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汉
2022-02-23吕鑫
吕 鑫
梁根旺有两个绰号,可“文化人”远没有“二老汉”叫起来亲切顺口。
在汾水村,梁根旺算个人物。早年间,村里有五六百户人家,两千多口人,识文断字的不多,能去县城读书学习的更是凤毛麟角。梁根旺就是汾水村的“毛角”,说话办事,少不了读书人的味道,一来二去就有了“文化人”的雅号。
“二老汉”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梁根旺在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就是少白头,开腔慢条斯理,走路松腰散胯,为这,没少挨他爹的骂。
“看你个怂样,别人家的娃都是展腰竖胯,精神油的,你咋就像个老汉汉,看见就肿了心了。”“你就不能挺胸抬头?才多大个人,成老汉汉了,没出息劲气!”“去去去,滚一边去,比我这老汉汉还老汉汉……”
根旺他爹骂得次数多了,人们听得腻了,于是,“二老汉”的外号就传开了。根旺听到也不恼,老汉就老汉,辈分还高呢。
距离汾水村八十里外,有一座山,形似一只大乌龟趴伏在地,当地人称它龟伏山。上山有一处古寺庙,始建于明朝,取名龟驮寺。寺里供奉着玉皇、圣母、如来、观音,规模甚是宏大。鼎盛时期,全寺庙有僧人二十多人,大小佛殿八座,僧舍十六间,佛塔六座,整日香火缭绕,诵经声不断。后经几百年风雨战乱,僧人早已不见踪影,院倒屋塌,梁断脊损,到处破败不堪,只剩半山腰的杂草日夜吼叫。
时间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万象更新,由县政府牵头,几家企业联合投资,经过整整五年的修缮,使满目疮痍的寺院,重新展现出新貌。佛教协会委派了住持,龟驮寺的钟声,诵经声再次响彻山谷。
民以食为天,和尚也是人,也要吃饭,为此县里把山脚下二百亩坡地划归寺庙,又提供了优质粮种。地有了,种子有了,就缺懂土地会种田的好把式了。这事也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汾水村,传到了“二老汉”梁根旺的耳朵里,他二话没说,第二天就赶到了寺庙,包吃包住,只干活,不赚钱,方丈一口应允,梁根旺又开启了新的人生。
“二老汉,又去寺庙白干活?”“根旺啊根旺,说你啥好呢?亏你还是文化人,干啥不好,偏偏要去寺里做免费的长工!”村里、乡里,梁根旺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
很快,人们就发现,山脚下的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两个身影席地而坐,促膝长谈。一个是寺里的方丈,一个就是“文化人”梁根旺。他们聊什么呢?有爱操心的,回来学舌。
“根旺,你估计今年收成咋样?”方丈问。
“雨水跟上,应该错不了。”根旺说。
“假如雨水跟不上呢?”方丈又问。
“那就很难说了。”根旺又说。
“土地不骗人。风就是风,雨就是雨。”方丈笑了。
这样的对话整整持续了许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