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非遗”形象培育审美素养*
——以邳州“纸塑狮子头”装饰性纹样为例

2022-02-23王高珍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狮子头非遗纹样

王高珍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邳州 221300)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塑造美好的心灵”。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作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校园,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儿童的审美素养,形成多元化的审美文化观,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美术课堂,到底该如何进行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怎样与学校美术教育无缝衔接?如何通过美术课程影响儿童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从而实现美育的功能?通过对邳州“纸塑狮子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美术课堂的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尝试,笔者认为,既要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又要实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那就始终不能偏离美术学科特点,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体美术形象的审美感知、探究理解和艺术再创造。

美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以对视觉形象的审美感知、理解探究和艺术创造为特征,尤其表现出视觉性特点。美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美术形象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即美术的立身之本是形象。所谓形象,尹少淳先生在《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一书中这样界定:“具有外形、色彩、质感的单个的或组合的,平面或立体的,静态和动态的,具有一定审美品质和意涵的,诉诸于视觉(有时包括触觉)的,自然和人工的事物[1]。”如果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美术课堂,达成培育儿童审美素养的目的,那么,必然与其它学科利用文字解读等方法不同,一个必须不能绕过的课题就是对美术具体形象的感受、发现和表达,即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儿童的亲身感知过程,从而触动到他们内心,达成真正的知觉体验。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其实就是抓住美术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在“纸塑狮子头进校园”相关校本课程研究中,“纸塑狮子头装饰性纹样”这一美术形象,就是教师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抓住的一个具体落实的点。由此,笔者以“狮情画意——纹之美”这一课为例,进行了有效教学尝试,以期解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美术形象,让儿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中,与“美”深度遇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儿童审美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生能力,培育儿童审美素养,全面提升儿童美术核心素养。

一、感知美术形象,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附的生存“土壤”已发生改变。如何让今天的儿童主动去亲近这些遥远的先民们的智慧,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搭建。为孩子创设生动的文化情境,选择合宜的学习方法,去提炼典型的图示符号,在分析比较中感知美术形象,真正唤起学生的知觉体验,让儿童在情感、审美和文化各个方面达到共情和认同,初步感受美的存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1.创设生动的文化情境

我们知道,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美术亦然。美术对于人类文化历史而言,具有绝对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美术承载着文化的记录和传扬等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术仅仅是附庸于文化的工具和手段,美术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所以,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们不能因此而仅仅学习美术学科的操作技能技巧,也不应该仅仅是去理解、记忆相关的美术学科知识,我们应该站在文化层面的高度来俯瞰、统筹学习,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文化情境里审视美术,并在学习美术、感受美术的过程中,让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审美[2]。我们应该正视一个问题,即,美术学习,其实也是文化学习的一个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不容忽视、独树一帜的存在,如果否定了文化的衣钵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的美术课堂就了无根之木。由此可见,在学校美术课堂的课程设置与学习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置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面,让儿童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中,去探究与理解,然后内化为儿童自己的美术素养,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在课堂初始阶段,我首先播放了一段邳州传统春节庆祝节目——“舞狮”视频。视频中,锣鼓喧天,旗帜招展。在唢呐、大鼓等传统乐器的配乐声中,憨态可掬却又不乏威武之气的“狮子”随着舞狮人的彩衣和彩球上下翻腾、跳跃,神形兼备,各种漂亮的经典动作震撼人心。我在课堂利用视频还原了传统“闹春”的热闹氛围。学生享受了一场视听觉全方位的感官盛宴。当视频停止,他们还在久久回味。在这基础上,我趁热打铁,抛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狮情画意——纹之美”,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紧接着,我搬出了一个实际尺寸的“狮子头”,孩子们被震撼了,纷纷围上来观赏、赞叹,轻轻抚摸。而当他们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个的小版的“狮子头”的时候,他们上下翻动、左右察看,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舞狮”庆祝的年代离现在的儿童生活已经很遥远了。通过将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各种创设途径综合运用,创设出生动的文化情境,把儿童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这些直观的视听觉感受,将积极作用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首先在情感上获得认同,即喜欢上“纸塑狮子头”,在他们的心灵和思维中,就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美的存在。

2.唤起真正的知觉体验

体验的本质是发现。在感受“纸塑狮子头”装饰性纹样之美的过程中,当“纸塑狮子头”和真实的狮子头图片放在一起比较时,教师不是单一讲授式教学,而是积极进行问题引导,一步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美术形象是有关学科知识本位问题,通过直观感受进而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纸塑狮子头”的特点,自主提取出了诸如牡丹花纹、金鱼纹、云纹、缠枝纹等一系列纹样形象。教师再进一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这些形象进行认识和理解。那么,这些典型图示符号的提炼,让学生初步感知传统吉祥纹样这一美术形象所具有的美好意蕴,以及在传统文化现象中的地位,在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作用,切切实实感悟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唤起真正的知觉体验,在心灵上接纳了这些本土的美丽形象。既提高了审美情趣,又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陶冶了美好的情操,同时为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美术形象,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如果想让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过程能够顺利并且积极发生,那么,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努力在过去已有的知识结构储备和面前的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即找到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固”和同化。如此一来,想要探究美术形象背后的秘密,明白这些“非遗”形象到底美在哪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勾连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借助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并且立足传统文化,寻觅历史因由,让其主动探究“装饰性纹样”这一具体形象,发现其潜在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有效发展审美理解能力。

