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巡检司村的由来(外一篇)

2022-02-23周国祥

延安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榆林

周国祥

陕北好些县都曾有过名为“巡检司”的村庄。诸多“巡检司”村的后面,有着千年历史的沧桑演变。

一、巡检及巡检司建制的历史

我国历史上最早于五代时期设置有“巡检”的军吏名称,即国家派遣军队职官担任“巡检”,率领兵卒在一些重要的交通道路之间承担巡逻、捕盗、缉私、消防等事务,类似于今天的基层派出所、交警队、缉毒队、海关等各类公安组织的综合机构。当时这一官职都是按实际需要临时组队并委任负责官员,还没有固定建制,不是政府的长设机构,当然也没有固定的办事署衙。因此,五代时期就没有出现给某一地方冠名为巡检司的现象。

北宋时期,地方府、州、县三级政府继续沿袭“巡检”巡查的做法,巡检也逐步演变为基层地方固定的半军事性质的建制职官,巡检驻扎的地方也有了长设署衙,巡检办公的机构则称“巡检所”、“巡检司”,随之巡检司机关所在地名称相应也冠名为“巡检司”。

北宋地方路一级建制的巡检司,职官名为都巡检或巡检使,既是本巡检司的长官,同时管辖下一级州巡检司的事务;州巡检司,一般为一州或数州共设一个,职官名巡检或巡检使,管辖县一级巡检司;县级一般在一县或数县共设一个巡检司(巡检所),职官名巡检。各级巡检使一般由同级政府长官兼任。巡检司一般编制士兵数十名,为地方组建的半军事建制,类似今天的地方“预备役”。宋代在驿道、河道、边境线上也设置巡检司,如在驿道间设巡检,名为马递铺巡检(因驿站用马匹递送邮件,故称驿站为马递铺)。地方巡检司与地方州、县都尉在执掌事务上也有分工,都尉负责维护县城及城外集镇市场的治安秩序,巡检则负责乡村、河道、驿道、边境较大区域的治安问题。

明代,沿袭前朝巡检司建制,在府、州、县关津要害继续有长设机关巡检司,编制职官巡检一人,秩从九品,领徭役弓兵(即经过训练的承担劳役的壮年男丁)二三十人,负责巡视、盘查、缉拿等相关事务。

清代继续沿袭巡检司制度,在州县关津要冲设置巡检司,职官巡检,秩从九品,属下编制士卒数量不等。

二、宋代陕北地区设置的巡检与署衙

清康熙《延安府志·官秩志6》载:“后周,刘雄,临洮人,为绥州巡检,破贼。”即在五代后周时期(951 ~960年),刘雄任绥州(今绥德城)巡检。这是记载陕北地区最早设置的巡检。

北宋初期,相关文献记载陕北地区设置的巡检职官有:太平兴国初(976年),侯延光任延州知军兼缘边巡检,未久擢升为同鄜坊丹延缘边都巡检使;燕达,曾任延州巡检;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名将曹光实为夏州都巡检;雍熙初(984年),石宝兴任银、夏、绥、府都巡检使,至道二年(996年)任延州都巡检使;至道中(995 ~997年),张思均任鄜延巡检使;宝元二年(1039年),狄青为延州巡检指挥使。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党项拓跋族李继迁叛宋。在宋延州保安军、金明县、延川县与党项夏州、绥州双方接壤的边界线一带,党项部族发生了分化,一部分诚心归顺宋朝廷的“熟户”担负起了守卫北宋边境安全的职责,宋朝廷对这些基层部落的酋长封任为巡检。

《宋史·卷191·志144·兵5》载:庆历元年(1041年),“蕃兵者,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也。西北边羌戎,种落不相统一,保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陕西则秦凤、泾原、环庆、鄜延,河东则石、隰、麟、府,其大首领为都军主,百帐以上为军主,其次为副军主、都虞候、指挥使、副兵马使,以功次补者为刺史、诸卫将军、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其充本族巡检者,奉同正员,月添支钱十五千,米面傔马有差。”“康定二年(1041年),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上疏:‘自元昊反,镇戎军及渭州山外皆被侵扰,近界熟户亦遭杀掠。蕃族之情,最重酬赛。因其衅隙而激怒之,可复得其用。请遣人募其首领愿效用者,籍姓名及士马之数,数及千人听自推勇谋者,授班行及巡检职名,使将领出境’。诏如所请”。

文献记载,康定二年(1041年),宋仁宗批准在宋夏边境一带,招募党项熟户为护塞军,其部落酋长授职最低为巡检,国家给予俸禄。其时,陕北北部北宋和李元昊管辖的党项族边界线,大致西从今庆阳华池的白豹寨起,经洛河川金汤、靖边县南周河、安塞县镰刀湾、子长县安定,沿秀延河至清涧县城,向东经店子沟至黄河岸边的河底。在边界线一带,经过80余年的相处,党项部落中一些部落诚心归顺宋朝廷,并担负起了保卫边境安全的责任。据《宋史·卷191·志144·兵5》记载:到了“治平二年(1065年),鄜延路设军、城、堡、砦10,蕃兵14595,官马2382,强人6548,壮马810。永平砦,东路都巡检所,领8 族,兵1754、马490。青涧城,二族,兵4510、马734。陇安砦,鬼魁等9 族,兵599、马129。西路德靖砦同都巡检所,领揭家等8 族,兵1114、马150。安定堡,东路都巡检所,领16族,兵1989、马460。保安军,两族,兵361、马50。德靖砦,西路同都巡检所,领20 族,兵7850、马877。又小胡等19族,兵6956、马725。保安军,北都巡检所,领厥七等9 族,兵1441、马167。园林堡,两族,兵822、马93。”就是说,宋仁宗御准管理使用蕃部落兵20年之后,鄜延路陕北边境一带,在归顺的党项部落中,已经于永坪寨设置了东路都巡检所,在安定堡设置了东路都巡检所,在德靖砦设置了西路同都巡检所,在保安军城设置了北都巡检所,共计四个固定的巡检所署衙。

