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蕴、应然逻辑及实现路径

2022-02-24王晨曦满江虹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体育产业高质量

王晨曦,满江虹

(1.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2.吉林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内经济增长潜力不断释放的同时,由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发展特征得以凸显。在此环境背景下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发展理念和动力转换的过程,更是重塑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当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不仅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要实现手段,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要基于新发展格局,培育体育产业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助推体育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在内涵、理论和逻辑层面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不同以往的新认知。学者们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涵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界定。总体而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以追求发展质量为目标,实现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效率和价值最优化的有机统一[1-3],是生产要素低投入、资源环境低成本、资源配置高效率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国内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主要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所形成的对高质量内涵的认知,这种基于本质的把握明晰了体育产业高质量的根本属性和主要矛盾,但是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和体育产业属性及特质的解释力不足,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成果更为匮乏。因此本文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内涵意蕴、应然逻辑以及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1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1.1 实现体育产业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要以国内大循环为引领,充分发挥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依托国内的市场规模优势,挖掘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模式和体育消费潜力。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我国体育产业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新的经济循环方式。当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不能依赖过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循环模式,这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手段的同时,要着眼于体育产业业态更新,激活国内的体育消费市场。实现体育产业双循环相互促进格局的本质在于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达到更深层次的开放和产业经济循环[4]。

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并且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参与国际产业经济的程度也逐步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整理,2016—2019年我国体育用品进出口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为202.88亿美元,同比增长5.53%;实现贸易顺差178.76亿美元,同比增长3.72%。其中,进口额为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1.21%;出口额为190.82亿美元,同比增长4.67%。虽然我国体育用品进出口规模稳步增长,但是也不能忽视国内市场对全球优势资源的吸引力。以国内巨大的体育消费潜力为基础,足以形成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重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国际市场互通、内外需市场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模式。

1.2 形成体育产业供求平衡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一直保持开放性,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保持较好的互联互通。在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下,我国体育产业未来的主攻方向指向畅通内循环并且以此促进双循环。一方面,打通体育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阻碍点,统筹产业优势资源,合理调配内外循环在体育产业整体循环中的占比;畅通体育产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和政策壁垒,真正形成体育产业的整体良性循环,呈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以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作为体育产业自立自强的基点,不断打通产业堵点、补齐产业短板,畅通体育产业的生产、服务、分配到消费等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满足需求并且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供求平衡。

1.3 以体育产业自主创新为落脚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部署,集合产业优势资源,建立有序推进的系统化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体育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对接,激发体育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提升体育企业国际竞争力。体育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和科技水平上的竞争,企业服务内容的多样化程度,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技术、质量水平以及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都体现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体育企业要占领本土市场,并与国际企业交流、竞争,需要在自主创新、产品研发、产业数字化、生产服务智能化等方面优化升级,同时需要提高产品和服务市场定位的精准性,强化企业品牌建设。

1.4 以扩大体育产业内需、畅通内部大循环为主线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活体育市场潜力和体育消费热情。2015—2018年,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实现稳步增长,2018年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达到9 105.3亿元。未来随着我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的不断增长,体育消费市场将释放更大的创新空间和潜力。《2018—2023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增速达39.2%,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增速达47.5%,两项活动与群众体育消费水平直接相关,且增长速度突出[5]。拓展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扩大体育消费,增强群众体育消费黏性,通过多元化的供给创造消费需求;并且以供给促需求,拓展体育培训、体育健身、体育旅游等体育消费新空间,以此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扩大体育产业内需,畅通内部大循环的实现,还需要支持各地区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和体育消费产品,使体育消费便利化、信息化、数字化。

1.5 以高标准的体育市场体系建设为支撑面

高标准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运行载体,也是在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体育消费体系、调配体育产业供需结构的支撑条件。现代市场体系是由市场内容体系和治理环境体系组成的系统性有机整体。国内学者将现代体育市场体系的概念界定为以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生产为基础,由体育产品市场、体育要素市场、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市场主体等市场内容体系和市场监管等治理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6]。

