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

2022-02-23

考试周刊 2022年51期
关键词:学习力共同体语文课堂

杨 菊

一、 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为快速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会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持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尤其是讲到重难点,生怕讲不明白,小学生听不懂,只能反复多次讲,这样一来,学生也没有了强烈求知欲,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是不能自主探究知识的存在体。小学语文一节课仅有40~45分钟,老师如果占用时间多,留给学生思考、互动的时间就少。通常,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追赶课程进度,只能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出大量的信息,加之,小学语文多以认字、读课文、阅读作文为主,而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无法进行,甚至连独立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缺乏互动,教师得到学生的反馈很少,只能根据教学进度来讲。这样,课堂效率难以提高,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态度,遇到难题不会主动思考,限制了自主创造性,不利于长期发展。

(二)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为不足

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教”与“学”本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而现实中,概念间却被割裂了开来,教师在课堂中拥有很充分的主导权,既是课堂进度的把握者,还是课堂纪律的维护者,是知识权威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指导地位。很多教师平时形象较为严肃,不多和学生亲近,师生关系仅存在于课堂中,教师过多地注重怎么教,却往往忽视了学生怎么学、爱不爱学、如何引入兴趣教学等。三尺讲台,虽然不高,却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现实中的一些老师,上完课就会离开教室,也不在办公室久留,不会设身处地为班上的后进生考虑如何提高成绩,认真“俯下身子”教学,倾听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声音。当然,从学生角度而言,有不会的难题不敢去请教老师,甚至有的学生见了老师会绕道走,上前打个招呼都会脸红。因此,互动关系较少的师生关系急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来改变。

(三)新课标改革要求建立合作探究式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要全方位提升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第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这一点在语文阅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新课标改革中鼓励把课堂还给小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感。第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化探究式学习,尊重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与求知欲,尤其是小学生对一切都充满了探知欲,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内容都要精心设计,捕捉学生兴趣点,发扬探究式学习。小组内,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小组内包含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好学生带动后进生,大家一起参与,共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二、 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一)注重学生参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重要参与体,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能使小学生萌发自主性学习意识,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小组探究式学习能让每一位学生融进课堂,唤醒意识,尤其小学生都喜欢积极表现自己,小组学习可以互相补充知识点,激发想象力,拓宽语言空间,相比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人干巴巴地讲授完,这样能使课堂更具有互动性,感染力也更强,学生学会了知识点,激发了学习兴趣,就能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其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抛出问题等待学生解答,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贯穿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其二,学习共同体中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独立性、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让学生多维度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注重教学互动,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

教育是发展的,是长远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沉闷的、枯燥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活跃了起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能真正打开心扉,接纳自己,吸收知识,畅所欲言,拓宽想象力,提高感知度。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是人生的启蒙之地,领略拼音的独特、中国文字的传承、阅读带给人的享受,以及诗歌的奇妙,都洋溢着学习的快乐。润泽的语文课堂,是一种氛围、一种感知,也是一种心情。

(三)注重能力培养,培植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植学生语文素养,锻造学生优质的素养灵魂,要求学生不仅学有所成,还要有学养的积淀、情操的陶冶、毅力的锻造,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语文教师得体的教学体系下往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品质教学就需要教师的教不断与时俱进,精准把握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学习方法,深入浅出抽丝剥茧,不断优化课堂体系,吸收人文气息让语文教学能够充满诗情画意,从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教师超强的阅读能力而精彩悦读,因教师精当的语言表达而能说会道,因教师规范的书写能力而临摹创优,因教师智慧的思维方式而灵动思想,因教师丰富的教学情感而快乐向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品质的。

三、 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在准备

(一)认同学习共同体,增强共同体的向心力

“学习共同体”一词是在“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得来。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而把“学习”和“共同体”结合起来的则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集体性终身学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博耶尔提出了新的理解,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组织,是团体下大家奔赴相同的目标,在相同使命下,每个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知识,体验快乐。“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不是个体行动,是在集体环境中,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行为,需要彼此间建立很高的默契度。