(一)永兴军路(鄜延路)延安府设巡检所与巡检职官

1、东路安定巡检所:

庆历年间(1040 ~1048年),统领16 族,兵1989、马460。

《宋史·卷323·列传82·周美·马怀德》载:“马怀德,以范仲淹、韩琦荐授阁门祗候,延州庞籍入奏为东路都巡检使,以兵修龙安城,虏不敢犯,遂为鄜延路都监。”《宋史·卷253·列传12·李继周》记:“折继世,少从军,为延州东路巡检。”

景德中(1004 ~1007年),宋将马怀德因功被延州知州庞籍上疏提升为鄜延路东路都巡检使,未久升为鄜延路都监。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进犯延州后,府州将折继业、折继世兄弟先后担任延州东路巡检。

安定东路都巡检所属下建制“巡检”,一般由党项熟户部落酋长担任:

(1)黑水寨巡检。清康熙《延安府志·沿革·古迹》条载:“黑水寨,宋庆历中(1041~1048年)置,李永奇世为都巡检,驻兵于此。”

文献记录,宋庆历(1041 ~1048年)时期,今绥德县南苏家岩、定仙墕一带党项熟户酋长李永奇任都巡检,驻扎于黑水寨,即今子长县北40 里的涧峪岔乡边家湾村。

(2)苏尾九族巡检。《宋史·卷367·列传126·李显忠》载:“李显忠,绥德军青涧人也。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由唐以来,世袭苏尾九族巡检。”

文献记载,苏尾九族酋长李永奇之子李显忠,任安定巡检所属下的苏尾九族巡检,负责今清涧县东部至黄河岸边的安全事务。

(3)清涧城巡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7》载:“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延州蕃官巡检、右班殿直折保忠为右侍禁。保忠,旧名马山,赐今名。庞籍在延州,委之防拓青涧川,用其部族为蕃捉生,即绥德废县置营居之,累以功补殿直。”《宋史·卷191·志第144·兵5》载:“青涧城,二族,兵4510、马734。”

文献记录,其时居住在废绥德县(今清涧西折家坪村)的党项首领马山归顺宋朝廷,被赐姓名为折保忠,委为东路巡检所属的巡检,驻清涧城,负责今秀延川一带的边防任务。

(4)永坪寨都巡检所:

《宋史·卷191·志144·兵5》载:“治平二年(1065年),永平砦,东路都巡检所,领8 族,兵1754、马409。”

文献记录:治平二年(1065年),在今延川县西北永坪村永坪寨设东路都巡检所,职官巡检领党项族8 个部落,合计兵士1754 名,战马409 匹。

2、中路巡检所:

(1)金明县属芦关路都巡检。《宋史·卷253·列传12·李继周》载:“李继福者,亦与继周同时归顺,授永平砦茇村军主,以战功历归德将军。”“至道三年(997年),授供备库使,领金明县兵马都监,新砦、解家河、芦关路都巡检。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乃诏士彬(李继周儿子)管勾部族事,士用(李继周侄子)为巡检都监,以左右之。士彬后至供备库副使、金明县都监、新砦、解家河、芦关路都巡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记:“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以金明县都监兼新寨、解家河、卢关路都巡检、供备库使李继周为西京作坊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6》记: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同知枢密院事陈执中言:自金明李士彬族破,而缘边篱落大坏。塞门至金明200里,须列修三城。每城屯精卒千人,招土民为弓箭手,寇大至则保城垒,小至则自驱逐。每城选合门祗候以上为寨主、都监,别以诸司使,为卢关一路都巡检,以填士彬之阙,仍以兵2000 人属之,使为三寨之援。”

文献记载,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居住在今永坪寨的党项熟户首领李继周任金明县(县治今安塞碟子沟村)都监,兼芦子关(今安塞镰刀湾西北10 里芦关村)都巡检,驻守芦子关城,负责今延河上游安塞县川道及新寨(今宝塔区丰富川上游下坪村)、解家河(不详)一带的边防安全事务。七年后由李继周侄儿李士用接任,不久又由李继周儿子李士彬接任,直到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进攻金明,李士彬率军战死,前后父子三人共计担任芦关路都巡检38年。

(2)甘泉县临真巡检司。清嘉庆《延安府志·卷19·吏略·巡检》条载:“元符二年(1100年),冯万,甘泉、临真两县设巡检一人。前志云:见石佛洞柱上题名,衔列甘泉、临真两县,其驻扎地方今无考。”

