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农村寄宿制初中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建设研究

2022-02-23谢梅林

考试周刊 2022年47期
关键词:寄宿制延时双减

谢梅林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双减”政策的实施,将课后时间还给学生,在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为此学校应着眼于教育主阵地功能,聚焦高质量教育课程服务体系,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做好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建设,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出一套减负增效的“组合拳”。

一、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新标准》中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全面要求,其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一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体而言是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学会应用语言文字,如修改病句、选词填空、辨识字词不同含义;二是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从思维的角度提升学生的推理判断、思考能力;三是增强审美意识,通过阅读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四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最终的目的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新标准》的要求,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课程理念如下:一是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结构化课程。既与课上课程相衔接,在学生所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又要突出课后延时服务的独特性和价值;二是“以文化人”,通过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观影等方式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读写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背景分析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需要对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制定符合实际、更为有效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来满足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需求。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特点

1. 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寄宿制初中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这些学生所在的农村小学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相比于城市的小学都有所欠缺。在教学时更多采用的是应试式教学,对背诵默写尤为重视,缺少语文其他方面如阅读、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弱。语文基础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会灵活运用知识,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比较差,读书少,缺少文学积累。

2. 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束。进入寄宿制初中之后,常常无视校规校纪,自由散漫,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而语文学科恰恰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学科,尤其是需要学生阅读、背诵、读写积累,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自我约束能力又存在问题,所以进入初中后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会出现很多不适应,久而久之会出现厌学,甚至逃学的情况。

3. 学生学习氛围有待加强

初中生正是十几岁的年纪,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对外界充满好奇,极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下课后到晚上就寝这长达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就变成了学生的游戏时间,浑浑噩噩。不仅影响学生的休息,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导致学生上学时更多的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讨论游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缺乏向上的信念,也没有奋斗的斗志,不仅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其他学生。

(二)课后服务体系的目标设定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是设计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针对学生的以上特点,课后服务体系的目标设定为:

1.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依据《新标准》的要求,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字、词、句、读、写能力的提升,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从死记硬背中摆脱出来。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章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识,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继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素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需要在摸清学生语文基础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提升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运用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加大学生阅读量,尤其是阅读国内外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其他学科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设计与学生年龄段相符合、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当中,在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而言,需要打破学生此前被动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整体学习面貌有较大的改变。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寄宿制初中学生生活在一起,相比于走读,寄宿制初中更适合组织一些具有连续性的或大型的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参与活动,比如阅读活动、朗诵活动、分享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共同话题,寻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把学生从游戏中抢过来,让学生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上。

4. 充分运用多种课程形式

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融合阅读、游戏、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运用个人或小组组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多种多样的课程形式,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方式,投入课程当中。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把学生凝聚到一个集体当中,运用集体的力量带动群体中的每个学生积极向上。

三、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为打造科学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实施以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为主体,以优质课堂资源建设为依托,多样化的课程模式相融合,全方位过程性评价体系建设为主线的课程建设策略。

(一)打造创新型课后延时服务团队

课后延时服务团队是寄宿制初中课后延迟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服务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建设的水平。因此每个年级要成立一支素质高、教学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课后服务团队。通过融合各位教师的优势特长,形成全能型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研究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引入其他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中的精华部分。通过校内校外交流,确保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建设与课堂内容有效衔接,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除传统教学技能之外,要提升课后延时服务团队的信息化资源,利用微课制作、戏剧表演排练、朗诵指导等,将这些更新颖的形式融合到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当中。课后延时服务课程面对的是农村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树立人生理想,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融合到延时服务课程当中,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

(二)优质课堂资源建设

1. 当地文化资源分析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资源的打造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要接地气,与学校的现有资源、与当地的各种文化资源相融合。在长期的实践历史和现实经验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都会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各个学校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将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学校的文化资源融合到课程建设当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些文化资源也有了解。在课后延伸服务课程中进一步接触到这些文化更有亲切感,学习起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好地开展课程。因此,学校可与当地的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等联系,借助这些文化场所的优势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去感受更多的文化气息,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学校文化资源分析

