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中期《大众日报》副刊的青年宣传动员

2022-02-23周子钦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大众日报战线副刊

周子钦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358)

一、引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伪军对山东根据地“扫荡”频繁,山东各地的学校大多停办,工厂商铺被迫关门,大量青年流离失所,书不能读、工不能做、地不能种。在饱受压迫与摧残下,一些青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以期争取抗战的早日胜利。但仍有一些青年对民族的未来感到悲观,并未清楚认识到中国抗战的前途和青年应担负的责任。与此同时,复杂的局势也使各地青运工作者和广大青年陷入独自对敌的境地,一个统一的青年组织并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的青年急需要一支传声筒、一针强心剂。作为山东根据地开展抗日宣传的主流舆论阵地,《大众日报》在这一时期陆续开辟出副刊《青年战线》《中国青年》,及时宣传党的政策,报道青年群体的革命活动,成为组织动员山东青年抗战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开展青年宣传动员的主要内容

(一)“传声筒”:传递党的青年政策,引导青年团结抗战

对于抗日战争,毛泽东曾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1]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之时,在抗战动员的紧迫关头,坚持统一战线、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应有之义。根据中央的指示,山东扎实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注意发动青年群众。1938年9月,山东省委青年部即号召各特委、县委加强青年工作,建立各地青年部并“有计划的发展青年”,同时推动青年团体如青年救国会、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立。[2]在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青年工作的背景下,山东地区的青年抗日团体遍地开花。但犬牙交错的作战形势,又使山东各地的青年团体陷入了“单独作战不能取得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危险境地。[3]如何建立统一的领导组织,团结广大青年抗日救国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山东党积极开展青年工作的同时,《青年战线》响应号召,在1939年3月30日的创刊号和1939年4月9日第二期中,连载了《统一山东青年运动问题讨论大纲》,阐释了统一山东青年运动的意义所在,并就如何开展这一工作、如何建立统一领导机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简单抛出了一些看法,如鼓励“各团体经常的举行座谈会,谈话会,联欢会,交换意见及联络感情”,先从工作上统一起来后再建立统一的领导等。[4]为使省内各青年团体及时了解到最新的青年政策,第二期还刊载了《为发起山东青年救国联合会告各青年团体通知书》和《给各青年团体的公开信》两篇文章,总结了新形势下统一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并通知全省各青年团体4月25日在沂水夏蔚召开苏鲁战区青年团体临时代表大会。[5]大会由《青年战线》社与民先山东省队部、临郯、莱芜、沂水、茗县、蒙阴青救团等7个青年团体联合发起。[6]“到会单位四十多个,代表一百五十余人”,经会议讨论,确定成立了苏鲁战区青年救国联合会,“选举执委二十七人,常委十一人”。[7]由此,中共初步奠定了对山东青年的领导权,山东的青年组织也有了自上而下的系统。

(二)“望远镜”:总结各地工作经验,筑牢青年统一战线

为了加强青年团体之间的联系,并传播先进工作经验,《大众日报》积极对省内青年运动动态进行报道。其副刊《青年战线》也逐渐成为山东各青年团体了解省内青运情况、交换工作经验的一方天地。青运工作者夏戎在其中撰写了两篇文章:一为《战斗中的掖县青年》(1939年4月25日)夏戎的《艰苦奋斗中的清河青年》(1940年8月29日)。这两篇文章是作者根据自身在掖县、清河两地的工作经历出发,介绍了当地青年运动的情况,如袭敌扰敌锄奸、创办夜校和抗日小学、挖掘抗日沟等,总结了依靠群众进行青年工作的方针,坚定了敌占区内游击斗争的信心,为其他地区的青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经验。

除对各地青年群体的动态进行报道外,副刊还对一些先进青年进行了报道。如1940年7月1日的副刊《青年战线》刊载的《看,这个小伙子!》一文,记述了模范青救团员殿启参军后改造坏青年哥哥的故事。殿启是个有着优良作风的青年,一向“吃苦耐劳”“积极工作”,但其哥哥却一直为顽军部队做特务工作。殿启得知后,遂回家对哥哥进行说服教育,并将其押入军队进行改造,最终哥哥“痛改前非”,成为一名努力工作的革命工作者。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充分教育了根据地青年要积极投身革命,宣传了“好青年要参军”的思想。

