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意识,让单元语文要素有效落实

2022-02-24阳雪梅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段要素意识

阳雪梅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2019年秋期,统编教材实现了小学全学段覆盖。一时间,关于统编教材的信息不断冲擊着老师们的大脑。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在不断理解、内化、实践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的忧虑和困惑:“我的课上成了编者希望的样子了吗?”。我想,要改变几十年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首先应该从改变老师们的语文教学观念开始。不妨摒弃习惯性的“教教材”——繁琐细碎的词句分析、情感体会等做法,用全新的理念和意识去审视、解读教材,才能真正读懂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

一、语文要素的可视化意识——明确教学方向

统编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结构组元方式。语文要素第一次被明确提出,让老师们欣喜:终于可以明明白白教语文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要素都如退潮后海滩上的贝壳一样显眼,有的也会“犹抱琵琶”,让人迷茫。于是,用心的内涵解读将其转化成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学到的“干货”,让教学在语文要素的“可视化”中方向明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聚焦核心词,知道“是什么”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非常简明清晰,只有一句话,一目了然。但是,对于简单的语文要素,怎么去弄明白他所蕴含的训练点?老师们首先应该要聚焦核心词,挖掘其内涵,知道语文要素真正指的“是什么”。如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初看这条语文要素,老师们第一反应是:勾出好词好句让学生背诵积累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指导。可是,如果你聚焦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新鲜感”,再仔细琢磨琢磨才会有更多、更深的发现:“新鲜感”包括文字内容的鲜活度和文字本身带给学生的新奇感,还包括句段表达上的新鲜感。由此,老师们就可以明确,教学中教会学生既关注文字内容上的新鲜也关注表达上的新鲜,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

(二)关注学段,清楚“教什么”

从语文要素的关键词入手,明确了单元训练点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语文要素所处的年段,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如,“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处于三年级上册,学生从识字学习过渡到句段的学习,很显然,关注“词语”是内容上的新鲜,与中段的一个过渡接轨;而关注“句子”,是句子表达上的新鲜,则是中段训练的一个重点。《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中,为了描述孩子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学校,文中这样写“从山坡上,从平坝里,从一条条开满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的句式;为了介绍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来自很多民族,这样写“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为了描述孩子们非常有礼貌,这样写“同学们向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很明显,这篇课文承载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初步明白“排比句”的句式表达形式,初步感受“排比句”表达的新鲜效度。《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一篇散文。文中写雷、风却没有听见雷声,没有听见风声。原来他把这些藏起来了,通过与人相似的动作反应出来。也很明确,本文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拟人句”的句式表达方式和鲜活效度。这都是一二年级学生所不知道的,新鲜的句式。

由此可见,具备“语文要素可视化的意识”,就能让老师们面对看似抽象的语文要素,多去思考“是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明白,有法可教。

二、语文要素的分解意识——凸显教学重点

语文要素可视化,为老师们进行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就一个单元的几篇组文来讲,每篇文章应该承载什么任务?是不是每篇课文只要涉及都一一教学?还是各有取舍,各有侧重?答案不言而明。但要准确定位承载任务、侧重取舍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精深的“语文要素分解意识”。

(一)关注课后题,要素分解精细化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课后题往往隐含着要素训练的重点。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什么样的语言才叫“生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就是有画面感的语言。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才会让学生读了之后脑子里有画面感呢?《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课后有这样一题:“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说说你在哪里听见过这样的声音。”不难看出,这一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体会,把声音通过拟声词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就是生动的有画面感的语言。《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课后有这样一题:“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题中加点的就是对树林、父亲“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的描写。从中,老师应明白,在名词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的语言会更生动更形象。《带刺的朋友》有一道这样的课后题:“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体会生动的语言”。细读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小刺猬每个偷枣的动作前都有修饰语:“缓慢地往树上爬……”“诡异地爬向老树叉……”“急火火地跑了……”。由此归结,动词的前面加上心情、神态等同样可以让语言变得生动。

教学中,老师关注课后题,精细分解其中暗含的语文要素,并重点进行教学训练,就能让学生在准确理解、深入体会、扎实实践中,更加深切地感受语言的生动和表达的魅力。

(二)关注交流平台,要素分解精准化

除了从课后题能明确每课语文要素训练的重点承担任务外,“交流平台”中也明确指出了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分解任务。

交流平台采用小朋友对话的形式,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升。所以,老师们在备课前应先关注交流平台的内容,再结合每课的课后题。两相结合,语文要素的分解落实就非常精准到位了。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指导学生“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而《花钟》一课是借助关键句的提示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这样一来要素的分解就非常精准了。

三、纵观教材的整体意识——构建知识体系

每个学段、每个单元里的组文一定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老师具备强烈的教材整体意识,梳理学段、解读单元,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生成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一)解读教材瞻前顾后,构建学段的整体意识

小学六年,孩子们形成的知识体系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每个年段的知识获得都是为下一个年段做铺垫。因此,老师们应该也必须对小学六年结构化的语文知识有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同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学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现在需要教什么?这都需要老师们有瞻前顾后的思考。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我的动物朋友”,纵观1-4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内容,写动物的作文早在三年级上册就写过,安排在此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一定是在已学的通过外形描写和与动物相处的趣事介绍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经过仔细解读习作提示发现,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而不是一股脑地把想写的都写出来,这就是一个训练的提升。老师们解读教材时有了这样的瞻前顾后,才会不做无用功,并在“有效衔接、重点指导”中实现习作教学的当下目标,为孩子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生成奠定坚实基础。

(二)解读教材时左顾右盼,构建单元的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除了要纵观每个学段知识结构外,关注一个单元的组文前后联系也非常重要。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这是六年级最后一个单元,与中学有一定的衔接作用,让学生初步感受议论文的选材和表达。《文言文二则》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古人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喜欢用自己亲眼所见的例子;《表里的生物》一文,则通过作者小时候有趣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亲身实践的例子;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为学生以后在说明自己观点过程中最有指导价值的范文。为了证明观点,更多时候是引用现成的例子,而现成例子必须要三个,因为中国有“事不过三”的说法。同时,从构段上,三个事例都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构篇上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非常直觀的指导。这样一来,本组的课文就这样各施其责,从而为学生就议论文如何选材、如何构段谋篇、如何表达等做了一个全面的指导,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完整的议论文习作知识体系。

对于统编教材,我们都是开路先锋,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东西,一切都只能靠我们自己去认真思考、钻研和构建。教学中,我们不妨用这“三种意识”去不断实践摸索,让自己手里攥着的那本将要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语文书,真正传递给学生优良的情感和智慧。我坚信,用这份对教学的热爱与执着,定能读懂编者意图,把课上成他们希望的样子。

参考文献

[1]刘学林. 融通板块,以整体意识推进语文要素落实[J]. 福建教育, 2020(31):2.

[2]吴海荣. 纵横梳理精准解读有效落实——让语文要素落地生花[J]. 小学教学设计, 2021(1):4.

猜你喜欢

学段要素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