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秒懂“双碳”
2022-02-24黄真
黄真
在过去的一年,“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成为年度最火的词汇之一。2021年12月8日,“碳达峰、碳中和”入选《咬文嚼字》发布的2021十大流行语,12月13日,“双碳”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热度不断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要用名词进行表述,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是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2020年9月22日举办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过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来吸收这些排放,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平衡是通过抵消尽可能多的碳排放来实现的。
其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绕不开碳排放,各种燃油、燃气、石蜡、煤炭等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甚至买一件衣服,叫个外卖都会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碳排放。这就产生了另一个名词:碳足迹。
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碳足迹可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生产生活中直接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量,如乘飞机、发电等;第二碳足迹是购买和使用商品,如消费一瓶瓶装水时,因为生产、运输、销售、回收等过程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
碳足迹还可分为个人、产品、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对于个人,碳足迹可以是开车上下班等日常行为;对于产品,碳足迹反映一件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对于企业,碳足迹可发掘企业减排潜力,提升竞争力;对于国家,碳足迹意味着各行业碳排放量总和。
碳耗用得多,导致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即碳排放越大,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一旦明白碳足迹是什么,从哪儿来,大家就可以对症下药,相应地去减少碳足迹的产生。
减少碳足迹方法一:低碳生活
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等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控制碳排放。
减少碳足迹方法二:碳补偿或碳抵消
通过植树造林或其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行为,对自己曾经产生的碳足迹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消或補偿。
抵消碳排放的基本原则是购买自愿碳减排,即中性的交易方式。碳中和的实现通常由买方(排放者)、卖方(排放者)和交易机构(中介)完成。
碳排放交易由此产生。
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因其制度基础是配额(总量管制),并由此产生自愿减排额度等衍生品。
看完了上面的名词解释,您对双碳了解了吗?
指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 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 可用于交易和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抵扣的指标。1个单位碳配额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