文献记录,宋元符三年(1100年),今宝塔区汾川临真曾设巡检司,冯万任巡检。

3、西路保安军同都巡检所: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今志丹县城设置保安军。保安军辖顺宁、金汤、德靖3 寨及园林堡、石堡2 堡。治平四年(1067年),设北路同都巡检,领厥七等9 族兵1441 人,马167 匹。

清康熙《延安府志·官秩志6·职官》条载:“郭遵,延州西路都巡检”,“郭恩,嘉佑初(1056年),延州西路都巡检。”

文献记录,宋嘉佑年间(1056 ~1063年),郭遵、郭恩分别任延州西路都巡检。

(1)保安军巡检所:

《宋史·卷350·列传109·刘绍能》载:“刘绍能,保安军人。世为诸族巡检,父怀忠,官内殿崇班、阁门祗候。元昊叛,厚以金币及王爵招之,怀忠毁印斩使,洎入寇,力战以死。”

文献记录,宋初居住在保安军的党项部落军主旺律因守卫地方安全有功,于天圣二年(1024年)被宋仁宗赐姓名刘怀忠,担任诸族巡检。次年,刘怀忠在反击李元昊的战斗中阵亡,其子刘绍能继任军北巡检,防守今志丹县与靖边县接壤地带的安全。

(2)保安军北路顺宁寨巡检所:

《宋史·卷350·列传109·刘绍能》载:“刘绍能,保安军人。世为诸族巡检,父怀忠,洎入寇,力战以死。录绍能右班殿直,赐以名,为军北巡检。击破夏右枢密院党移,赏粮数万众于顺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6》记: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鄜延路经略司言:“保安军顺宁寨蕃官巡检、供备库副使刘延庆,遣使均凌凌诈投西界,招诱到左厢,密约归汉。”

文献记录,天圣二年(1024年)保安军刘怀忠阵亡,其子刘绍能任军北巡检。元佑七年(1092年),刘绍能孙刘延庆袭任保安军北顺宁寨巡检。刘氏祖宗四代3 人担任保安军左右巡检,率领党项塾户厥七等9 族兵1441、马167,驻守保安军北顺宁寨与顺宁寨北巡检司,时间长达六七十年。

宋顺宁寨北巡检所,位于顺宁寨北28里的今靖边县周河乡巡界司(巡检司)村。《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靖边县》条载:“巡界司城址(巡检司城址),位于今周河乡巡检司村内,北宋古城遗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 米,东西宽约200 米。城墙夯筑,残高0.5 ~1.5米,夯层厚9 ~12 厘米。城西北、西南角均筑有角楼台基。故城轮廓破坏严重,仅存西门及东墙局部墙体。西门门洞用石片垒砌成拱劵式,现用石块封口,旁有小部墙体,残高2.1 米,残长约10 米。东墙残长约12 米,高3.2 米。北墙及东墙破坏殆尽,城址整体保存状况差。宋代该村在宋夏边界线上。”

(3)保安军西路德靖砦同都巡检所:

《宋史卷191·志144·兵5》载:“德靖砦,西路同都巡检所,领揭家等族20族,兵7850,马877。又小胡等19 族,兵6956,马72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记: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五月,“保安军小湖族都虞候喏嵬、巡检胡怀节等击贼有劳,并进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记:“庆历元年(1041年)六月,诏鄜延路部送保安军小胡等族巡检、内殿承制、合门祗候胡继谔赴京。”

文献记录,宋真宗时(998 ~1022年),保安军西部德靖砦(今志丹县旦八镇城台村西)由党项部落揭家族、小胡族驻守,设同都巡检所,与保安军城同都巡检所同级,由小胡族酋长胡怀莭任巡检,前后长达24年。

(二)永兴军路庆阳府东路巡检所与职官巡检

《宋史·卷323·列传82·赵振》载:“景德中(1004 ~1007年),赵振迁庆州沿边都巡检所。时金汤李钦、白豹神木马儿、高罗跛臧三族尤悍。振募降羌,啖以利,令相攻,破十余堡。”

宋《武经总要·前集·卷18·陕西路》条载:“华池镇,控胡卢河川路,入鄜州直罗。县界,有子午山。宋置巡检兵官,总华池、平戎、凤川、柔远、淮安。自子午山狗道岭,至义州达磨洛河川,保安军小胡族。”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记:“宝元二年(1039年)二月,庆州言:柔远寨(今华池县城)蕃部(珪氏、裴氏蕃族)巡检珪威,招诱白豹寨都指挥使裴永昌以族内附。诏补永昌三班借职,本族巡检。”

文献记载,宋初,赵振擢升为庆州沿边都巡检,驻守庆州城,收降周边金汤、白豹、高罗三地的党项部落。随后设庆州柔远寨巡检所,由党项珪氏酋长珪威担任巡检,白豹蕃族裴氏部落由酋长裴永昌任巡检。

(三)河东路麟、府、丰三州巡检:

按有关资料记载:宋初,府州党项族折氏第六代折御卿任麟州兵马都总管、永安军节度使、夏银绥府巡检使。淳化五年(994年),折氏家族第七代折惟忠任麟府路都巡检。庆历元年(1041年)张岊任麟府路巡检使,折氏家族第九代折克行任麟府州管界都巡检。政和六年(1116年),折氏家族第十代折可求任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