学校文化资源主要指当地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资源。比如有的地区每年都会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有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读书月、戏剧节、文化节等活动,这些都是与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相衔接非常好的资源。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首先,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专门建设了学生图书馆,馆内图书除学生初中阶段必读和选读的书目外,还购置了青少年文学类、漫画、剧本等书籍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下课后阅读或借阅。除文学经典名著之外,在图书馆内还可以找到很多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小说,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学生的需求。其次,每年元旦前后及5月份左右,我校会开展两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以学生表演节目为主,如话剧表演、朗诵表演等。最后,每月的第二周是读书日活动,在读书日,学校会评选出每月读书之星,根据读书借阅量及班级推荐、个人报名等方式评选出读书之星。读书之星会获得相应的奖状和一些文具奖励,鼓励学生阅读。每年学校所在的城市会举办文化活动,有展览名家签售及参观活动,这些都是学生校外学习的好去处,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充分结合到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中来,作为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的亮点,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有所期盼。

3. 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应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校本课程资源,突破学科、班级、校园壁垒,打造多学科融合校园文化。提供阅读、表演等多样的课后“服务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对应课程。这种菜单式服务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我校一直非常注重研发校本课程,依托学校的文化资源优势,在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设了校广播课程、自然阅读课程。校广播课程依托于校广播站向广大学生征集优秀美文,学生可以自荐,也可由教师推荐,选取的优秀作品将会在校广播站进行展示。此举激励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热爱文学、爱写作的学生。自然阅读课程是将风景引入阅读当中来,学生可以在大自然中阅读,选一本书,选择自己喜欢的场地阅读。在清风习习间,在草地上,三五成群,共同阅读,共同分享这种自由的阅读形式,广受学生欢迎。这两个校本课程既是我校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充分将其与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相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写作热情。

4. 与课堂相衔接的课程资源挖掘

基于寄宿制初中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要与课堂课程相衔接:

一要设置答疑解惑板块。充分利用课后延长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解答学生课上没有理解的问题,通过集体解答和个别解答的方式巩固知识点,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与传统的补课或讲授新课是完全不同的答疑解惑,是专门为学生请教问题、消除疑惑而设置,学生可以请教课本上的问题、习题册上的问题,也可以请教关于课后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问题,内容比较广泛。这种答疑解惑的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辅导,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拓展学习空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有进步的空间。

二要设置课外拓展板块。课外拓展是依托于课堂内容展开,教师在课堂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之后,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让学生就课堂所学课文了解作者其他作品,丰富对作者的认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课文背景知识,比如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学生仅读这篇文章无法对鲁迅先生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在课后延时服务环节,教师可以就鲁迅先生开一个专题,讲讲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他的作品,作品的思想以及其中重要的名篇,比如《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学生能够对鲁迅先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

三是设置读写板块。读写板块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比如学生学完《济南的冬天》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课文内容搜索经典的散文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去感受散文这种优美的文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此类文章的写法,对学生写作大有益处。

四、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实践开展与管理

(一)定目标——分段设定内容建构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段设定,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任务制定适宜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1. 初一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主要目标

初中寄宿制学生进入初一后,由于小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初一又是整个初中阶段重要的打基础阶段,所以初一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打好语文基础,为初二初三提升和冲刺做好准备。

2. 初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主要目标

初二是整个初中阶段的提高阶段,经过初一的打基础,初二学生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基础知识运用还是阅读理解都要上升一个高度,尤其是思维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方面要有所提升。因此初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提高阅读思维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初三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主要目标

初三是整个初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面临中考,学生既要对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以符合中考的要求。因此初三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个性化课程服务,其目的是通过提供分层服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追求更高的目标,让学习中等的学生能够往上进步,让学习吃力的学生继续打好基础。

(二)搭架子——根据目标制定课程框架

设定好初一、初二、初三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主要目标,依据该目标为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搭架子”。通过“搭架子”理清达到目标的通道,为下一步填充具体课程内容做好准备。