学习共同体课堂则是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为帮手,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交流与个性化学习,强调共同体成员在课堂情境中的自主建构,双方通过对话与聆听,从而创造的自主性课堂。为了让学校老师和学生认同学习共同体,首先,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师才是课堂的引领者,只有教师接受了,才能在以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自如;其次,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并了解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将其熟练地运用到语文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吸引力;最后,为了更好地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在学校内任意选择班级进行观摩,真实地呈现上课情景以获得家长支持,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就是利用语文课堂平台,组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互助探究的形式,还要突出成员对话,是充满朝气与活力、地位平等的学习模式。这种环境下,小学生在教室里更有安全感,回答错误不会感到害怕,更容易接纳彼此,学生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敢于拥抱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意义学习。

(二)适应学习共同体,构建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从认识学习共同体到熟练运用并有成效,中间还需要适应学习共同体这一过程,这就要从小学语文课堂中寻找适应的方法,桌椅的摆放就是一个突破口,这是一个容易操作、对学习场所的重新布置的创造。在这种学习模式全面铺开以后,各个教室的桌椅不再是规规整整、横平竖直的清一色样子,而是多样式的摆放。其中,U型的摆放最为常见,这样能够让老师和学生们之间尽快打成一片,建立讲解—倾听—互动的学习模式,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打破了三尺讲台的距离感,让学生听课更为从容,老师讲课也将变得“接地气”,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互相帮助,彼此分享,共同探究,一起打造一个真正的学习场所,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老师能有更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加之,如果老师能经常走动在U型过道,那么就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就更为紧密,课堂氛围变得浓厚,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

(三)运用学习共同体,构建浓厚学习氛围

从认同学习共同体到适应学习共同体,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基础打牢、打扎实,然后才能熟练运用学习共同体,这样就能让学习共同体发挥到最大作用。师生利用桌椅摆放的样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要熟练运用学习共同体就必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新形式,探究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比如,不一样的课堂内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如:识字、朗读、阅读和写作,以此来呈现不同的课堂效果。在小学语文的识字课堂,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小组,可以围成圆圈,每个圈独立成组,分给每个组几个字让孩子们发散思维,想象如何才能记住这几个字,比如小组1理解“灰”,就可以告诉大家“一座房子被火烧着了变成了灰”,这里“厂”就代表房子,然后被火烧着了就成了现在要学习的“灰”字,这样理解既生动又形象。在写作课上,一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传阅,学习各自优秀的地方,在互相借鉴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老师讲解一些重难点的时候,小组内如有听不懂的学生还可以互相讨论,巩固细化知识点。取长补短,还能加深同学间的友谊,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 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外在条件

(一)调整教室空间,构建学生互动学习的氛围

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利用桌椅的摆放,使原来座位由八横四纵变为了现在的U型桌椅,便于孩子们相互间的讨论。U型桌椅呈现出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既不影响孩子们看黑板,又便于学生间的互动学习、互相督促,比如,某个学生开小差,或者打瞌睡,别的同学也会一目了然地看到,起到一个相互激励的作用,学生上课注意力会更集中,爱走神、睡觉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会改变很多。

教室的布置也可以更加生动活泼一些,毕竟是小学课堂,教室最后的黑板报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可以体现节日的欢乐,还能激发学生写粉笔字、画画的爱好与兴趣,教室的两边可以设置学习园地,粘贴大家平时的作业、手工以及优秀作文,让别的小朋友观赏,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室一角还可以放置图书,每位同学每个月从家里带一本书,和大家互动交流,彼此传阅,增加阅读量的同时,促进同学间友谊。

另外,课堂上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也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乐于发表观点,探究学习,合作共赢。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倾听的好习惯,只有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加以思考之后再提问才能真正地内化于心,而不是老师一讲,所有的小学生就举手发问,这样的课堂氛围看似活泼,实则让孩子缺少了思考与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座位的轮换、学习伙伴的重组,活跃课堂氛围,学期末可以评选班内优秀的学习“黄金搭档”,以此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改变教师站位,促进课堂良好对话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之上,与学生距离较远,老师教授的活动区域也很受限制,仅限前几排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些,互动更强一些,与最后几排的学生距离远。据不完全统计,坐在最后一排或者几排的学生成绩会在班内靠后,也与这个原因有关。而共同体的课堂,师生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会随时随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老师的站位不再是单一的,如果遇到听写、学生写作,教师会俯下身子耐心地看学生写的工整度、正确率,教师也会通过学生的发言、肢体语言做出相对应的回复。课堂上有的学生声音小,老师也会半蹲下来,侧身倾耳听学生的发言或者背诵课文,聚精会神地倾听发言,指出问题,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孩子也会特别用心刻苦地学习。