三、元代陕北地区设置的巡检司

元代今陕北地区设置巡检司,见于地方志的仅有三处。

明弘治本《延安府志·卷5·鄜州古迹》条载:“三川废县,元为巡检司。”即元朝在今富县南三川驿村故城设巡检司。

清康熙《延安府志·沿革》条载:“直罗城,元明为巡检司”,即元代在今富县西直罗故城设巡检司。

清康熙《延安府志·沿革》条载:“高家堡,元弥州巡检司”,即元代在今神木县高家堡设弥州巡检司,表明元代弥州也在高家堡。

四、明代陕北设置的巡检司及巡检职官

明代,地方建制仍沿袭前朝巡检司的做法,在府、州、县关津要害地方设置巡检司,编制职官巡检一人,秩从九品,领辖徭役弓兵(即经过训练的承担劳役的壮年男丁)二三十人,负责辖区的巡视、盘查、缉拿等相关事务。明代陕北先后设置巡检司记载有15 处。

据明弘治本《延安府志》及其它相关文献记载,延安府各州、县境设置的巡检司有:

1、敷政巡检司。弘治本《延安府志·卷2·安塞县·关梁》条载:“敷政巡检司,在城西南130 里”,“敷政废县,宋管诏安、万安二寨。今置巡检司。”

文献记录,安塞县城西南130 里即今甘泉西北洛河川下寺湾乡阎家沟村故城,历史上曾是敷政县治所,明代设巡检司,负责洛河川上游一线的巡查事务。

2、顺宁关巡检司。清康熙《延安府志·沿革·古迹》条载:“顺宁寨,明洪武年立顺宁巡检司。”

明初设顺宁关巡检司,位于今志丹县城北40 里的顺宁村古城。

3、兀剌城巡检司。《明太祖实录·卷147》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置延安府顺宁巡检司于兀剌城,以其兵巡逻保安县、大盐池。”明万历《延绥镇志·卷1·建置沿革》条记:“靖边营,宋夏州兀喇城,保安军,范仲淹即其东西筑哨马营。”

文献记录,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保安顺宁巡检司迁移在宋兀喇城,即今靖边县南新城堡村古城。

4、靖边巡检司。弘治本《延安府志·卷2·保安县·关梁》条载:“顺宁关巡检司,在城北70 里。原在顺宁城,成化间(1465 ~1487年)都御史余子俊设建土城,周围一里三分。”

文献记录,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前,在保安顺宁即今志丹县北40 里的顺宁寨设巡检司。洪武十五年八月,将顺宁巡检司迁至宋兀喇城,即今靖边县南新城堡村。成化年间(1465 ~1487年),余子俊又在保安城北70 里、即今靖边县南周河乡巡检司村修筑堡城,建制巡检司。该村现仍名巡检寺村。

5、白塔儿巡检司。《明成祖帝实录·卷37》::“永乐二年(1404年)十二月,徙保安县把截所于兀剌城。”《明英宗实录·卷104》载:“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徙陕西延安府白塔儿巡检司于绥德州,更名官菜园渡口巡检司,以白塔儿远在塞外也。”清光绪《靖边县志·建置志·城池》条记:“镇靖堡,即白塔涧,旧号白滩儿。”

文献记录,永乐二年(1404年)十二月,明朝将保安县把截所(职能与巡检司相同)迁至兀喇城,因驻军数量重叠,又将兀喇城巡检司向北移至白塔尔,即今靖边县镇靖堡地方,一直设置到正统八年(1443年),时间长达40年。

6、绥德州关菜园巡检司。《明英宗实录·卷104》载:“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徙陕西延安府白塔儿巡检司于绥德州,更名官菜园渡口巡检司,以白塔儿远在塞外也。”清光绪《靖边县志·建置志·城池》条记:“镇靖堡,即白塔涧,旧号白滩儿。”弘治本《延安府志·卷7·绥德州》条载:“关菜园巡检司,在城东140 里,黄河西岸,吴堡县地,正统间建。”

文献记录:明正统八年(1443年)前,延安府白塔儿(今靖边县镇靖堡)设巡检司。正统八年五月,因白塔尔地方地处塞外,又将白塔尔巡检司迁至今吴堡县宋家川南端关菜园,即今吴堡县宋家川村南,其时名关菜园。

7、碎金驿巡检司。《明史·卷42·志18·地理3·陕西》记:“米脂,州北。西有无定河。有大理水,又有小理水,俱流入无定河。北有碎金镇、西南有克戎寨二巡检司。”

文献记录:明初在今米脂县北40 里、无定河东岸,今榆阳区南110 里的上盐湾镇碎金驿村设有巡检司。

8、克戎寨巡检司。《明史·卷42·志18·地理3·陕西》记:“米脂,州北。西有无定河。有大理水,又有小理水,俱流入无定河。北有碎金镇、西南有克戎寨二巡检司。”

文献记录:明初在今子洲县双湖峪镇张家寨(宋称克戎寨)设克戎寨巡检司。

9、小里河口巡检司。《明太宗实录·卷37》载:“永乐二年(1404年)十二月,徙延安之克戎巡检司于小里河口。”

