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和创作思维分析

2022-02-24杨照珩北京歌剧舞剧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6期
关键词:戏剧创作素养

杨照珩(北京歌剧舞剧院)

一、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分析

艺术素养和创作思维之间的关系,可追溯到18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镜框式戏剧形式的出现也在欧洲掀起了一阵绘画式戏剧布景的创作热潮,当时所有的戏剧导演都热衷于这样的二维布景模式,而19 世纪自然主义的兴起则使得这样的戏剧创作形式更强调于对真实生活的逼真重现,在戏剧创作方面将还原推向极致。但这种方法的不断重复使用,则导致戏剧艺术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界限被逐渐弱化混淆,因此20 世纪所掀起的戏剧艺术革命,其最大的价值则在于突破了戏剧创作形式的环境描写局限,从而将艺术眼光投向戏剧创作的表现功能之上。

而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分析实际上是对于戏剧创作现代艺术学理论的综合性研究,其研究目的则在于探究不同戏剧创作的现代艺术学理论发展规律与形成规律。通常情况下,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的多样性往往是由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形制、样式、题材、体裁所决定的,并且通过这一基础不断进行艺术创新。而戏剧创作现代艺术学理论所要研究的就是将音乐、美术、舞曲、戏曲、影视等艺术门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探究其不同艺术门类在戏剧创作、设计、表演等过程中的个性规律与共性规律,从而以共性体系与个性体系,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对其艺术门类的表现性质及表现特点进行最终解释。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论所关注的戏剧创作研究点则在于“戏剧艺术”以及“艺术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对戏剧创作“艺术功能”所产生的社会作用进行文化定位,最后将其融入现代社会发展与现代人文发展的进程中。这也就决定了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范围必然是涵盖诸多艺术范畴的,具体可将其整理为:“中外戏剧艺术史、戏剧艺术美学、戏剧艺术评论学、戏剧艺术比较学、戏剧艺术分类学、戏剧艺术形态学、民间戏剧艺术学、戏剧艺术文献学、戏剧艺术教育学、戏剧艺术管理学”等十大研究方向。

除上述的十大研究方向以外,为更深入地研究戏剧创作的艺术发展规律及形成规律,戏剧导演还应当以更社会、更人文的角度进行艺术研究。在这样的艺术素养发展趋势下,戏剧导演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掌握戏剧创作现代艺术学理论的十大视域分类,诸如:“戏剧艺术心理学、戏剧艺术伦理学、戏剧艺术文化学、戏剧艺术社会学、戏剧艺术经济学、戏剧艺术市场学、戏剧艺术环境学、戏剧艺术传播、戏剧艺术历史学”等等。这些艺术素养则能够支撑戏剧导演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对戏剧的不同形成因素与发展因素进行更为详尽的诠释。

从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维度来看,“艺术民族学”在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和创作思维中便具有了文化性的研究意义。因为现代音乐、美术、舞曲、戏曲、影视等艺术门类之中都有“艺术民族学”的文化缩影,虽然很多学者认为“艺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由西方自18世纪逐渐引入到中国的,但是从艺术发展的时间轨迹上来看,中国“艺术民族学”的艺术形成起点却能够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而从戏剧创作现代艺术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在戏剧创作的音乐、舞台美术设计、歌舞形式、戏剧作品的发展规律与形成规律中,“艺术民族学”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艺术民族学”也能够对当代戏剧导演的艺术素养产生创作思维扩充作用。

二、当代戏剧导演艺术素养与戏剧创作的内在关系

(一)戏剧导演艺术素养使戏剧舞台获得新生面貌

当代戏剧导演的艺术素养不仅可以使得戏剧舞台的表演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固态形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戏剧表演的空间跨度与常规运作结构。通过更为科学的舞台表演技术以及物质、道具、材质等等,不仅能够使观众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艺术观念与审美判断力,还能够让观众对戏剧表演这一艺术形式进行重新定位,从而在心态与视角上更好地了解戏剧演出艺术体系,增强戏剧表演的艺术生存空间。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当代戏剧导演应具有“编导意识”,从而对戏剧演出环境进行整体效果的把控与更新。而在这一创新基础上,则必须要对自身的艺术美学设计方向、设计理念、设计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艺术定位,从而保证艺术素养与创作思维在戏剧表演中的创新性。

(二)戏剧导演艺术素养使当代戏剧创作获得新民族化发展

戏剧表演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民族艺术与经典艺术。而对于我国的戏剧演出而言,其舞台话剧的创作趋向则更倾向于民族化与现实主义的同构,通过与时俱进的创作思想,对民族艺术经典与传统舞台戏曲进行全新尝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诸如《关汉卿》、《窦娥冤》之类的民族戏剧作品,始终见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戏剧创作的艺术辉煌成就。因此在当代的戏剧创作过程中,民族化作品其内容形式的突破,也是艺术美学设计与戏曲创作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从戏剧表演的艺术形式来看,当代戏剧导演的主要审美视角,应符合人们对于写意舞台设计的艺术理解内涵。因此,艺术美学设计者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渗透民族文化意蕴,在自身的艺术表现及艺术运用上突出民族特性,从而使观众能够逐渐培养出一种基于民族性的戏剧审美习惯及戏剧审美文化,从而不断发扬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虚实结合舞台审美定势,这样不仅更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情绪,同时也能够使其养成情景交融、去繁就简的艺术观赏习惯。