(三)“强心剂”:报道最新斗争形势,增强青年抗战信心

在对敌斗争中,群众往往存在一些后顾之忧,如自家物质缺乏保障,又如家人安全缺乏保障。为了解决抗属生产生活的难题,中共开展了减租减息增资工作,也在根据地掀起了优待抗属运动。鲁西青救总会将礼拜六作为青救会和儿童团集中起来帮助抗属拾柴、拾粪、挑水的日子,得到了各青年团体的一致响应。在肥城三区,1940年2月一部分儿童团员“只过了五个“礼拜六”,拾柴就达两万余斤”,解决了抗属的烧柴问题;青救会员则用了一个“礼拜六”就解决了抗属的用水问题。而在当年春耕中,青救会员替抗属代耕了几百亩地。[8]通过对这些活动进行报道,广大青年的厌战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青年抗日团体积极展开了对敌斗争,也取得了一定战果,《大众日报》常对这些成绩进行报道。如1943年7月7日副刊《中国青年》刊登的《鲁中青抗先一年来的战斗成绩》中,总结了沂南、蒙阴、北沂水和新甫等地青抗先的战斗成绩。较突出的沂南青抗先共作战150次,击毙伪军3人,抓捕汉奸13个;蒙阴青抗先单独作战4次,配合作战35次,击毙敌人9人,伤俘汉奸十余人。又如1943年8月9日副刊《中国青年》刊登的《战斗在胶东的青抗先》一文,则记述了胶东青年团体配合主力积极“反扫荡”的战斗成绩,如攻克蛇窝泊据点、在青黄路打汽车等。《大众日报》报道的这些英勇斗争的事迹和成绩,极大提振了青年的斗争信心。

三、开展青年宣传动员的主要策略

(一)拓宽党群交流路径,创新对青年的宣传思路

在创刊初期,《大众日报》秉持群众办报原则,“在各机关、团体、部队发展通讯员,并在报上公开申明本报是‘大众的喉舌’”,鼓励大家积极投稿,还要求群众帮助监督。[9]这段时期,其副刊“编辑氛围相对宽松,自由度或灵活度较高”,栏目纷呈,文艺性色彩突出。[10]

作为这一时期的一种重要副刊,《青年战线》也面向社会征稿,鼓励“各青年团体及个人撰写通讯及青运情报”。[11]刊载的文章有于冠西的《临别的野餐》(第四期)、《战斗中的沂蒙青先队》(第六期)、《看,这个小伙子!》(第七期)、《使敌人胆寒的鲁西青年敌工组》(第八期)等。这些文章多采用文学叙事的手法,对事件开展氛围进行渲染,行文中抒情色彩较浓,生动鲜活地反映出青年的生活、斗争状况,大大增加了刊物的可读性。

比如1939年5月21日的副刊《青年战线》第四期刊登的《临别的野餐》一文描绘了青年代表们在山间野餐研讨的盛况。在介绍青年代表时,文章写道:这些青年“有江苏的,也有山东的,素不相识,竟能结聚在一起。互相讨论,共同研究,一点隔膜都没有”,一幕青年紧密团结的画面呼之欲出。文章还细描了这些青年自我检讨的热烈氛围:“许许多多的同志,继续不断的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不论对自己小组,对整个大会毫不客气,毫不掩饰的把他们的弱点,全盘的暴露出来,并加以善意的批评与诚恳的劝告。以做为临别唯一的赠言。”通过这种别样的手法,鲜活地记述了一场青年大会,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坦诚、热烈的特征。

(二)聚焦现实热点议题,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教育

1942年,通过整顿三风运动,《大众日报》施行“面向实际、深入群众”的方针,刊发文章以“反映实际情况和问题”为主,更加注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2]这一时期副刊的文艺性大幅削弱,转而以严肃的新闻报道为主。