文献记录,明永乐二年(1404年)十二月,将克戎寨巡检司向西移30 里至小理河口,即今马蹄沟镇巡检司村,负责大理河、小里河区域的巡查事务。该村今仍名巡检司村。

10、庆阳府定边巡检司。《明史·卷42·志18·地理3·陕西》记:“庆阳府安化县,北有定边巡检司。”《明太宗实录·卷37》载:“永乐三年(1405年)正月,徙庆阳之定边巡检司于马跑泉。”

文献记录:明初庆阳府安化县设定边巡检司,即今吴起县铁边城故城。永乐三年(1405年)正月,移至跑马泉,具体位置不详。

11、直罗巡检司。弘治本《延安府志·卷5·鄜州·关梁》条载:“直罗巡检司,在城西120 里,洪武间(1368 ~1398年)同知金文征建。”

文献记录,明初在鄜州西100 余里的直罗村设直罗巡检司。洪武间(1368 ~1398年),由鄜州同知金文征修建直罗巡检司署衙。直罗巡检司负责鄜州西部葫芦河川和南川区域200 余里的巡视任务。

12、子午岭巡检司。《明太宗实录·卷39》载:“永乐三年(1405年)春二月,设陕西延安府子午岭巡检司。”

文献记录:明永乐三年(1405年)春二月,在陕西延安府子午岭设巡检司,位于今子午岭黄陵县与富县交界处,即秦直道的兴隆岭地方,秦汉时置兴隆关,地控陕甘与子午岭南北大通道。

13、鄜城巡检司。弘治本《延安府志·卷6·洛川县·关梁》条载:“鄜城巡检司,在旧鄜城,去县东南70 里,洪武八年(1375年)建。”

文献记录,明代在洛川县鄜城故城设巡检司,位于今洛川县南70 里的土基镇鄜城村。

14、黄龙堡巡检司。《延安府志》载:“紫荆关,旧在韩城县界紫金山。明嘉庆十八年(1539年),移建至黄龙堡内,名鄜城巡检司”。《洛川县志》载:“黄龙堡城,周二里五分,明县丞聂朝爵督筑,在县东120 里神道岭。正德间(1506 ~1521年),贼匪盘踞肆掠,因设西延捕盗同知,并移紫金山(韩城县界紫金山)巡检司驻此。”

文献记录,正德间(1506 ~1521年),在今洛川县南石头乡黄龙山村黄龙堡城设巡检司。

15、金锁关巡检司。《明宪宗帝实录·卷52》载:“成化四年(1468年)三月,复设陕西同官县金锁关巡检司。初西安神水硖,地据冲要,旧有关,久废而基址尚存,至是有司请复设之。”金锁关巡检司,位于今宜君县南金锁关村。

五、清代陕北巡检司

清代继续沿袭巡检司制度,在地方州县关津要冲地方设置巡检司,职官巡检,秩从九品,编制士卒数量不等。今陕北地区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先后设巡检司7 处。

1、直罗巡检司。清道光《鄜州志·卷2·建置志》载:“巡检司,直罗镇西。”清代直罗巡检司,位于今富县直罗村西故城。

2、鄜城巡检司。清康熙《延安府志·沿革·古迹》条载:“康定军,在县南70 里,本隋鄜城郡。元并入洛川。宋范仲淹请建鄜城为军。今为巡检司。”

清康熙年间设鄜城巡检司,位于今洛川县南土基镇鄜城村。

3、绥德巡检司。清光绪《绥德州志·卷1·建置·城堡》条载:“巡检司,在城西95 里州境,与怀远交界,为大理、小理合流处,相传为宋时临夏寨。”

清代绥德巡检司,位于今子洲县西马蹄沟镇巡检司村,负责绥德西大理河、小里河川的巡查事务。。

4、威武堡巡检司。《清世宗雍正帝实录·卷26》载:“雍正二年十一月。清平、威武二堡,壤地相接,应于威武添设威武巡检司一员,兼管清平堡。”清道光《榆林府志·建制16·职官志·文官·旧制》条载:“威武堡巡检司,巡检一员,雍正三年(1725年)设,八年(1730年)裁。”

文献记录,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今横山县威武堡设巡检司,五年后撤消。

5、镇靖堡巡检司。《清世宗雍正帝实录·卷26》载:雍正二年十一月,“川陕总督年羹尧疏言,延安府属三十营堡,镇靖一堡,路当孔道,应添设巡检司一员,为镇靖巡检司,兼管龙州一堡。从之。”

文献记录:雍正二年十一月,川陕总督年羹尧上疏,在镇靖堡设巡检司,雍正皇帝允准。镇靖堡巡检司,负责镇靖堡至龙州堡一带的巡检任务。

6、宁条梁巡检署。《清高宗乾隆帝实录·卷81》载:“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兵部议覆大学士仍管川陕总督查郎阿疏言:延绥镇属定边协管辖地方,从前客商俱从宁塞堡行走。嗣因道路崎岖,改由宁条梁进口,请建土堡。应如所请。从之。”清光绪《靖边县志·卷1·建置志·公署》条载:“宁条梁巡检署,在梁镇,驻巡检,被贼毁。”

文献记录: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由兵部议覆,乾隆皇帝同意川陕总督查郎阿上疏,在今靖边县西宁条梁村修筑宁条梁堡,并设巡检司,驻扎军队。

