注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吸收技术能手、青年农民、妇女入党,吸引外出能人、退伍军人返乡等方式,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三是善于组织发动群众。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教育引导、发扬基层民主等方式,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工作合力。

(2)立足特色优势,做强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增加收入的基础工程和持久动力,事关乡村振兴事业全局。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立足地方实际,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才能赢得主动权。对于Q村来说,一是做大做强“入海口”品牌,发展绿色优质水稻产业。整合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及有关方面优势资源,在水稻品种选育、绿色生产、资质认证、产品开发、品牌培育等方面发力,打造“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的绿色稻产业联合体,带动周边地区稻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提质增效。二是打造特色农文旅综合体项目,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支持城里城外家庭农场整合集聚资源,做好项目规划建设,突出沿黄、沿海和盐碱地资源优势,带动村内农业、旅游、文化等资源的开发,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好市场文章。线上销售平台和宣传平台是农村特色优质产品迅速开拓市场的捷径,应在做好线下宣传的同时,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及物流公司等的合作及相关人员的培养,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3)坚持引育结合,集聚发展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破解Q村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关键是做好“引育结合”文章,在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着力引进外部人才智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摸清村内人才队伍底数,加强联系,分类培养,重点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注重科普宣传和示范教育,引导村民形成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注重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就业创业。通过政策吸引、产业带动、社会关系拉动等方式,大力引进外出能人返乡就业创业,为返乡人才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逐渐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三是柔性引进外部人才智力资源。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原则,依托村内产业基础和合作基础,积极引进外部人才智力资源,逐步解决村内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4)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现路径,不仅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还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才,催生新业态新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从Q村看,应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多方整合力量,重点围绕村庄规划布局、“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绿色产业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营造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美丽乡村。一是要优化村庄布局规划。规划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统筹考虑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治理等系统性工程,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要完善投入保障和约束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乡村环境整治投入机制、综合环境管护机制、人居环境监督考核机制等,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推动人居環境不断提升。三是要寻求科学技术支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引进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团队,为村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夏锦文.充分释放乡村生态优势[N].经济日报,2018-12-27.

[2]姜文静.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N].河北日报,2018-02-23.

[3]范兴建.如何发挥乡镇财政部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作用[J].财富生活,2020,06(12):197-198.

[4]高英俊.永吉县召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J].吉林农业,2018,(09):3.

[5]于涛.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下)——烟台市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J].经济导刊,2020,01(01):30-37.

猜你喜欢

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