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永向党 甘为孺子牛
——新安县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征文选登
2022-02-24
编者按: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示新安县民政战线的创新思路和经验做法,彰显“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情怀,新安县文联、新安县民政局联合开展了“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征文活动。
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内外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征文共收到稿件317篇,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这些稿件取材典型、内容充实、文笔流畅、感情细腻,今天编发几篇,让我们透过一行行文字来感受新时代新安民政工作的担当和情怀。
幸福底色
张宏操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幸福感”已成为当今百姓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尽管受疫情、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但新安的各项民生支出却逆势上扬、全线飘红,为百姓绘就了幸福生活的亮丽底色。
让党的政策阳光照进千家万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走进新安民政,就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温暖。
他们兜牢民生保障保障网,用活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累计发放低保金3亿元多元,基本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他们激发活力,提升能力,不断完善队伍建设。全县社会组织规范化、正规化、制度化建设逐步提升,为群众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他们实现社会服务供给结构优化,以民为本,婚姻登记服务实现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补齐了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移风易俗,倡导绿色文明生态民风,为新安城镇化建设趟出了一条新路。
“我们老年人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图的就是活个舒心。”今年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新年老人无儿无女,每年一到冬天,老人生活起居就非常困难。今年,在政府的关心下,他住进了康养机构,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问题,新安民政人积极探索,逐步实现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民政人为此付出了汗水和努力。民政工作联结千家万户,关系到国计民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新安民政工作者交出的民生答卷。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刷新着“民生温度”,绘就新安最亮丽的民生幸福底色。
只为当年的那份感动
魏松
1995 年,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一家人都很高兴。
但父母的脸色很快就转喜为忧。我立马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儿——家里太穷了,已经供不起我上学了。
是的,父母已经很不容易了,我确实不能太自私,掉着眼泪,悄悄把录取通知书压在床铺下——就让梦想躺在那里睡大觉吧。
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着烟。烟雾弥漫中,我看不清楚他的神情,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心在哭泣。
我说:“爸,明天起,我和你一块下地干活。”父亲的身影定格了几秒钟,然后又接着抽烟。他喉咙里含糊不清地说了句什么。其实结论显而易见,只是父亲不忍心对我张口,这话只能让我自己来说。
第二天起,我就跟在父亲的后面,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深夜,我会悄悄把录取通知书拿出来,把那些已经可以倒背如流的文字看一遍再看一遍,然后悄悄地放回去。
原本以为日子就会这么悄无声息地流淌下去,直到有一天几个人的到来。
来的一共是三个人,村主任和一高一矮的两个中年人。村主任指着两个中年人说:“这是民政的工作人员。”
我和父亲都愣住了。民政跟我们有啥关系?他们来找我们干什么?
等他们说明来意,我和父亲才弄明白,原来是民政部门了解到一些因家境问题不能就读大学,觉得十分惋惜。所以,为面临失学的孩子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帮助大家完成大学学业。