7、麻地沟巡检司。《清高宗乾隆帝实录·卷57》载: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吏部等部议覆大学士管川陕总督查郎阿疏称,陕西府谷县麻地沟地方,为秦晋关键。夷汉门户,商民杂处,最易藏奸。请添设巡检一员,分驻巡查。应如所请。从之。”清道光《榆林府志·卷7·建置志·公署》条载:“巡检廨,在县东90 里黄甫川麻地沟。乾隆二年(1737年)设。”

文献记录: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今府谷县黄甫川麻地沟村设巡检司。

五代后周至清末,期间长达960余年。在漫长的时间里,按国家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记载,陕北地区先后设置过巡检署衙32 个。设置巡检所、巡检司的地方,剔除建置地方重复部分后为28 处。960年时间里,历史风云变换莫测,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又烟云散尽,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晴空一片。陕北现在仍称巡检司的地方,目前仅有两个村庄:一个是靖边县周河乡北宋时期曾经设置过巡检司的巡界寺村,一个是明清时期设置巡检司的今子洲县马蹄沟村巡检司村。其它26 处地方,在历史烟云的消散过程中一一被人们遗忘。时间的力量,令人叹为观止!

2020年12月15日

明武宗巡狩延绥荒淫无道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孝宗朱佑樘长子。生于弘治四年(1491年10月),自幼聪明异常,习武好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即位,号武宗,年仅15岁。武宗位处权力顶峰,缺少约束力,在刘瑾为首的8 个太监及佞臣江彬等的谄媚引诱下,日趋荒废朝政,沉溺玩乐,荒淫无度,宠信宦官。武宗经常玩乐在京城的豹房或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的行宫里。

《明史·卷370·列传195·佞幸·江彬传》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彬又导帝由大同渡黄河,次榆林、至绥德,幸总兵官戴钦第,纳其女。初,延绥总兵官罢免,有女弟善歌,能骑射,解外国语,嫁指挥毕春,有娠矣。昂因彬夺归,进于帝,召入豹房,大宠。传升昂右都督,弟灵、昶并赐蟒衣,大珰皆呼为舅。给事、御史谏,不应。尝幸昂第,召其妾。昂不听,帝怒而起。昂复结太监张忠进其妾杜氏,遂传升灵都指挥,昶仪真守备。昂喜过望,又进美女四人谢恩。及是,纳钦女,皆彬所导也。”

《明世宗帝实录·卷12》载:“嘉靖元年(1522年)三月,癸酉。初,陕西总兵马昂,以事革任。结太监张忠,觊复用。其妹已嫁指挥毕春,有娠矣,因忠献于武宗,于是分守阳和。太监许全,率昂弟炅及昶,昊至春家,夺取进之。昂大被宠幸,传升右都督,近侍皆呼为马舅;炅兄弟并召入朝,赐蟒服。昂又进其羙妾杜氏,炅传升都指挥。”

《明史·卷260·列传94·程启允传》载:“正德十一年(1516年)正旦,都督马昂进妊身女弟,启允等力争,以图明作之治。”

文献记载,武宗在宣府期间,就接受原延绥镇总兵官马昂家族的“贿色”事件,被《明史》《明实录》等历史文献记载其中。

马昂家族是山西太原阳和卫人(今山西大同阳高县)。据《明武宗实录》、明万历《延绥镇志》记载,明朝马昂祖先及其家族人员来到绥德卫,注册为军籍,其居住地方名“马昂百户”(今横山响水一带)。由于马氏家族人员众多,居住范围较大,其地一时称为“马昂里”。马昂家族居住的地方与蒙古鞑靼部落相邻,经常发生击杀鞑靼部族扰略的事件。马氏家族由于英勇善战,马昂被提升为正百户(正六品)。正德初(1506年),马昂擢升为大同副总兵、都指挥同知。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又提升为延绥镇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从阳和返回陕北,镇守延绥。当年冬天,马昂率参将王勋、游击时源、蓝海等,趁敌不备,分几路出长城进剿鞑靼亦不喇、火晒部落。在旧安边斩敌首级92 级,在怀远堡斩首351 级,在威武堡斩首360级、生擒10 人;虏获原汉人降鞑靼者无计;获马牛羊数万,迫使亦不喇、火晒部落向西迁徙在很远的地方。正德五年(1510年)夏四月,马昂正式为延绥总兵署都指挥佥事。马昂在延绥权倾一时,利用掳掠逃回蒙古地的人员,在注军籍、兴屯田等军务活动的间隙,大肆捞取钱财,并贿赂朝中太监刘瑾。朝中派江彬巡查延绥军屯土地,发现马昂少报屯地的弊端,上疏朝廷。正德七年(1512年)二月,马昂受到降职处分,调任安徽凤阳参将。

马昂没有立即去凤阳,而是离开延绥镇,回到山西阳和卫老家住了下来,准备想办法在朝中寻找关系,改变自己的命运。马昂有个妹妹叫马音,娇艳异常,能歌善舞,骑马射箭,还会说蒙古话。其时已嫁给军中将官毕春,身已怀孕。