初一要打好基础,课后延时服务就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语言文字运用,二是积淀文化底蕴。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目标。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字词的熟练掌握,比如四字词语、成语、组词、语法运用,比如句子的成分、修改病句、标点符号、仿写句子等。这些基础内容的掌握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同时学生要阅读经典名篇,优秀的散文故事、小说,通过阅读积累词汇,学习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

初二要提升能力,课后延时服务就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将阅读理解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学生必须要提升思维能力,学会阅读,能够从文章当中找出有效信息答题。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读而且要会读。要能够通过合理推测联系上下文逻辑判断来准确阅读,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建立起思维能力,因此初二学生要进行大量针对性阅读,并且要学会精读。二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语言文字运用最终要落到作文上。通过作文的写作展现学生的文字功底,展现学生的文化底蕴,通过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知识的应用。

初三要综合提高,为中考做准备,课后延时服务就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查漏补缺;二是个性化提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提升。

(三)丰内容——运用多种形式实现需求

初一阶段要打好基础,提升文化底蕴就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语文基础知识融合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活动既获得知识提升,又让学生有成就感。语文基础知识包含内容繁多,因此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要将时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作业时间,将当天或当周所学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回顾的时间。通过作业加回顾,让学生将当天或当周所学的语文知识加以掌握和巩固。

第二部分为拓展时间。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认字大比拼。将学生1~6年级应掌握的字词作为比赛题目,教师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出1名同学,教师随机抽取汉字或组词或四字词语,让学生拼读组词或填空。采用积分的方式,每次比赛15分钟,以最终答对的题目数记分,一个月累计一次,前三名可获得物质奖励,每次答题要求组内不同的学生参赛回答。通过该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填补基础知识不足的缺陷。第二,你讲我猜。教师从小学至初一学生必读或选读的书目中,让学生抽取自己读过的书目,声情并茂地讲给其他同学。让同学们猜这位同学讲的是哪个故事或哪本书。第三,你读我听。同学两两组队,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听,听的同学可以随时打断,问另一位同学里面的字词句。第四,戏剧排练。选择《茶馆》《雷雨》或《北京人》《四世同堂》等经典名篇,学生自由报名选择角色进行排练,排练的时间不仅限于延时服务时间,学生回到宿舍后还可记台词,排练动作,让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的宿舍生活也能与学习联系起来。既能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也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思维。

初二阶段为提高阶段。因此将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巩固知识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精读名篇、深入思考阶段。教师将同学分为7个小组,每一组从教师处领取一篇经典阅读材料,小组同学做准备,通过查阅资料、沟通探讨等方式上台讲解所抽到的文章。其他组别的同学可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由该组同学回答,最后投票得分最高的三个组可获得物质奖励。阅读经典名著时教师导读,给同学讲明名著中的思想内涵以及需要同学们重点关注的部分,同学们共同阅读同一个经典名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阅读过的名篇进行探讨,最后老师总结。

初三阶段为分层提升阶段。课后延时服务课程通过走读班的形式,将学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上可阅读名篇,与教师探讨课文内容,理解学习;中等的学生加强对思维的培养,阅读经典名篇,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吃力的同学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通过分层学习,既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形成个性化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五、 加强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一是学生课后延时服务课堂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情况,包括随机提问、课堂测试、问卷调查讨论等,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对延时服务课程评价比较高,则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可持续开展;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评价较低,则需要进一步改进,以符合学生的需求。

二是日常考试。通过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开展,学生的考试成绩前后是否有提升,如学生参加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后,成绩相比此前有所提升,则继续实施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如学生的成绩相比此前没有明显提升,则需要对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进行修整。

三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展现。通过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学生在各种活动如朗读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表现是否较之前有所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阅读量是否有所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否有所提升,这些都能体现出经过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后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否有积极的影响,从这些方面也可以判断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是否有效。

六、 结语

“双减”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要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需要做好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建设。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文化资源、课程资源以及学生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年级制定课后延时服务方案,不仅解决学生作业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后延时服务,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通过课后延时服务充实生活,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寄宿制延时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