当工作人员把钱递到父亲手中时,我看到这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的手剧烈地抖动着,感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眼看儿子即将熄灭的梦想又被重新点燃,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工作人员安慰我和父亲,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一定不能失去信心和希望。
我和父亲沉浸在梦一般的喜悦里,只会一个劲儿地道谢。等来人已经离去,我们才反应过来,竟连一口水都没端给恩人喝。
后来,还是在民政部门的积极联系下,父亲找到一份零工,他一边种田一边打工,家庭条件渐渐好转,我也顺利从大学毕业。
父亲不止一遍地念叨过那天的情形,到最后都免不了长叹一声:“哎!连人家叫个啥都不知道……”
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我知道他们都是“民政人”。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见闻的增长,我对民政也越来越有了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渴望有一天能加入其中。
后来,我得偿所愿,成了一名光荣的新安民政人。
加入队伍之后,我一直思考着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社会多做贡献,为广大群众多谋福利。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新安民政从疫情暴发到复工复产,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面对抗疫物资紧缺的情况,民政第一时间发出号召,群策群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我们四处奔走积极筹措,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一大批抗疫物资无偿地捐赠给了医务单位。
在病毒最施虐、最危险的时候,我和同事们一道,实地察看社区的抗疫措施是否有效。在了解到人手紧缺的实际困难后,主动担负起为值勤点工作人员送饭、送水的后勤工作;在最紧张的时候,接过工作人员手中的额温枪,让他们有充足的轮班吃饭时间。
后来,调研工作全面展开,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学校、饭店、宾馆、游乐场等地,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为下步疫情防控工作方针的确定、管控措施的调整等提供第一手资料。
疫情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但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彻底战胜病毒,守得云开见月明。在一路的奔跑中,我从未因为自己的普通和渺小而随波逐流,要问这是为什么?因为我是一名光荣的新安民政人员,只为了当年的那份感动。
今非昔比
张权
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夜,风雨交加,杜甫刚刚盖好的茅草屋,屋顶被风掀起,风雨灌注而入,屋内寒风刺骨,水流成溪,狼藉一片,幼儿蜷缩一团于床上,瑟瑟发抖。此种景象令诗人悲怆地呼喊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情其景,让人酸楚感慨,泪沾衣襟。
这位站在中国古代诗歌金字塔顶、被誉为“诗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不仅不能封妻荫子,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杜甫的遭遇是晚唐时代的悲哀,更是对封建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状态深刻揭露和对统治阶层的无情鞭挞。
杜甫的诗歌,充满悲悯情怀,很多都是蘸满泪水写就,他爱国爱家爱人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秋风中的一棵小草,任凭被风吹的左右摇摆,也要紧紧抓住大地,给世间增添一点绿;他就像冬日里挂在光秃秃枝头上的一个红柿子,天寒地冻中红得透亮,给无助的人带来前行的希望。
杜甫可能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底层困难群众会被照顾得这么好。他们可以申请低保,有养老金,住房困难的群众有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供选择,或者可以申请危房改造项目,政府兜底帮助建设。有人说,现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众住房条件也比杜甫的要好得多。若是杜甫看到了如今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家家太阳能、热水器、冰箱、彩电一应俱全时,忧愁的面孔可能会舒展开来,变成惊讶的表情,一首首被赋予时代新意的诗歌,会从杜老夫子抑扬顿挫的吟哦声中创作出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举一动系民生。杜甫是不幸的,因为他没有生活在新时代,没有看到新时代的民政工作,没有享受到民政的阳光和雨露。