(三)戏剧导演艺术素养使小剧场戏剧获得新机遇和挑战

基于我国国民与日俱增的艺术审美需求,小剧场戏剧剧目也逐渐增加。但与北京人艺剧场等国家性剧场不同,很多的艺术美学设计方面则应根据不同空间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性设计。基于此,当代戏剧导演应坚持灵活性原则与实验性原则,在小剧场美术设计中不断寻求更具适应性的艺术生命力。而结合于当前的时代发展趋势,当代戏剧导演也应保证其小剧场剧目的科技含量。科技化的艺术美学设计能够让剧目演出与观众获得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不管是歌剧还是戏剧艺术美学设计都能够发挥出其自身的独特艺术特性。在当代戏剧创作过程中,其科技性主要表现在光影结合与场景等物理因素的利用方面。

例如:《印象大红袍》这一小剧场剧目,其中不仅包括大量的电子控制、电光源音响设备,同时甚至包括激光设备与紫外线的灵活运用,而在武夷山景区剧场这样的自然表演环境中,舞台艺术的感召力与表现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在《大秦帝国》等舞台戏剧的表演过程中,现代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使得小剧场剧目,其创造力与内在潜力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这也使得戏剧审美价值不断突出。由此可见,对于小剧场戏剧而言,当代戏剧导演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思维不仅能够为其提供一种全新的创作可能,同时还能充分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戏剧创作过程中,戏剧导演不仅要认识到当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所要面临的挑战,并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艺术性提升到最大程度。

首先,戏剧导演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的戏剧创作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剧情与创作者的中心思想,对整个剧情演出效果进行提升,同时还要将系统性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基础相结合,从而找出演出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实现我国戏剧的相衬发展;其次,则是要重视到观众与社会群体的艺术创造参与性。在这一过程中,戏剧导演必须要重视到整体艺术创造的成熟表现,从而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创造出更高的艺术价值;最后,则是要重视到自身专业团队的建设。不管是对于戏剧演出还是对于戏剧创作形式而言,戏剧导演及其创作队伍的人员水平与自身素质永远都是提升艺术效果的最终保障。因此,戏剧导演也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审美需求以及艺术形态,将更具人文性与精神性的舞台呈现效果融入当前戏剧表演过程中,从而使受众能够艺术效果形成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

三、当代戏剧导演创作思维分析

(一)当代戏剧导演创作思维中的戏剧综合性

戏剧演出的综合性,不仅需要空间艺术、表现艺术的有机结合,同时对于戏剧导演艺术素养也拥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虽然早期的戏剧表演对于戏剧导演的艺术素养要求并没有更高的标准,但随着戏剧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在台词、服装、动作、舞台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因此可见,在戏剧艺术的构成部分中,戏剧导演不仅能够通过良好适当的艺术素养效果增加戏剧的艺术观赏性,同时还能够使戏剧中的场景描述与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从而在全方位的视角上,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戏剧的剧情结构与人物特点。而戏剧导演的艺术创作思维与艺术呈现效果也能够突出人物的戏剧形象,在同一场景中,以色彩、光影等艺术创作思维处理,增加戏剧的发展冲突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提升观众的心理及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当代戏剧导演在戏剧综合性方面所应当要权衡的“排兵布阵”,将上述诸多戏剧创作因素整合到同一作品及视域空间之间,不仅能够实现更多层次的艺术诠释,同时也能够让观众在戏剧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始终都保证着专注的观赏状态,这样的戏剧艺术鉴赏状态也往往能够为当代戏剧导演带来更多的戏剧创作灵感与艺术效果呈现反馈,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对于戏剧综合性的内在考量。从这一角度来看,观众对于戏剧艺术的鉴赏以及对于戏剧艺术呈现效果的反馈也是戏剧综合性的内在要素所在。