正德十一年(1516年)春,马昂知道武宗淫乐无度,便贿结太监张忠,想将妹妹献给武宗。接着由太监许全出面,带着马昂的两个弟弟马灵和马昶到毕春家里,由马灵强行将马音送给武宗。武宗十分喜欢马音,分外恩宠,于是马昂弟兄连升官职。马昂升为右都督(正一品),周围的人都称呼马昂为“马舅”。武宗在宣府给马昂赐了一处豪宅。马灵也被召入朝中,赐皇家蟒衣,封官都指挥。武宗到马昂家寻乐,看到马昂有一个小妾艳丽动人。小妾姓杜,是在延绥时取米脂杜氏家族女子,十分漂亮,也是马昂的“心头肉”。马昂见武宗对自己小妾动了心事,便让杜氏躲入后堂。武宗大怒,拂袖而去。在江彬等人说和下,马昂忍痛割爱,将杜氏及四个美女一并献给武宗。武宗大悦,又给马昂另一个弟弟马昶封职为议真(今江苏仪征)守备,赐皇家“蟒衣”。

马昂“色贿”武宗的丑行,遭到了朝中许多人的鄙视和反对。《明史·卷188·列传76·石天柱传》载:“正德十一年(1516年),都督马昂进其女弟,已有娠,帝嬖之。(户部给事中)石天柱率同官合词抗论。”

正德十三年(1518年)秋,在皇帝宝座上已坐了13年的武宗,在宠臣江彬等人蛊惑下,萌生了到延绥镇游乐一番的想法。

据《明史》相关卷文记载,武宗出宫游乐,许多大臣力谏阻之。刑部主事黄巩谏言:“陛下幸宣府矣、幸大同矣、幸太原矣、榆林矣。所至费财动众,郡县骚然,至使民间夫妇不相保。陛下为民父母,何忍使至此极也?”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梁储的《传》中记载:“十三年七月,帝从江斌言,将遍游塞上。托言边关多警,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六师往征,令内阁草敕阁臣不可。(杨)廷和、(蒋)冕在告,梁储、毛纪泣谏,众亦泣,帝意不可回。”尚书毛澄的《传》中记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帝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统六师巡边。遂幸宣府,抵大同,历山西至榆林。澄等屡疏驰谏。”

不管群臣如何阻谏,武宗还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明武宗帝实录·卷166》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九月,戊戌朔。上驻跸大同。大学士杨廷和言:圣驾出幸,今已一月矣。庚子,上至偏头关。礼科给事中李纬言:圣驾远幸宣府、大同、甘肃、延绥等处。六军所至,掠人财物,乱人室家侵陵,有司需索百倍。四方闻风,十室九窜,诚恐祸变之,来不可测也。夫欲巡视三边,修举戎务,岂无文武大臣可遣,何必亲冒艰险下行将帅之事,与区区丑虏角胜负哉。况秋气渐寒,圣节在迩伏,望早赐回銮,以安人心。”

《明武宗帝实录·卷167》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冬十月,丁卯朔。壬申。兵部等衙门尚书王夔等言:近闻圣驾自大同往偏头关,将渡黄河巡幸陕西。冬月边地极寒,非万乘所宜处。且河套内北虏不时深入,虽圣明威武、将勇兵强,恐亦不宜与角。况今天下闻圣驾远巡,人心摇动,福建军乱,几戕守臣,江西盗入建昌,劫库劫囚,陕西商州亦有啸聚流劫者。万一远近效尤,盗贼蜂起,猝难扑灭。致廑圣虑,悔将何及。伏望俯纳臣等所言,早回銮舆,端拱九重,以驭万方。”随行的太监们将这些奏疏一一扣压,不向武宗呈报。

《明史·卷16·本纪19·武宗》条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月乙酉,如大同。九月庚子,次偏头关。冬十月戊辰,渡河。己卯,次榆林。十一月壬子,次绥德。幸总兵戴钦第。十二月戊寅,渡河。幸石州。戊子,次太原。”

清康熙《延安府志·古迹》条载:“神木县香炉山,县东一里。明武宗戊寅幸榆林,驻跸于此。”

《明武宗帝实录》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冬十月,己卯。上驻跸榆林。十一月,丁酉朔,上驻跸榆林。冬至节,上在榆林。壬子,上至绥德州,幸总兵官戴钦第,寻纳钦女。”“十二月,丙寅朔。上在榆林,诸大臣以次视郊,牲如常仪。戊寅。上自榆林,历米脂、绥德,渡河幸石州、文水诸州县。”

武宗巡幸延绥,对国家和地方老百姓没有什么好处,劣迹斑斑。延绥明、清志书记载粗略,仅寥寥数字。据《明武宗帝实录》、明万历《延绥镇志》、清康熙《延安府志》、民国《延绥揽胜》等文献记载,武宗到延绥后的基本活动如下:

正德十三年(1518年)冬十月初,武宗从山西偏头关唐家会(今山西河曲南唐家会村)西渡黄河,到了府谷县北杨家川渡口,上岸到神木县城,住县城东香炉山下,并游览了城西驼峰山,提笔赐名为“笔架山”,同时将香炉山改赐为“凤头山”。十三日到榆林卫城。