民政工作者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他们有着菩萨心肠,群众哭他们跟着掉泪,群众笑他们脸上也荡漾着灿烂。他们把群众疾苦时刻放在心上,他们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民政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他们经常接触群众、深入群众,经常接触最苦、最无助的特殊困难群众。面对困难群众,他们把腰身弯得很低,攥着群众的手紧了又紧,眼中流露着关切之情,他们没有一点“嫌弃”“厌烦”情绪,更不会敬而远之。他们善于“结穷亲”“交穷友”,把群众当作衣食父母,对待困难群众像对待他们的亲人一样。群众不管谁家有难事、谁家有需要救助的事,民政工作者都当作自己家里的事一样去关心、去解决。
为民吃尽千般苦,俯首甘为孺子牛。民政工作者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关心着困难群体的疾苦冷暖。大雪纷飞之际,他们踏积雪冒严寒抱着棉衣棉被送给困难群体,犹如傲雪红梅一样将党和政府的馨香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敬老院的五保户,是民政工作者最牵挂的人,一些五保户长久缺爱而关闭的心灵被民政工作者渐渐唤醒,打开了封闭的心门,照进温暖的阳光。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民政工作者不需要过高赞誉,因为他们总认为这是本职工作,就像迎春花总会在初春时节绽放一样,只要困难群众眼中不含泪珠,心中不藏苦楚,有吃有穿不挨冻,就是民政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答卷
尚荣花
孤儿心里,她们是“好妈妈”;病残人眼里,她们是“活菩萨”;困难群众嘴里,她们是“贴心人”,在我们检察人眼里她们是“及时雨”。一次次救助,见证了民政人的担当作为和大爱无疆。
2020 年县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案件,当事人4岁的儿子成为“事实孤儿”,我们即向民政局发送检察建议,民政局当即表示开辟绿色通道,前移关口救助。从此,“事实孤儿”走进了我的日常工作。县检察院创新将“事实孤儿”排查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四官服务”主题,联合民政部门推出“检察+民政”爱助“事实孤儿”项目。两年多来,我们走遍了全县310 个村,敲响66 户的门,摸排底数25人,为贫困家庭和孤儿挑起了一片蓝天。
失联证明开具难、身份认定难、户口难、边缘政策等,一度让救助陷入僵局。每到夜深人静,脑海里都是孩子们无助的泪眼。一次,因为一个孤儿救助,凌晨两点我拨通代莹科长的电话,她说:“都是可怜孩子,遇上佐证材料不齐,上级回复的晚,可想让孩子早点享受政策,哪怕手续连夜录入。”
最终由县民政局、检察院等部门推出了“事实孤儿”“检察+民政”多元救助模式,建成“事实孤儿之家”,帮助解决待遇10人、低保待遇15 人。该项目被评为全市检察系统“创新品牌提名奖”。
每个“事实孤儿”都有段心酸的往事,每个“事实孤儿”背后都有个千疮百孔的家庭。
2021 年8 月,我接到城关镇民政所所长刘秋霞电话,讲述了一个家庭的遭遇。城关镇有户人家,女主人智力残疾,80 岁的婆婆耳朵失聪,患有精神病的男主人经常拉一双儿女外出乞讨,严重影响了子女的受教育权和身心健康。平时除了米面,连冬天的煤球都是民政部门解决的。“亲子关系、监护手续咱们得帮忙给办了。”此情此景不由得让刘所长当场表态,手续上尽量简化。
三天后,这户的一双儿女顺利享受了救助。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奶奶年纪大了,小孙女在外村上学没人接,福利院听说后立马表态“没人管,我们管,这个底,我们兜”,次日就将女童接到福利院就近入学,奶奶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都是活菩萨,孩子交给你们,俺放心!”
每当看到“事实孤儿”之家的那个月饼盒和那面锦旗,我就想起了民政局,因为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更有民政局的一半。
2021年,在防汛救灾大走访中,获悉石井镇的一双遗孤,面临户籍地障碍和孤儿证办理问题。我们向民政部门致函,询问孤儿证两天是否能办好。民政局领导当即表态“洪水无情人有情,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负责办事的工作人员说“你放心,只要户口一回迁,当天让镇民政所专人专车过来办,我第一时间给她录入”。 最终,一个工作日为两人实现综合救助。当儿童福利证送到女童大伯姚某林手中时,他红着眼给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年中秋节前夕,我们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姚某林为我们送来一盒月饼,虽然后来我们付了钱,虽说只是一盒普通的月饼,但让我们感到了为民办实事的香甜。
作为“事实孤儿”(孤儿)联络办公室主任,我经常会接到福利院院长王甜甜的电话,除了工作上的一些难题,她说得最多的是:“好多孩子手续不齐,我们还是接收了,因为孩子的事都是天大的事,这是我们民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白云追求广博的蓝天,江河追求浩瀚的海洋。记得我问过刘所长,作为从事民政工作20 多年的同志,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刘所长说“让困难的人及时得到帮助”。多么朴实和朴素的语言。这些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民政人图的是“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情怀,为的是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图的是那句“让困难的人及时得到帮助”!
