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角下山区县域乡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
2022-02-24丁博杰
丁博杰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农业农村局,丽水 321400)
乡愁产业是把乡愁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资源和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 以呵护乡愁、留住乡愁和活化乡愁为目的, 对乡愁进行产品化和产业化的演化、升级与融合,从而生成的一种乡村产业新业态和新门类[1]。2016年,浙江省缙云县实施“草根创业”行动,提出将烧饼、土面等十大乡愁产业纳入民生清单,这是缙云县发展乡愁产业的一次重要基层实践。多年来,缙云县实践结果表明,发展乡愁产业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战略支撑。在浙江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总结山区县域乡愁产业发展经验,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笔者通过调查走访、查阅文献、实践研究等方法,对缙云县乡愁产业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为山区县域因地制宜发展乡愁产业、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1 缙云县乡愁产业发展现状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区,是全省26个加快发展的县域之一。作为浙江省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缙云县耕地面积为11 256 hm2,县域内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耕文化丰富、乡村风情浓厚,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中国茭白之乡”“名茶之乡”“麻鸭之乡”“长寿之乡”“小吃文化地标城市”等美誉。缙云县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域实际,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有故乡情、有乡土味、有独特性、有价值链的乡愁产业,走出了一条惠及千家万户、“蚂蚁雄兵”式的乡愁产业富民之路。缙云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2年保持高位增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9年增幅超过15%,发展成效获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同时乡愁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做法在浙江省委的《领跑者》上刊登。
1.1 “五彩农业”打响品牌
缙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目前拥有“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8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个。近年来,缙云县发布实施了“有缙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五彩农业”(一黄一红一白一黑一灰)为代表的乡愁产业迅速发展[2]。一黄即缙云黄茶,具有“三黄透三绿”的独特品质(外形色泽金黄透绿、汤色鹅黄隐绿、叶底玉黄含绿),入选G20杭州峰会官方指定用茶,连续4年获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最具溢价力品牌,2019年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茶叶地标品牌[3];2021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800 hm2(可采摘面积200 hm2),年产值0.98亿元,市场均价约1 000元/kg,最高价可达7 900元/kg[4]。一红即缙云杨梅,多次荣获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杨梅擂台赛冠军,被誉为“浙江最甜杨梅”[3];2021年,全县杨梅种植面积1 946.67 hm2,产量1.42×104t、产值1.63亿元[4]。一白即缙云茭白,全县种植面积4 400 hm2、占全国茭白种植总面积的8%,产量达1.27×105t,全产业链产值18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家,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茭白产业全产业链,2021年入围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一黑即缙云菜干,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利用冬闲田开展桑园(或果园、茭白等)套种芥菜,并推行“低盐腌制法”,统一用盐量和腌制时间,确保产品品质;2021年,缙云菜干晒制技艺入选丽水市第7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芥菜种植面积800 hm2,产量4.8×104t,加工菜干4 800 t,产值0.768亿元,每667 m2最高产值可达1.5万元。一灰即缙云麻鸭,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拥有麻鸭饲养量29万只,鸭农年收入达2 000多万元,另有1万多名鸭农在省外养殖麻鸭,产量达1 000万只,产值约20亿元[3];2021年,“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入选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4]。
1.2 特色小吃独树一帜
缙云县乡愁美食种类丰富、特色浓郁,尤以缙云烧饼最为闻名。2014年,缙云县委、县政府启动“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工作,成立烧饼办、开设烧饼班、举办烧饼节、创建特色村,把以缙云烧饼为龙头的特色小吃产业打造成缙云县对外形象的新名片、富民增收的新产业。2014年—2021年期间,以缙云烧饼为龙头的缙云特色小吃产业经营收入从4亿元攀升至27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近4万人增收致富。另外,缙云县还出台了一系列特色小吃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壮大了爽面、面饺、敲肉羹、柴灰粽、清明馃、玉米饼、南乡馒头、手工麻糍、红烧溪鱼等一大批独具乡愁韵味的缙云特色小吃,将特色美食做成特色富民产业。2018年,缙云县入选全省首批“浙江小吃之乡”,品牌建设项目获评“浙江省民生获得感示范工程”;2020年,缙云县被列入“全国小吃文化地标城市”名录;2021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累计培训烧饼师傅10 980人,其中,中级缙云烧饼师傅280人、高级缙云烧饼师傅250人、缙云烧饼大师10人,在全国开设缙云烧饼示范店661家、草根摊点8 000多个,产品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
1.3 农旅融合蓬勃发展
缙云县聚焦农业多功能性,深挖稻田花海、山林绿地等绿色资源价值,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旅游农业,积极引导缙云黄茶、缙云茭白、缙云爽面等生态精品农产品进入乡墅民宿和A级景区(村),推动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例如,仙都景区所在的鼎湖村累计建设民宿100多家,打造“轩辕民宿部落”,村民人均增收21 400多元,且99%均为本地居民。另外,缙云县先后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仙都景区成功创建全市唯一一个国家级5A景区;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区(点)70个、总面积约666.67 hm2。2021年,全县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598.3万人次,实现总收入7.26亿元,“乡愁村韵·康养缙云”路线入选我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线路。
1.4 产业平台持续优化