新发展格局下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高标准的体育市场体系建设为支撑面,一是要求建立高标准的体育产品市场体系。加快产品市场的数字化转型,采用数字化营销方式,完善数字化交易设施,激发体育消费市场活力。二是要建立高标准的体育要素市场体系,使各类要素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目标。消费者也将获取自主选择权,由此不断拓宽的体育要素市场交易范围,将会让交易标的从有形要素向无形要素延伸。三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市场合作和竞争的积极性,呈现出体育市场多主体协同共生的良好局面。

2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蕴

2.1 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质量型发展[7]。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三大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为引导,达到经济发展的高级状态[8]。现有文献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作出补充解读,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追求新旧动能转换、要素配置水平、经济社会协同的新经济结构[9-10]。与高速发展不同,高质量发展摒弃了对总量扩张的一味追求,而强调以质量为主导、效率为主线、创新为动力的质与量双向增进[11-12]。

相比于传统的产业发展方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式从多维度上对产业发展目标、发展内涵与发展要素提出更高要求[13]。在产业发展目标上,由过去一味强调数量追赶转向质量优化和效益提升,以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产品的高附加值,实现产业价值链的不断攀升以及产业链在柔性化与标准化方面的超越;在产业发展内涵上,从以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存量要素为驱动转向以知识、技术、大数据、信息系统等创新要素为驱动,以此创新驱动助推新产业产品、新科学产业技术、新产业融合业态、新产业结构模式、新产业空间形态和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产业发展要素上,从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为主,转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实现产业经济的社会效益与绿色可持续发展[14]。

2.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体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下,发展本质依然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它的内涵不再是仅注重经济增长效益,而是包括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与新内容[15]。对体育产业内涵的把握还需要立足其特性,从实践角度出发剖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向与内在机理,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动力变革:体育产业要素集合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动力变革就是能够激发体育产业壮大规模并驱动体育产业优化升级的力量要素及集合[16]。动力变革要求体育产业发展要基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积极变革供给模式并且寻求集约型的产业发展方式。政府和市场主体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不断调整体育产业发展方向,使其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不能单纯依赖资源投入的加大,而是要强调创新性动力与顶层设计的共同作用。

2)效率变革:体育产业从基础资源效率向要素配置效率转变。效率变革就是改变过去产业效率提升过多依靠增加资源投入规模或提升技术条件的低效方式,以投入不变情况下改变投入资源结构、优化投入要素组合。通常而言,体育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时,基础资源要素起主要作用;而处于中高级阶段时,创新、结构、制度、大数据等体现技术效率的要素是决定发展质量的关键。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效率变革的重点环节应是提升系统生产率。高质量与高效率相辅相成,产业要素的有效配置、优化组合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内涵。

3)质量变革:体育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模式转变。质量变革就是在追求数量规模的同时强调发展质量的提升,亦是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关注焦点从探寻产值增长的直接路径,到全面顾及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新业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效益,以及与经济、生态环境的协同状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企业层面来看,是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的质量提升;从产业层面来看,是资源更集约、附加值更高、价值链与结构更优化;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产业体系更完善、产业模式更现代化、产业业态更多元化,且兼顾社会效益的质量水平。

4)标准变革:体育产业评价从发展增速向发展质量转变。标准变革就是摒弃过去唯增长速度、规模扩张程度的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标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采用发展的、系统的、综合的、客观的评价体系。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的“三大变革”既推动了产业发展新模式的转变,也明确了产业创新性发展、集约式发展等高质量发展路径。“三大变革”是根植于各个产业以及各个产业不同生命阶段的实践指导。体育产业作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能,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其评价标准理应作出调整。

2.2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1 以产业创新驱动国内大循环 创新是增强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能级、维持产业活力的动力,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予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17]。科技助力北京冬奥、体育场馆创新运营模式、体育装备技术创新、健身休闲业的智能化等创新方式,均是体育产业内容创新与运营升级的表现,将引领体育产业价值链形成、产业链延伸、业态融合,以及服务增值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体育产业的不断创新将实现动能转换,即新发展模式代替旧发展模式、新业态代替旧业态,新生产技术方式代替旧生产技术方式,以此推动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体育产业创新便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产业动能转换,达到以创新促效率的发展状态。