这也许就是她们写在初心里的出彩答卷。
生命摆渡人
林涛
我携来天堂温暖的风,抚慰生者那心头的痛;我捧出人间圣洁的花,守护逝者那最后的梦。你含泪的心情,我最能懂;他离别的脚步,总太匆匆;让我用真情的服务为逝者送行……
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描述的是殡葬工作者的心声,而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殡葬行业的“生命摆渡人”——火化工张振国。
秋风乍起时节,南山的菊花次第盛开。驱车向城南,过涧河立交桥,行不多远,来到一所僻静的院落,这里是新安县殡仪馆。
在常人眼里,就算晴天丽日,殡仪馆也给人一种阴气森森的感觉。若非必要,没有谁愿意“到此一游”,可张振国在此工作了22年。
第一印象,张振国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晦气之色;相反,他面堂红润,气色爽朗,一边笑呵呵地给我递烟,一边热情地打开话匣。
张振国是本地人,1998 年和妻子同时从国企下岗,家里生活陷入困境。困境难不倒勤劳人。张振国踏实本分,肯吃苦,被朋友介绍到县殡仪馆当了火化工。
火化工虽说是份工作,但讲出来不体面,很多人不理解而带有偏见。亲友家里有喜事,一般不请张振国。街上遇到熟人,他只打招呼,从不主动跟人握手,因为他知道很多人忌讳,怕沾上他摆弄尸体的手。但为了生活,他顾不得别人的眼光。
火化工不是人们想象中按按电钮、操弄火炉那么简单。火化流程有十项,但凡直接触碰遗体的活,火化工都要干。正常死亡还好,若遇到车祸、火灾、溺水、凶杀等非正常死亡的遗体,火化工的工作量和难度会大增。
某年,一村枯井中惊现尸体。张振国和工友配合刑警出现场。井口狭小,只容一人通过。张振国把绳子系在腰间,工友要将他下到井底,好把尸体打捞到地面;然后配合警察勘验完毕,运送尸体回殡仪馆。由于尸体毁伤严重,张振国在完成拼接、缝合、整形等一系列工作后,才勉强恢复了尸体的全貌。
“干这活,你害怕吗?”
“咋不怕?刚开始也怕得很。”
现在虽说习惯了,但一遇到受损严重狰狞恐怖的遗体,张振国还会感到心惊肉跳。
常年与尸体打交道,恐怖感倒在其次,对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强烈刺激最让人难受。数年前某地发生安全事故,张振国和工友接到通知,配合警察、矿山救护队一道出现场。由于救援困难,再加上夏初气温升高,长时间水浸土埋,打捞出的尸体已高度腐败,气味异常刺鼻。出于职业责任,张振国和工友强忍着反胃一起完成了拖运、清洗、消毒、穿衣、配合法医进行DNA比对等工作。
常年在殡仪馆,有的遗属不了解火化工作,孙振国被误会也是有的。
有一回,张振国完成火化操作。遗属发现骨灰里有一枚螺丝钉,遗属非说“烧错了”。张振国先安抚住遗属,然后仔细查看了遗体传送带,发现少了一枚螺丝钉。张振国指给遗属看,这才消除了误会。
还有一回,遗体将要入炉,张振国问了句“是要自检炉还是平板炉”。“自捡炉”是指火化后大骨骼保持基本完整,所谓“平板炉”是火化后骨骼呈碎粒状。遗属不懂,理解成“是要全骨灰还是半骨灰”,顿时火冒三丈,追着要打张振国——此时,张振国最渴望的是理解,但他也反省了一下,告诫自己以后尽量要用通俗易懂的话与遗属沟通。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这本是一句智者的感悟,张振国却对此有深切体会。他文化虽不高,但看惯了死亡,让他对生活抱有一种超脱的心态,对生命怀有一种彻骨的尊重。
在他心里,殡仪馆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人生的课堂。它启迪人们思考生活的真谛,体察生命的尊严,直面人生谢幕的必然。
采访结束,我驱车离开静穆的南山,转弯的刹那,蓦然回首,我看见院落的烟囱里,一缕青烟,袅袅隐入天际。
又一个生命被张振国摆渡进了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