五、 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实施

(一)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力

小学语文课堂是充满色彩的,是活泼的,是生动的。在学习语文的课堂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回答,比一个人漫无目的地看书起到的作用会大一些。这样学生上课就有了清晰的目标,上课更加有条理,线索更加明晰,做到真正地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的学习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提高想象力、认知力与思考的深度。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老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不再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多少,而是主动提出问题“你能从这首诗中发现什么”,既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答案也不唯一,学生可以无极限拓展思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积极展开探究。还可以小组互相讨论,交换彼此的意见。教师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来复述一个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故事,也可以让他们分组讨论,分别给不同的小组抛出不同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请你用树状图串联出小村庄发生的事”“你喜欢这个小村庄吗?为什么?”“你理想中的小村庄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本,会动脑筋思考,小组内会充分讨论,派出代表来发言。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主动性会加强,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

(二)坚持合作导向,激发学生互助学习力

在学习共同体中强调“伙伴意识”,在语文课堂中,也许有的学生会畏惧老师的权威,不敢主动发言或者提问问题,但是对伙伴而言,地位是平等的,交流也是平等的,不用有太多的顾忌,有问题可以请教伙伴,当然也可以和伙伴共分享、互讨论。课堂组织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伙伴意识”,可以让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相听写,小组内互相讨论、全班分为两个辩论赛小组等,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课前预习,然后分小组讨论文章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哪些事件、少年闰土有哪些性格特征。在合作讨论、互助学习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发言总结。

(三)坚持自主导向,培养学生思考学习力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老师是一位主导者,一位引路人,老师教学功底深厚,肯定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成绩。而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动脑、去探究、去探讨,对一个问题由浅入深,深入研究,不仅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毅力去坚持,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与应变能力。例如在讲《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入问题,循循善诱地提问:想必同学们都了解孔子,那么孔子在游历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两小儿辩日》,并想一想,这两个孩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在同学们自主探究并发表意见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提升学生思维素养。

(四)坚持激励导向,促进学生内驱学习力

激励就要以点带面,多向发展,尤其是面对小学生,评价主体一定要呈现多元化态势。

第一是自我评价。自己要对自己建立一个客观的认知,在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时,才能依托小学语文课堂形成更加清晰的学习内驱力与认知力。共同体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互助性、探究性和倾听性的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建立自我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最基础的评价方式。小学生从家庭的单个个体,进入班级的群体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都包含在集体的普遍性之中,学生加强内驱力,自发性认知自己,比被动地接受更能加强学习的意愿,与学习的自主性。当然,自我评价也包括课后的自我反馈与价值输出,一堂课结束或者一天过完,学生经过系统复盘,在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根据学习所得对自己进行评价,可以列表格,也可以采取记日记的形式,加强自我认知,会使自己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

第二是同伴互评。同伴可以指自己的同桌、前后桌、组长、课代表,以及自己的“黄金搭档”,是自己相处时间长的人,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理念以及学习方法较为了解。开展同伴互评,促进学习合作,学生自己要学会判断这种评价是否正确,不要着急改正,因为同伴和自己处在同一年龄段,不具备评价的正确观念,这个时候自己就要向父母以及老师请求判断,再做出适合自己的举措。

第三是教师评价。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中,除了学生就是老师,老师作为结构的一方,理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对学生做出的任何行为或学习状态,都要多加关注,小到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眼神、一个鼓励,都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积极的正向反馈,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征做出判断,这种评价更具科学性,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六、 结语

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培植学生语文素养等。在当前环境下,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力;坚持合作导向,激发学生互助学习力;坚持自主导向,培养学生思考学习力;坚持激励导向,促进学生自我进步内驱力等。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待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学习力共同体语文课堂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