2.2.2 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内需和供给体系 稳固壮大的产业供给能力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根基,高质量发展实践需要建立在资源禀赋基础之上,体育产业总体资源的丰富程度能够为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等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升级空间。体育产业虽然一直保持稳定增速,但是体育产业规模仍然偏低,体育企业实力较弱。相对应的需求端也表现出体育消费能力薄弱、体育消费意识保守等问题。正处于成长期的我国体育产业,一方面对于资金、物质、人力等资源的需求急速扩大;另一方面对生产要素的质量与规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供需体系能够有效破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内需。

2.2.3 优化体育市场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效率 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是以新发展理念为主导、以产业最终实现状态为核心、以政策支持为基础,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形态,以此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社会效益。体育产业政策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实现超常规发展。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依靠政策力量来缩短转型时间,政策通过直接干预或者间接诱导的方法逐步塑造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依照产业结构优化机理,遵循产业发展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趋势,不断完善体育产业体系、优化体育产业结构[18]。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体育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水平仍然偏低,如何解决体育产业多元化与专业化、资源集约与空间结构、产业集聚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是优化体育市场体系的关键。体育产业是要通过提升各类要素产出率实现集约型发展,而要素产出效率就包括了劳动、资本等资源单要素产出率与全要素生产率[19]。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则是通过技术进步、组织优化实现产业发展效率的最佳化,从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向依靠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3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逻辑

3.1 动力层面:体育消费价值转换创造新动能

体育消费价值转换是基于消费者隐性需求转为显性需求这一变化而形成,只有消费价值转换形成一定规模才能激发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实现体育消费升级。当前体育消费价值转换主要表现在从单一型体育产品消费向复合型体育产品消费转换、从大众化体育产品消费向个性化体育产品消费转换等产品功能性到服务体验性的消费方式转变。体育消费价值转换不仅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创造新动能,也是体育产业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水平仍然较低,随着体育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期,长期存在的群众体育赛事和商业体育赛事新秩序建立、体育市场多主体协同、体育品牌资产开发等问题仍需解决。在进入新发展格局的最初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育高质量、全方位的体育市场体系,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以消费价值转换牵引体育产业形成国内大循环。

3.2 效能层面: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增强效能

推进体育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配套互动、双向融合是提升体育产业在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位置、增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效能的重要选择。实现体育产业创新总体上要处理好3方面的关系:体育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的关系、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与进出口的关系。体育服务业蓬勃发展是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通过技术渗透、业务关联、链条延伸等新模式,推动服务业制造化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双向融合也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重要内容。将独立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升体育产业整体效能,必须通过体育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体育产业要不断培育市场主体,巩固提升体育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发展的市场根基,坚持多链条协同,多角度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多链条的计划性、导向性联动发展。

3.3 结构层面:供求体系保持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了新的经济诉求,即挖掘体育产业融合深度、创新体育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丰富体育产业供给、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进程、全面渗透高新技术。新的发展要求将从更高层面形成供给与需求的高效益场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创造新的供求结构均衡状态。随着体育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体育消费价值转换增速,催生了融合功能性、体验性、价值性的高品质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需求。这种高品质的体育消费需求在创造产业新动能的同时,也提升了体育产品和体育文化的供给水平,实现体育消费升级的循环螺旋式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内需结构优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消费升级与体育市场行为、新兴消费培育与产业空间创造的关系,以完善的供给体系激活我国大规模的体育市场需求潜力,形成内需主导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通过国内大市场驱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

3.4 空间层面:体育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空间

在疫情给体育产业造成冲击和挑战后,体育产业的快速复苏离不开各行业企业的积极创新求变和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园区、体育主题公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体育产业新空间的打造,使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等多领域实现融合发展[20]。体育产业新空间利用新技术、基地平台和大数据形成企业发展合力,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国家统计局印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以重点反映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创业、跨界综合管理等创新活动为基本点,其中“体育竞赛表演”“电子竞技”“体育旅游”等8项体育相关产业列项三新。创新体育产业业态未必要聚焦于当前的热门赛事活动,在与当地人文环境、资源状况和消费条件相匹配的基础上,山地户外运动、民族传统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新兴赛事或小众赛事活动都可以成为体育消费新业态的培育点。因此,既能给消费者带来运动沉浸感和娱乐性,又能满足消费者品质生活和文化体验的消费场景成为体育产业业态更新的方向。

