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别贫困

2022-02-24张学斌

大学生 2022年2期
关键词:洋芋家乡

张学斌

2021年6月28日19时57分许,鸟巢,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拉开序幕,我是大学生合唱团的一员,此时我手捧鲜花站在1区6列23排。

“额们现在彻底和贫困告别咧”“咱们一起干了这一碗黄河水”,歌曲《东方奇迹》结束后,熟悉的乡音响起,张嘉译、黄轩等人再现了电视剧《山海情》中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场景。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从前是贫困县的甘肃靖远,坐落在毗邻西海固的广袤的黄土地上,干旱、黄土、贫穷是过去家乡的经典背景。其实,我们那里的土地也算是平坦,只不过同为平原,有水的地方是明珠,没水的地方是戈壁,很不巧,我的家乡类似戈壁,平原地区尚有抽水干渠,而丘陵地区全年用水只能依靠井中积存的雨水。人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种地,靠天吃饭是常态,粮食的产出直接决定了生计,对粮食的渴求衍生出了“跳干人儿”的习俗:临近年关,人们会将剪好的纸人放在米面缸中让其“吃饱”,正月二十三晚上,各家门口堆好一摞干草,纸人放在草堆中,点燃后所有人都要跨过火堆,消除晦气、企盼幸福,火堆燃尽之后,大人们用铁锹将灰烬撒向空中,在纷纷扬扬的灰烬中,人们口中念叨着“像洋芋、像苞谷、像麦子……今年一定丰收”。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水很少、车很少,没有暖气、没有课外书、没有网络。冬天,很多同学需要在大雪纷飞的凌晨5点独自走路赶到学校,值日生还需要自带干草生起教室中铁炉子里的火,每次轮流坐到火炉旁边的温暖座位都会让人开心好久。因为缺水以及没有洗澡设备的缘故,很多人都是常年不洗澡,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每月花5块钱在澡堂中洗一次澡,那时候就觉得洗澡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比起取暖和洗澡,我对小时候一日三餐的记忆更加深刻。早饭没有鸡蛋、没有粥、没有牛奶,只有开水泡馍馍,偶尔能放点白砂糖。每天的中饭经常只有一道洋芋菜,夏天还好,时常能吃到西红柿炒鸡蛋、辣椒炒茄子,等到了漫长的冬季,鸡都懒得下蛋了,我心里只期盼着腌缸里的臊子肉还剩一点点。晚饭则通常是各种形状的面片。

我的幼年在大山中度过,家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最高不过初中学历,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人都在贫瘠的旱地中劳作,那时候我以为我的人生也就如同我的祖辈一般,世世代代、无休无止地贫穷。后来党和政府组织全村人搬迁到山下平原地区,田地可以得到黄河水的灌溉,村里修了路、通了车,年轻人有了更多打工挣钱的机会,我们小孩子人人都有学上了。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读了博士,走出了黄土高原,我的人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每次回家,家鄉总会有许多新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家乡的历史变迁再合适不过了。现如今,人们从前定居的山丘已经还给了青草和绿树,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的风叶在山头日夜不停地转动,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洗澡间、小轿车已经成了家庭标配,村里的中小学已经不见红砖平房,取而代之的是教学楼、宿舍楼、餐饮楼、标准操场、车水马龙的乡道、热闹繁华的村镇,这一切,都是二十年前的我所不敢想象的。现在,牛奶、鸡蛋、鲜肉、青菜、水果……都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食物,下馆子、跳广场舞、旅游……对村里人来说已不再是新鲜的事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也学会了使用微信。凌晨大雪天上学、顿顿洋芋菜、消息闭塞全都成了历史。贫穷,终结了!永远地终结了!

十年前的2011年,我在村里的中学为党的90岁生日献礼,十年后的2021年,我在鸟巢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作者为北京大学第四期青年理论骨干人才培训计划学员) 责任编辑:马春梅

猜你喜欢

洋芋家乡
青海乐都:“红洋芋”带来“红日子”
大将军搬砖
洋芋搅团:砸出来的美食
炕洋芋
夏天的家乡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
永远的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