榆林卫城,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八年(1472年)都御史余子俊在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隶陕西都司。二十二年(1486年)巡抚黄黻拓展北城。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拓展南城。当时榆林卫城规模不大,南北一条街,中有怀德门城楼,南有星明楼,北有钟鼓楼。武宗下榻在怀德楼,随行人员驻怀德楼与钟鼓楼大街两侧,骑兵、战马驻城北红山,城西驻随行六师的军队官兵。武宗住怀德楼,亲自将怀德楼冠名为“太乙神宫”。正德十六年(1521年),京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姚镆巡视延绥,又将怀德楼改名为“凯歌楼”,并提笔亲书匾额,意在赞颂武宗皇帝凯旋而归的功德。此楼现在仍名凯歌楼。武宗来到榆林城,随行人员携带了大量的贵重用品,仅瓷器就有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制造的瓷碗、瓷盆、瓷碟、瓷壶等。武宗一行离开榆林后,榆林城内几家商人立即全部购买遗留下来的御用品,后来高价出卖。几家经营御用瓷器的店铺,后来冠名为“瓷店巷”,即今“磁店巷”。

武宗巡幸延绥时,延绥镇总兵是戴钦,其家属住在今绥德城马汝骥的宅院。《明武宗帝实录》记载: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月,戴钦为陕西都指挥同知,因作战勇敢,被推荐协助武定侯郭良训练军马,冬十月调任延绥镇游击将军。两年后的正德二年(1507年)二月,升参将,驻神木堡(今神木县城),负责延绥东路建安堡(今榆阳区东北)至府谷皇甫川堡(今府谷县东北黄河边)大边一线的边防事务。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戴钦升为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地方(今河北迁西至山海关一线)。正德十三年(1518年),又调回延绥镇,任总兵官、都督佥事。

武宗出巡延绥,准备了充足的军饷粮草,亲自御批禄米五千石,由郑旸负责调用供给。据《延绥揽胜》载,武宗一行到了榆林卫,恰逢葭州一代饥民造反,但反叛队伍规模不大。郑旸率军讨伐,平定了饥民的叛乱。这是武宗巡游延绥时做的唯一正事。

武宗在榆林卫城先后住了近两月。当时榆林卫城规模不大,也没有奇山异景可供游览,于是在边境上对鞑靼举行了一次示威活动。明万历《延绥镇志》载:“正德十三年,帝西狩榆林。从师十万,猎古梁城,观兵走马梁。虏百骑临墙稽首,贡马四、犬二,营帐皆北徙横山。后帝居榆者三月余,虏不敢犯。”

正德十三年(1518年)十一月十日恰逢冬至,武宗南下到绥德,住城西天宁寺(今西山寺)。十六日,到戴钦家里做客,看见戴钦小女儿长得漂亮,纳娶为妾,后在京城赐予一处住所。其年戴钦26 岁,女儿应10 岁出头,还属少女,戴钦心里不高兴,但有苦难言。武宗下旨,给天宁寺赐西方景教佛经一部。第二年,绥德州在天宁寺专门修建了藏经阁,用于保管所赐佛经。

武宗在绥德城住了20 天,于十二月初一返回榆林城,在城南郊受到官员迎接。戊寅日,从榆林启程,经米脂、绥德东渡黄河,经山西文水、太原回了京城。康兰英《榆林碑石》张澍墓志铭载:“正德戊寅(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幸边,过河西驿(明正德时期,陕西河西驿设今吴堡古城山下,即今宋家川村)时,延安二守阎公、佳守杨公,以协济得罪,投之公家。公慨然出百金,贿卫尉得脱。”铭文讲述了武宗返回山西时,途经陕西吴堡宋家川,东渡黄河到山西时,张澍向武宗一行的卫尉贿百金,卫尉解脱了阎、杨二人的罪责。

正德十四年(1519年),戴钦一家搬迁在榆林城后水圪坨中巷府第,为三进式院落。在榆林城内东山驼峰山上,建有供奉祖先的戴家祠,大门匾额有戴钦后人戴瑞征书写的“戴兴寺”三字。戴钦还在戴家祠下山道路与榆林大街交会之处,为母亲刻立了石牌坊。戴钦担任延绥总兵、挂镇西将军印期间,口碑较好。清康熙《延绥镇志·宦迹》条载:“戴钦,绥德卫人,以都督佥事镇守榆林,文武兼资,功能并着,士卒悦服。”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病殁。后戴钦调至北京,任刑部浙江司主事。嘉靖三年(1524年)升任刑部云南司郎中。七月,戴钦因与嘉靖皇帝有隙,遭廷杖而重创身心。嘉靖五年(1526年)被流放江西任提学使,未上任而卒于京城家中。戴钦后人将灵柩搬回老家柳州(今广西柳州市柳江县),归葬于立鱼峰下。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年仅31 岁,因病弱体虚,驾崩于豹房,在皇帝位仅16年。武宗沉溺于酒色游玩,荒淫无度,严重损坏了身心,断送了性命。马昂“色贿”武宗事件,载入了《明史》《明实录》等历史文献,也成为后人嗤之以鼻的笑料。他们的丑恶行径,被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020年10月25日

猜你喜欢

榆林
榆林感怀
走榆林
榆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榆林化工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成功投产
三角有理函数不定积分的求解
榆林抿尖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心系国民健康 加强环保建设——记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
银丝飘飘人年轻
—— 陕西榆林清涧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