4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4.1 发展方向: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

“双循环”格局下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更深层次的开放,打破区域、行业和政策壁垒。支持优势品牌、企业和项目“走出去”。在提供多样化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激活体育消费市场潜力的同时,搭建体育市场内容体系和体育市场治理环境协同运行的平台。而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正是达到这一要求的现实保障。

4.1.1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供给,坚持运动项目市场化改革 体育产品市场的多样化培育需要拓宽产品品类,充分发挥体育产业融合性强、延伸性强的特点。在体育产品内容上融合文化、旅游、健康等元素,改变单一的体育产品功能、效果和体验;在体育产品形式上拓展“体育+”的复合型产品,搭建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消费者、行业和产业数据共享平台,运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创新体育产品供应形式。体育产品开发应始终围绕运动项目市场化改革,推动优势项目、具有群众基础的项目和受关注程度高的项目发展职业联赛。鼓励市场化改革较为成熟的项目发展职业体育联盟,支持传统项目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衍生产品和智能体育产品,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供给。

4.1.2 促进体育要素进入市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体育要素市场是提高体育产业要素配置效率、驱动体育产业效率变革的基础。实现体育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动需要建立统一的要素交易平台,加强信息披露、透明体育市场秩序,降低体育市场失灵风险。进而放宽体育市场准入,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进入市场,逐步减弱并消除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制度壁垒,以及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区域壁垒,促进赛事活动转播权、承办权、场馆运营权等资源进入市场。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和体育要素市场改革,提升体育产业要素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化要素价格体系的平衡导向作用。

4.1.3 加强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多主体协同发展 对加强体育市场主体活力的策略思考,应从国有体育企业、中小微体育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三者的价值发挥和作用关系出发;应培育一批兼具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骨干体育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体育企业资源,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约化发展模式。中小微体育企业是体育市场中的活力因子,政府需要利用政策手段,通过制定金融举措、政府购买实施办法、管理经营培训指导等针对性支持,帮扶中小微体育企业克服成长期脆弱,培育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

4.1.4 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模式,提升智能化监管水平 完善体育市场监管是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1)要明确监管标准,完善监管依据,厘清监管规则;2)要建立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强调体育市场主体自身具有的监督、约束等职能,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多部门联合监管模式;3)创新体育市场监管方式,搭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市场监管平台,实施精准在线监管,对体育市场的赛事活动和场馆运营进行及时的风险预警、管控。

4.2 发展目标:培育新型体育产业消费体系

提高参与型体育消费水平是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培育新型体育消费体系、催生体育产业新增长点,以及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内体育产业循环的重要方式[21]。随着我国体育消费政策不断出台,体育消费需求逐渐多样化,体育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把握群众体育消费行为和体育消费需求已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4.2.1 提升体育服务和产品质量,开拓体育消费市场空间 1)丰富体育服务内容,提升体育健身、体育观赛活动的运营质量。在深耕细分市场和分析体育消费行为偏好的基础上,全面预测、评估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发新服务和新产品。体育服务质量是项目内容、服务意识、项目品牌、项目体验的综合体现,要通过组织创新、内容创新和项目规划提升体育服务业综合水平。2)加强体育制造业产品研发,提升国内运动服装、装备产品的消费档次。着力于自主体育品牌建设,利用新媒体传播、明星代言、创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效应提升国内运动服装、鞋类、装备产品的市场地位。3)提升体育服务项目体验价值。运用5G技术、VR技术等科技发掘参与型体育消费场景,激发群众体育消费兴趣。充分整合传统运动空间和自然空间,开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消费新空间,发挥体育消费集聚效应。