缙云县以小仙都村和三溪乡两个省级农业综合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了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区、万亩油茶产业示范区、万亩毛竹香榧产业示范区和万亩特色果蔬产业区。2019年,缙云县入选第2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并成功创建了首批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2020年,被列入全国浙南生态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首批省级家庭农场整县提升试点县等。2021年,开工建设丽水市首个集交易、仓储、检测、展示、加工、物流、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一期用地面积6.67 hm2,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创客产业提升数智创业园的一期规划设计和10 hm2土地的流转;签订了农产品批发物流冷链园的投资协议,规划用地8.4 hm2,计划投资5亿元。
2 缙云县乡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抗风险水平低
作为浙江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县域,缙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较为滞后,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例如,2020年台风“黑格比”来袭时,缙云县农业生产受灾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 400 hm2,损毁农田约106.67 hm2,渔业养殖受灾面积约73.33 hm2,畜牧产业死亡牲畜约400头、死亡禽类约1万羽,农业经济损失近1.2亿元。
2.2 产业组织化水平低
目前,缙云县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而不强,农业龙头企业匮乏,全县仅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且多数龙头企业产品结构单一、营销渠道不畅,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2.3 产品附加值低
缙云县乡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尚未形成,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供应阶段,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3]。例如,缙云县每年仅有17.5%的鲜茶叶流向周边地区,30%的水果无法通过冷链销售,40%的农产品加工附加值无法体现。
2.4 品牌影响力不足
缙云县于2020年发布实施了“有缙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实用、管用的区域公用品牌管理路径和工作经验,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有代表性、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3]。例如,2021年缙云县茭白产量约1.27×105t,占全国总产量的8%左右,全国10根茭白中有1根产自缙云县,有2根为缙云人种植,但目前缙云茭白的品牌建设未能有效跟进,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
2.5 三产融合效益低
缙云县农业产业层次较低,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本处于价值链低端,农旅融合刚刚起步,农旅商品转化成效尚不明显,农产品包装粗浅,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农业休闲旅游仅停留在观光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2021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均消费仅121元,与周边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县域差距较大。
3 缙云县乡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念好“山字经”,加快“两山”价值转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农业之根,缙云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林业用地面积1.21×105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1%,森林覆盖率达79%,近年相继荣获“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缙云县要念好“山字经”,首先应在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补充耕地后续种植和地力培肥工作,加强水库大坝加固及河道防洪堤建设。同时,要深入做好“兴林富民”大文章,充分发挥丰富的山地、森林、气候等生态资源优势,深化“中国气候养生之乡”“省级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县”等创建工作,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增收模式,发展林药、林果、林禽、林畜、林菌等林下经济,大力推动香榧、油茶、毛竹等优质林产品“下山入市”。
3.2 打好“特色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做好农业特色化文章,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转化。一方面,应做足“特”“优”文章,结合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实施“五彩农业”“十个一”行动(一个烧饼、一片叶子、一碗爽面、一根茭白、一颗杨梅、一只麻鸭、一筒菜干、一滴茶油、一粒香榧、一隅山居),加快建设一批规范、标准、生态循环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力争2022年底实现乡愁产业产值70亿元,打造乡愁产业升级版。另一方面,要加强全产业链建设,大力构建“两园一链”产业化发展平台,加快数字农业产业园、农创园建设,推进浙南早茶产业集群等项目,推动农产品、批发冷链园落地开工,发展“五彩农业”全产业链。
3.3 下好“品牌棋”,提高产品附加值
品牌化是农产品提质增效的桥梁,要坚持品质与效益相结合,深入实施《关于提升发展乡愁产业推进富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加强“有缙道”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构建“缙味道”“缙农道”“缙工道”子品牌体系,形成创品牌、管品牌、强品牌的联动机制,做好缙云烧饼商标保护、缙云爽面省级非遗申报、缙云杨梅提质增效试验、缙云菜干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等工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拳头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差异化优势品牌战略机制,讲好“有缙道”的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促进缙云农产品品牌抱团发展,实现“叫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3.4 育好“新农人”,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力军。针对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的现状,应注意引导不同类型的产业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4-5]。另外,要抓住缙云县被列入全省家庭农场整体提升试点县的契机,深入推进“两进两回”行动,加快出台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农创客产业提升数智创业园等入园政策,以及农创客创业扶持政策、高素质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和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意见,招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打响“缙云烧饼师傅”“缙云茭白师傅”“缙云黄茶师傅”等金字品牌,推动乡愁产业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