1.勾联现实生活,理解形象的形式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民间传统美术来说更是如此。从生活中提取的艺术再倒溯回到生活的本身去理解,就容易多了。如何理解“纸塑狮子头”上面的纹样呢?自然应该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中去。当把“纸塑狮子头”上面的牡丹花的纹样与真实的牡丹花图片并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纹样的形式美法则。传统的牡丹花纹样充分抓住了真实牡丹花的典型特征,但是又化繁为简,高度概括。仅仅以几个肥美的花瓣巧妙地环绕在狮子头顶部的“疙瘩”处。虽简单却不失韵味,即形象、简练、概括,并且适应所装饰的部位形状,这正是现代美术设计的原则。同理,对于金鱼纹、云纹、缠枝纹等,将这些纹样和生活中它们真实的物象进行比对,学生同样自主探究出了其中的奥秘。在这个探究过程之中,学生自主习得了美术表现语言,了解了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提高了审美品味,增强了美术评价和表现能力。

2.立足传统文化,寻觅形象的意蕴美

纵观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盆”到商周的龙凤纹,乃至秦汉云纹的出现,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出现的各种花草纹。内容涉及动物、植物、人物等,运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无一例外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在赏析“纸塑狮子头”上面的装饰性纹样时,必须引导学生探究纹样背后的秘密,理解其意蕴之美。

对于美术课程的设计与学习而言,如果想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我们首先要对美术形象进行认真的观察、描摹,进而研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而探究形象背后的意义,就必需去探寻美术形象所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当在理解和认识了美术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后,再来反观对美术形象的学习,我们就会获得对美术形象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这是美术课程走进文化所必须经过的途径[3]。那么,回到我们的非遗课堂,认真思考:我们的民间艺术家们为什么要在“纸塑狮子头”上面加入这些纹样形象呢?有什么意义呢?儿童通过观察欣赏和研究发现,继而进行解读领会这些纹样形象时,再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传统文化的意蕴与魅力已经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们,打开了他们探究思维的大门。于是,这些纹样背后的秘密被一一挖掘出来:牡丹花看起来雍容华贵,富态饱满,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富贵”的象征,用花的雍容华贵象征富贵的生活,即用“象征”的方法把吉祥寓意表现出来;鱼在传统文化中代表“年年有余”,“鱼”和“余”同音,这叫“谐音”,即用“谐音”的方法把美好、吉祥的寓意表现出来;层层回旋上升的云纹寓意着“步步高升”;而缠枝纹,则代表生命与美好生活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原来“纸塑狮子头”上加入了这些吉祥纹样,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吉祥生活的企盼。

通过这一块内容的赏析,学生们加深了对传统装饰性吉祥纹样的认识、了解和体会,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判断的同时,对文化理解更加深刻。这个认知过程,既是对传统吉祥纹样这一美术形象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又是对传统文化的触碰与膜拜的过程,让学生与先民的智慧相链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创造美术形象,提高审美创生能力

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所源,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之所以会存在,必然有着促使它们萌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要求。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进步是趋势使然,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再还原或者找到当时的并且完全吻合这些非遗文化的生态土壤。如此一来,如果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继承,进行适时、适当的创新,也就是需要回到一个现实状况,那就是适应现代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运用现代的美术表达方式和思维来设计和引导非遗课堂,在非遗形象的审美与文脉基础上,重新创造出适合现代生活的美术形象,由此促成儿童的自我表达与自我表现,进一步提升美术表现能力,提升审美创生能力。

1.回归现代表达

探究完“纸塑狮子头”的装饰性纹样之后,现代纹样的赏析部分进一步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在欣赏、讨论和分析之后,他们感知了现代纹样和传统纹样的一脉相承,以及更为灵活和现代化的审美特色。比如“银杏叶”纹样的布局,充分反映了新时代本土特色文化的特征。而历经时代变迁,非遗传承人对“纸塑狮子头”上面纹样的革新和改变,则促成了孩子们创新意识的提高。比如“荷花”纹的加入,代表了对新时代的歌颂——“和和美美”的和谐社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更为直观的引导。于是孩子们个个变身为小小设计师,创造出了一张张既有时代气息又具备美好寓意的装饰性纹样图案。这个创造新的美术形象的过程,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有效发展了美术表现能力。

2.用美美化生活

美术教育的本义,是借助于美术教育让孩子们发现美的所在,并能用美来美化生活。正所谓学以致用。因此,当孩子们把这些自己创造的美好的新纹样描绘于纸上,或者用于文具盒、笔筒、茶杯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装饰时,既加深了他们对“纸塑狮子头”装饰性纹样的理解,又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创生能力。

新课标有明确要求,我们要关注文化与生活,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4]。“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直观体现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最朴素的审美意识,其蕴含的审美价值不可小觑。“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美术课堂,需要引导学习的主体即儿童自主去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特点,触碰创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辈们的审美追求。依托美术学科特点,解码美术形象,通过对“非遗”形象审美价值的感受、探究和再创造,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儿童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创生能力,从而达到培育儿童审美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狮子头非遗纹样
淮扬狮子头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蟹粉狮子头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狮子头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大食堂狮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