在根据地开展冬学运动、文化运动之际,《大众日报》积极对这些运动进行报道。1943年5月3日的副刊《中国青年》上刊登的《文运以来的青年大队》写道:在文化运动开始前,“青年大队虽然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但却大部分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通过深入动员,这些青年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有的“在行车前,把今天要学的生字写在背包上,后面看着前面的,一面走一面学”,有的“利用休息时间读报纸讲故事”。经过这些教育运动中,“每个青年都懂得了一套抗日大道理,学会了许多抗战的故事和歌子,认识了二百多个生字。”[13]从不识字到识字,从识字到识大体,中共对青年积极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培育青年成长成才。

与此同时,山东根据地敌我斗争更加激烈,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中共认识到“敌后的党不掌握武装工作,不领导武装斗争,不注意及不直接去做群众武装自卫运动,便失去其基本的存在作用了”。[14]党媒在这一时期着力聚焦于宣传抗战思想,进行抗日动员。参军动员对根据地来说向来是重要工作,《大众日报》也随之大范围地收集各地参军消息,设置参军主题报道栏目,致力呈现人民群众在参军运动中的各面形象。[15]如1943年7月7日的副刊《中国青年》刊登的《参观八路军记》一文中写到:“战士们不仅上政治课,讨论政治问题,就是文化学习也是与任何军队所不同的”,“差不多每个青年战士都有一支钢笔,他们除掉出操,上课……之外,还都学着记日记”,短短几句描述,中共领导的青年军人“义勇”“好学”的形象跃于纸上。

(三)结合抗战形势变化,强化对青年的政治引领

加强对群众团体的领导是中共在基层领导与发动群众运动,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重要方面。[16]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曾强调,“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17]这点明了发动群众斗争,不仅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也需要持续对群众进行政治动员。

在引导青年抗日初期,“虽然已有不少青年已经组织起来,但彼此间依然还不能密切联系和配合,广大的青年仍然不能有组织有系统的发挥他们潜在的雄伟力量”。[18]鉴于此,山东纵队在各支队建立青年队的同时,也令青年队加强与地方青救团体的联系,号召青年干事教育地方青年,“帮助他们办训练班、上课和解答问题”,呼吁青年队员积极“介绍地方青年参加青年团体”,并发动他们参加部队。[19]通过这种方式对青年团体进行政治引领,坚定其抗战信念。

而由于儿童与青年从年龄上、思想上略为接近,是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人生阶段。因此,加强对儿童的思想教育也成为根据地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都建立起儿童团组织,负责领导少年儿童工作,区设儿童团团部,县以上青救会设儿童工作科(部),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儿童宣传队。在副刊《青年战线》中,也刊发了一些与儿童教育工作有关的文章,如1939年6月6日刊载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青年训练班指导员郭光裕的《怎样做儿童工作》,文中特别强调了做好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了进行儿童工作时应该注重的几大原则,如一切服从抗日、活泼机动、与青年工作互相配合、培养儿童工作干部等。而1939年4月9日的副刊《青年战线》则介绍了一种儿童游戏——勿忘“九一八”。这种简单的小游戏,适应了教育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使儿童牢记“九一八”国耻,增强抗战意识,加深爱国之心。

结语

青年工作之于抗日大局,显然具有其独特意义。走全民族抗战路线,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中共领导抗战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一工作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纠正下进行的。从组织发展各地的青年团体,到强调青年团体的领导统一,再到提高青年团体的战斗性,山东青年工作顺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而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党丰富宣传形式的具体实践。

《青年战线》于1939年3月30日创刊,6月6日第五期刊发后,中途停刊一年,直至1940年6月25日复刊,截至1940年9月7日,共出版10期。《中国青年》则于1943年5月3日创刊,至1943年8月9日,共出版四期。作为宣传青年抗战的一大主流舆论阵地,《大众日报》的这些副刊传播了党的思想,确保青年抗日救国运动有序推进;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觉悟,推动全民族抗战事业的发展;助力了青年成长成才,增强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联系山东各青年团体的重要纽带。

猜你喜欢

大众日报战线副刊
隐蔽战线上的华兴人
关于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刊登美术作品的初步观察[*]
探源《大众日报》红色基因
国庆中秋保安全 应急战线不放假
新年战线
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
《大众日报》区域观察报道特色浅析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