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
2022-02-24曹生琴王宏彦
曹生琴,王宏彦
(吴起县植保植检站,陕西吴起 717600)
马铃薯俗称土豆、洋芋,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因产量高而深受农业种植者喜爱。马铃薯性喜凉,是很多地方的首要农作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便是其中之一。以吴起县的马铃薯种植为例,分析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在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1 吴起县马铃薯种植优势
1.1 气候优势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受季风气候影响,吴起县降水多且集中在7—8 月,上半年气候较为干旱,降水周期符合马铃薯的发育周期及生长习性。
1.2 地域优势
吴起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中心地区,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且土层深厚,其中钾元素含量较高,土质条件适合马铃薯生长。吴起县纬度高,又深处内陆,夏季白天光照充足,受土壤比热影响,昼夜温差明显,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进而提升马铃薯品质。
马铃薯是陕西北部的传统粮食作物,在当地种植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地区农业部门对马铃薯种植产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应职能部门也致力于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努力完善区域覆盖,良好的种植氛围让马铃薯在当地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栽培技术
根据吴起县的自身条件,在该地种植马铃薯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种植条件可能对马铃薯种植造成的影响,优选马铃薯种植品种、规避自身不利条件,最大限度地提升当地马铃薯种植水平。
2.1 品种选择
在选种时,应结合马铃薯的生长环境,选择具有产量高、稳定性好、成熟较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优良脱毒品种。马铃薯的生长全周期均会受到病虫害侵害,严重影响果实的生长、阻碍马铃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造成马铃薯实际产量下降。
结合吴起县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建议优先从农田1 号、天薯11 号、丽薯6 号及同薯23 号4 个品种中进行选择。在品种选定后,要选择块茎大小适中、薯形规整、色泽鲜亮、表皮光滑的种薯,且要筛选保证种薯自身的健康状态,避免带有病斑、芽眼坏死、表皮龟裂、发黑及有腐烂趋势的种薯。
2.2 科学选地、整地
1)选地。马铃薯块茎较大,对土壤有一定要求。在选地时,需选择土质较为疏松的地块作为种植地区,同时,种植地需土壤肥沃、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丰富,土壤pH 值以5.5~7.8 为宜,耕作层需达到30 cm 以上。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决定了它不适用连续耕作,基于这一特点,在选地过程中注意避免选择近3 年种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的耕地。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与玉米、油葵、高粱等农作物轮作,可起到一定的增产效果。2)整地。在封冻前进行整地,以提升马铃薯后期结薯品质,吴起县在马铃薯实际种植过程中,以种植园土壤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土壤进行耕整、深翻等。吴起县进入冬季后需对土壤进行深翻,深翻深度控制在15 cm 左右,在此基础上使用复合肥混合农家肥作底肥,每667 m2通常施加复合肥50 kg、农家肥1 500 kg。
2.3 正确催芽
在马铃薯种植前,需对选定的种薯进行切块处理,打破马铃薯种薯块茎的休眠状态,帮助种薯更早发芽、出苗。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3 点。1)在切块前,对切块工具进行消毒,避免切块工具上携带的病菌传染至种薯上,导致缺苗、烂种、马铃薯病发率升高甚至出现种薯品种退化等问题。2)选择经过脱毒的小种薯,最大限度地减少切块过程中的病菌传染风险,且小种薯自身的抗旱能力与活性更强,可在日后生长中萌发更多的主茎、芽。3)在切块操作中,要尽量保证纵切下刀,各块的质量以20~30 g 为宜,各块需要拥有2~3 个顶端优势芽眼。
在切块完成后,要利用70% 甲基托布津1 000~1 200 倍液对种薯进行消毒,同时剔除病薯。为了拥有更好的防病与丰产效果,应对种薯进行催芽处理。在催芽时,使用2%硫脲或0.5~1.0 mg·g-1的赤霉素液浸种20 min 左右,以取得更佳的催芽效果[1-2]。
2.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保证马铃薯高产栽培的关键。马铃薯产量是由单株产量与单位面积株数(即种植密度)决定的,在确定马铃薯种植密度时,需综合考量以保证个体产量与群体产量相关因素的协调统一。吴起县用于种植马铃薯的区域多为宽阔耕地或梯田,具有机械化耕作条件,建议种植人员结合自身耕作条件合理运用农机设备。每667 m2播种量保持在150 kg 左右,每667 m2植株数量以3 000~3 500 株为宜。大行间距0.7~0.8 m,小行间距0.3 m 左右。播种深度视墒情而定,墒情较好的播种深度控制在5 cm;墒情较差的播种深度控制在8~10 cm。在种植土壤为黏重土壤或采用小种薯作种时,需适当浅播;春旱严重或使用大种薯时,适当增加播种深度。