4.2.2 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开发潜在体育消费群体 通过政府、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体育行业协会等部门主体的协调配合,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培训和宣讲等,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注重体育消费人群培育,强化社会、学校、社区的多方联动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消费引导,营造以健康促进、健康生活为主的体育消费氛围,夯实群众体育消费基础。划分体育消费群体偏好,引导青少年的体育培训消费,鼓励肥胖人群的合理运动消费和老年群体的健康运动消费,以及社交群体的体育旅游和电子竞技消费等,开发以运动健康和体育消费文化双核驱动的体育消费体系。

4.2.3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拓展体育消费模式 一方面,体育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不断创新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提升政府购买能力和质量。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以高效、充足的政府购买推进体育消费增长。同时政府应发挥引导力,引导并且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使体育产业由传统被动的投资拉动模式向新型消费驱动模式转变。另一方面,要夯实体育消费对于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地位,加快体育消费转型升级,拓展体育消费模式。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体育消费模式,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消费的智慧化建设作用。

4.3 发展重点: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实现国内体育产业大循环的载体。我国体育产业虽然持续增长,但是难掩就业结构、产值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等结构性问题,在新发展格局下仍要疏通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堵点。

4.3.1 坚持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要着力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体育产品生产、体育服务与消费者需求的适配性。在供需匹配的结构基础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完善体育产业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增强产业主体活力。调配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反馈关系,在新发展格局下需求激发新供给,供给创造新需求;以此催生高质量的体育产业供给体系和可持续的需求环境,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4.3.2 推进体育产业原始创新,促成创新发展强大合力 加快实现自主创新,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中枢带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一方面,推动体育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创新体育服务方式、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重点推进体育产业原始创新,促成创新发展强大合力。

4.3.3 深化体育产业融合,推动体育产业业态更新 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催生体育产业新业态,创造体育产业新空间。体育产业业态更新需要强化体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锻造体育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要扶持体育培训、体育咨询、体育策划、体育经纪等体育企业发展,鼓励构建体育产业一体化、体育企业跨区域经营以及大型体育赛事和传统运动项目的市场开发。健全体育经纪人、体育健身教练等相关职业的管理规范和职业标准。搭建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丰富体育产业业态,以此全面带动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

4.4 发展要求: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业配套支持

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框架中,要实现体育产业环境营造,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化,建立完整的体育产业链、供应链,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配套支持。

4.4.1 依托智慧化全民健身发展,营造新型体育产业环境 不能将培育新型体育产业消费体系视为独立的高质量发展模块,而是需要以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以公共体育服务为孵化平台,营造体育消费氛围,激发体育消费潜能。以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牵引体育消费转型升级,扩大体育产业内需。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场馆运营,整合体育场馆赛事信息发布、体育活动预定、消费者数据平台等。推进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智慧化配套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智慧健身场馆。依托现有体育资源,通过数据共享、资源整合、组织管理、互联互通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水平。

4.4.2 优化体育产业政策环境,完善体育产业链发展 体育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发展进行干预的一系列计划、政策,能够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体育产业政策环境能有效弥补市场缺陷,为中小体育企业创造发展空间,发挥企业后发优势。通过产业融合吸引相关产业和企业合作,形成市场主导、政策扶持环境下的产业集聚,以此调整产业布局并完善产业链。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的发展要求,提升体育产业链的完整性,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协同、配套水平,为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链支撑。

4.4.3 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进程 推动数字经济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业态、经济和技术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智能化、协同化的新生产方式对体育实体经济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提高体育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运营效益、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数字经济形态下的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国家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数据的统一共享平台,扩大基础健身数据和公共体育服务数据有序开放。将数字经济创新活动向体育生产和服务领域渗透,延伸体育产业链,营造产业创新空间。体育产业数字化改造离不开数字人才培养,要加快构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体育产业与数字综合应用型人才,提升体育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群众的智能体育意识。

5 结语

以产业创新驱动国内大循环、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内需和供给体系、优化体育市场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效率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体育消费价值转换创造新动能,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增强效能,供求体系保持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空间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逻辑;研究提出以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为方向、以培育新型体育产业消费体系为目标、以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业配套支持为要求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目前,国家以冬奥会为契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发展体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正是落实体育强国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我们要以促进国内体育消费为基础,体育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为支撑,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产业发展为目标,推动体育产业在新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双循环体育产业高质量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