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整本书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2022-02-24陈茗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绘制思维导图、推敲分析细节、展开辩论质疑、尝试想象创编等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批判性思维;高中语文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具有理性和反思性的思维。其中理性指脱离情感的束缚和干扰,进行思考和行动;反思性指对行为和思想展开进一步思考。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并将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融入其中,促使学生全面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一、绘制导图,发现问题
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用文字、数字、图式、颜色等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较大,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各种信息,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发现更多问题。
在阅读《水浒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忠义”二字进行思考,尝试分析主要人物的生活轨迹,找出他们上梁山的真正原因并提出问题:“梁山好汉认为他们是因为忠义而聚在一起的,那么你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是否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矛盾点呢?”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能更好地看到每一个英雄上梁山前后发生的事情,很快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卢俊义原本有着很好的生活,他來到梁山的时候还向对方发起了挑战,但是不幸被抓,对方假意挽留,并让其他人认为卢俊义已经落草,这样岂不是在陷害卢俊义吗?由此可见宋江、吴用等人只是打着忠义的旗号,他们的所作所为还是为了让梁山更加壮大,是带有私心的。”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辨析,说说这位同学的观点是否准确,并思考如何客观评价“忠义”二字。
思维导图能将文字信息和阅读思路用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来,能强化视觉效果,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思维体系。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找准切入点,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辨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细读分析,学会思辨
文本细读是一种提升批判性思维的好方法,也是文本分析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运用细读法展开分析探究,在缜密论证后再得出答案。此时学生可以寻找文章中看似寻常的语句,结合作者的生平或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思考作者是否借此表达了特殊的含义。
在指导学生阅读《哈姆雷特》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个别语句展开深度分析,思考其中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象征意义,尝试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例如,“而且他这一艘满帆的快船,也决不是我们失舵之舟所能追及”一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何要用“快船”来比喻。首先,思考“船”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认为:“船的前进有一定的方向,而且能在河流大海中遨游,所以船可以用来比喻人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用“快”来修饰“船”,而“失舵之舟”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学生会发现“快”比喻人的能力很强,而“失舵之舟”则正好相反,表示人已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情节进行分析,思考雷欧提斯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学生认识到:“雷欧提斯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这里表现了对他的赞美,而‘失舵之舟’则是用来讽刺奥斯里克的。”通过文本细读,学生挖掘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可以寻找更多类似的句子,尝试挖掘文章的深意。
在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如果能抓住其中的关键部分展开细读,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把握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三、辨析结论,敢于质疑
学者陈兴才认为:“理解、判断、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作为思辨性阅读的学习行为特征”。质疑指的是敢于对事物、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质疑,尝试在辩论后总结观点,提升对整本书的认识。
在阅读《老人与海》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尝试评价一下其中的老人。此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得出的观点和他人并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从老人的身上能看到和大海抗争的不屈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感受到了老人身上的力量。但是,也有学生认为老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代表,他妄图从强大的大海手中掠夺物品,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观点的差异,然后尝试质疑其中一种观点并展开辩论。如有学生提出:“文章的结局展现的就是老人失败的场景,这难道不能证明老人不知天高地厚吗?”反方的学生则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老人虽败犹荣,他哪怕自己伤痕累累,也要挑战强大的力量,就算失败也不后悔,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引导学生在辩论后进行总结,说说如何将双方的观点汇聚在一起才更具说服力,更能展现整本书的主题思想。
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整本书的内容比较丰富,所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和同伴进行探讨。需要注意的是,质疑的前提是对文本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互问互答,和同伴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
四、改编情节,合情想象
精彩的作品常常有着丰富的想象和缜密的逻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思考作者怎样合理构思人物形象,让人物更真实。而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尝试展开情节改编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带着思辨的态度展开想象,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去想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阅读了《红楼梦》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小说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尝试加入自己的想象,为其补写故事,要求补写的内容要符合原著人物的特点。教师需指导学生寻找作品中性格具有矛盾点的人物,思考其身上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然后思考为何同一个人的身上会出现矛盾的性格,这样的人物形象是否符合生活真实。有学生对林黛玉这个人物进行了辩证思考,认为林黛玉有性格柔弱的一面,从其葬花、易哭泣等细节上就能看出来,但是她的身上同样有着执着和勇敢的一面,她勇敢地追求自由的爱情,丝毫不掩饰对贾宝玉的喜爱等。在认识到林黛玉的矛盾性格之后,学生展开了想象,创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想象二人一起偷偷离开贾府,去大街上玩耍,贾宝玉因此被其父亲责骂,而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又偷偷哭泣,这段补写就体现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在改编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回顾了人物身上的矛盾点,运用矛盾统一的观点展开分析,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筛选、整合信息,通过细读分析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推理、判断,在辨析总结中进行质疑,形成独立的观点,在改编情节的过程中将理性思辨融入想象,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B-b/2020/02/91】
作者简介:陈茗(1981— ),女,江苏省启东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整本书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