2.5 田间管理
2.5.1 追肥
在施肥时,需坚持无机肥与有机肥相结合的原则,底肥与追肥合理搭配施用。1)底肥。每667 m2可施用农家肥3 000 kg 左右,也可施用尿素20~25 kg、磷酸二铵25 kg、硫酸钾10~15 kg。2)追肥。每667 m2可施用尿素15 kg、硫酸钾10 kg,也可施用尿素与硝酸钾各10 kg。在施用肥料时需适量补充锌、锰、硼等微量元素。
2.5.2 除草
培土与除草可同步进行,露地栽培,幼苗期需及时中耕除草,每浇水1 次配合1 次中耕垄沟,苗高20 cm 左右时,进行第2 次中耕,以促进根系和叶片生长。如果在马铃薯现蕾期或初花期遭遇大雨,需在雨后培土,且每667 m2追施尿素8 kg 左右。
2.5.3 浇水
吴起县水资源相对匮乏,在选择抗旱能力强的马铃薯品种的基础上,需辅以必要的灌溉技术,保证马铃薯生长用水需要。可以从3 个方面开展节水灌溉工作。1)改进灌溉技术。滴灌可以有效减少水在自然中的蒸发,更加精准地作用于马铃薯。可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使用分根区灌溉技术,该技术可在马铃薯生育期根据植物根部的用水需求针对性地进行灌溉,减少水在土壤中的流失,保证马铃薯生长用水需求。2)在马铃薯种植地区开展集水工程,兴建水库、梯田及垄沟,收集地表降水,提高降水利用率,缓解水资源压力。3)科学调整水肥混合比例,研究水肥耦合技术,实现水肥比例效用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同时,重视田间排灌,在出苗阶段,气候适宜生长,需及时除草,避免杂草争夺土壤养分。
马铃薯植株封垄前需合理开展培土工作,以防薯块外露。且在后续田间管理过程中,结合马铃薯生长状况开展2 次培土工作,以保证马铃薯良好的生长空间,提高结薯率。同时,种植人员要动态了解马铃薯的实际生长情况,适时开展2 次追肥[3]。
2.6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在日常种植过程中,要依据种植情况适时检查,针对性防治施药。
马铃薯疫病可分为早疫病与晚疫病两种,一般出现疫病的马铃薯植株会出现卷叶症状,为保证马铃薯在种植后可取得良好的收成并易于病虫害防治,需选择脱毒种薯进行栽种,并运用科学先进的技术进行栽培,最大可能地隔绝病害传染源,根据马铃薯种植情况针对性地进行田间管理。
马铃薯感染早疫病后,一般会在枝叶部位出现不规则病斑,需及时发现予以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后续马铃薯自然生长,出现植株枯萎甚至导致马铃薯死亡。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原因多是种植区域内水分缺乏、温度过高或缺乏生长中必需的营养物质。在实际种植中,应设置与种植条件匹配的遮阳棚,尽可能降低马铃薯生长范围内的局部温度,及时进行水分补充,过程中结合马铃薯的实际生长情况追加肥料,注意肥料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均衡,确保马铃薯生长养分供给。
晚疫病一般是马铃薯种植区域内过于潮湿造成,具体症状表现是马铃薯茎叶部分出现绿色水渍状病斑,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病斑会由下至上蔓延,对马铃薯生长带来严重影响。为降低晚疫病在种植过程中的发病概率,应在前期选择晚疫病抗性较强的马铃薯种薯,实时观察天气情况,做好田间防涝措施,避免环境潮湿滋生晚疫病。
在马铃薯种植病害防治中,除了在选种和田间管理中注重预防外,还需结合马铃薯实际情况在发病后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最大可能地减少病害对马铃薯生长及收获的影响。发现病叶必须及时摘除,病株必须拔出并进行深埋处理,深埋处理需与耕种区域留有一定距离,深埋处用石灰撒地,杜绝发生二次病菌传染。病株及周边区域喷洒波尔多液100~200 倍液实现封闭喷药,每10 d 喷洒1 次。使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药剂也可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4]。
马铃薯虫害主要是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红蜘蛛等,可采用人工捕杀与药物防治两种方式。人工捕杀可利用成(幼)虫假死性,早晚拍打植株或在其产卵期摘除卵块;药物防治选择在害虫发生期与孵化期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或有机磷与菊酯类混剂交替使用1~2次即可[5]。
2.7 适时收获
马铃薯收获期依据生产成熟度而定,辅以天气情况、产量及市场需求确定实际收获期。在收获环节,为避免生长后期农作物受到温度影响,需提前5~7 d收获种用块茎,提高种性[6]。收获后需及时筛选,筛除不健康成品。同时,选择通风良好、干爽洁净的空间进行存仓,注意避免与葱、蒜等农作物混放。薯块应存放于背光处,以免变绿。
3 结语
吴起县马铃薯种植在当地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当地客观条件浅谈马铃薯栽培技术,利用当地自然优势,从选种、整地、催芽、密植及田间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改进,同时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及时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保障马铃薯植株健康育果,提升马铃薯产量与品质,从而促进当地马铃薯产业高质、高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