(二)当代戏剧导演创作思维中的戏剧互动性

从艺术形态来看,戏剧创作其更倾向于变化波动的状态,而非是一种相对具有固定式的艺术创作形式。因此不同的戏剧场次表演也能够突出不同的戏剧创作艺术特点,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艺术作品以及呈现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戏剧创作最终的不同效果,其中包含舞台场景、演员状态、环境设计等多个因素。而通过戏剧导演的艺术素养进行戏剧作品再创作则能够达到不同的视听效果与审美效果,通过戏剧表演过程中戏剧导演的二次创作,不仅能够让演员感受到不同的表演体验,同时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艺术审美体验。戏剧导演恰到好处的初衷思维,不仅能够为自身与戏剧表演提供全新的审美空间场景与观众互动关系,同时还能够以艺术化的表现视角,让观众感受到戏剧表演艺术与自身心理体验之间的内在距离,从而使观众能够在欣赏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实现审美情感认同。将戏剧导演艺术素养用于提升戏剧互动性的过程中,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便是要考虑通过戏剧导演艺术素养与创作思维强化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艺术关系,从而使两者能够基于同一审美视角与艺术视角。由此可见,戏剧导演艺术素养在戏剧互动性完美展现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当代戏剧导演创作思维中的戏剧空间性

在戏剧创作过程中,表演形式、剧情要求通常会对演员提出不同程度上的特定空间要求。而在这一特定空间的艺术设计角度中,不仅包含表演艺术、剧本艺术,同时对于时间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要求。因此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将艺术美学设计的空间感与时间感进行统一,则能够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感受到戏剧表演的内在魅力。因此,在当代戏剧创作过程中,很多戏剧导演常以镜框式、延伸式的美术布景,让观众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艺术氛围。而对于戏剧表现的艺术活动形式来看,戏剧导演在戏剧创作过程中,通过电子幕布、平面幕布、侧幕、天幕及沿幕的灵活运用,则让观众在欣赏戏剧表演时得到一种三维效果的心理冲击与视觉体验,这便是当代戏剧导演对于戏剧空间性的灵活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仅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观众对于戏剧艺术的鉴赏体验,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更多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这样的空间维度之中,观众与戏剧艺术表演之间的身份及距离感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观众不再是单纯的鉴赏者,而是戏剧艺术表演的参与者与共建者。基于此,当代戏剧导演在进行戏剧创作时,也应当不断通过空间维度的营造,让观众能够与戏剧艺术之间产生更为深刻的链接。

(四)当代戏剧导演创作思维中的文化性

“国潮之风”在我国当代戏剧创作中的兴起,不仅仅是对于“民族文化”的重构,同时也反映出了西方设计素材在持续性上的“匮乏”以及国民意识中日益提升的“文化情怀”。这样的发展趋势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当代戏剧创作的新发展,同时更能够使“民族文化”在未来得到更好的继承与传播。相较于“民族文化”中的思想性而言,物质性在当代国民的短期认知能更容易被接受。但基于“民族文化”思想性与物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国民在逐渐选择“民族文化”物质性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逐渐对“民族文化”中的思想性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例如:在戏剧《秦始皇》中,便能够看到“民族文化”思想性与物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戏剧《秦始皇》中,对于所选择的“民族文化”并非是舞蹈形式、舞蹈文化或者是舞蹈服装等方面,而是将颜色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通过物质性的组合搭配实现思想性的艺术传达。“黑色” “红色” “黄色”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色彩传达。这样的色彩组合也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对于“中国印象”的艺术审美与心理追求,我国当代戏剧创作的色彩继承中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黑色”是秦始皇时期的国色,秦始皇缔造的大秦帝国不仅稳定了中国群雄并起,国无统一的政治格局,同时也确定了中国近千年的政治版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统一了文字与货币,规定了统一标准的“度量衡”计算单位,同时还将“黑色”作为秦帝国“尚武精神”的集中表现,这也是很多古装电视剧及纪录片中“秦黑甲胄”的还原参考依据;“黄色”则是清王朝的皇家御用颜色之一,清代帝王以“黄色”为贵,历朝历代的清代帝王都以“黄色”龙袍来彰显自身的最高统治权力并且将其作为一种阶级统治的最高象征;“红色”则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喜庆吉祥色,相较于前两种“皇家”颜色,红色在中国古代则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不管是皇家还是普通人家,每逢家有喜事之时,都会以“红色”来表达自身的喜悦之情,因此在中国人的色彩认知中,对于“红色”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完全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张艺谋将颜色作为当代戏剧创作中的“民族文化”表现,不仅让观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产生一种心理震撼效应,同时也能够在这样的戏剧色彩转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现当代戏剧艺术中的民族文化色彩。而这样的创作应用与重塑,其能够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更具印象性的。因此,在当代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戏剧《秦始皇》很好地运用了色彩的民族文化创作思维,这样也就自然能够拉近观众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距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戏剧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创新而言,当代戏剧导演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思维无疑是最重要的促进条件之一。基于此,当代戏剧导演在未来的艺术生涯探索进程中,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素养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更要在自身的创作思维方面不断钻研,从而创作出更具人文性、艺术性与美学性的戏剧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戏剧艺术的长久发展,同时也能够为自身的艺术生涯开拓出更广袤的职业前景。

猜你喜欢

戏剧创作素养
有趣的戏剧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戏剧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