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做好家庭教育新课题
2022-02-23刘学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刘学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家庭教育备受关注的新时代,怎么做父母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个新课题。我从孩子成长的客观环境和心理困境着手分析,提出一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策略。
孩子成长的客观环境与心理困境
客观环境分析。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社会处在高速发展之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信息来源海量无限。大多数孩子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在物质层面没有太多的匮乏感。他们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从小就接触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强。在互联网自由开放的文化熏陶下,他们有了更多平等意识,不迷信权威,更强调个人的兴趣。但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和抗挫力有待提高。
其二,竞争激烈的学校环境。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充足和分配的不均衡、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存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各种考核及评审等制度不尽科学、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非理性观念,使得孩子一进入学校便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从小学一直“卷”到大学。过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不仅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还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
其三,普遍焦虑的家庭环境。焦虑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事情的担忧,社会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不确定性,也使很多父母陷入焦虑状态。同时,有些父母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确立适当的目标和期望,用成人的标准或者心目中的“完美小孩”来要求孩子。孩子拼尽全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和孩子都陷入焦虑情绪。
心理困境分析。心理困境是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与其内在需求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这种矛盾使有些孩子困在其中不能自拔。我想,以下三个矛盾需要特别关注:高焦虑的环境与追求安全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控制的环境与自我控制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虚拟的环境与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之间的矛盾。
首先,人都有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孩子一生下来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建构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好的环境,能让孩子建构出内在的安全感。这种环境包括父母、教师和学校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积极的价值导向。适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往往处于高焦虑的环境之中,很多父母通过过度关注、过高期望等不同方式给孩子制造了高焦虑的环境。高焦虑的环境“困住”了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不那么容易感到安全和快乐。
其次,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会变得非常强烈。但是,一些孩子却往往处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环境中。成人的高控制源于高焦虑。焦虑源于不可控,增强控制感可以减少焦虑。但是高控制往往会遭到孩子的反抗,会让成人觉得更加失控,从而更焦虑,陷入一个“焦虑—控制—反抗—更焦虑—更控制—更反抗”的恶性循环之中。一方面,成人希望牢牢控制孩子,让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符合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成人又希望孩子自控,经常抱怨孩子自控力差。试想,一个高控制的环境如何能发展出孩子真正的自控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最后,当代孩子的生活环境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时间他们沉浸在书本、手机、电脑、电视之中,不是看书就是看屏幕。他们习惯用手机沟通代替面对面交流,用网上游戏代替现实中的奔跑。他们从虚拟世界中得到的快乐越来越大于从现实世界中得到的快乐。但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们有追求真实生命体验的内在需求,渴望在现实世界中有深刻的生命体验。一味沉溺于高虚拟的环境,可能让孩子缺乏深刻的、真实的生命体验,容易形成对生命的疏离。
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掌握科学养育方法
科学陪伴,助力成长。教育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态,毫无疑问也要思考这个问题。父母要意识到,我们不仅是为家庭培养,也是为国家培养。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独立自主、感恩家庭、报效社会的孩子,培养热爱生活、能不断追求生命意义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孩子。父母需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科学的养育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引导者、学业的协助者、心理的支持者、成长的陪伴者,不是孩子人生的控制者、学习的监视者、心理的疏远者、成长的代替者。我们应该科学陪伴孩子,协助孩子成长,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度过的,哪怕父母给孩子设计出完美的人生,如果不是孩子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孩子也很难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家长应采用科学有效的养育方法,比如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尊重差异,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科学引导。
走出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父母养育孩子,先不要关注孩子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今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先要明了底线是什么。这个重要的底线就是心理健康。如今,孩子的心理问题呈现增多的趋势,并且表现更加复杂化。从现实中可以看到,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的问题。为了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家长要转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从焦虑转向接纳,从控制转向支持和陪伴,从重视书本学习转向重视体验学习,从“鸡娃”转向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生命力。不要让孩子一味沉溺于高虚拟的环境,要增强跟现实世界的连接。当孩子越来越“宅”的时候,家长要重视。首先,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体验到跟自然相处的快乐。其次,鼓励孩子多跟同伴游戏和交往,多跟现实中的人接触,多给孩子创造与人当面沟通和直接沟通的机会。再次,多带孩子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会兴趣。只有当孩子对自然、他人和社会保持兴趣并建立起连接的时候,他们才能充分地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感。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良好的关系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影响力。一切以破坏亲子关系为结果的教育,都要引起父母的警惕。那么,如何更好地双向奔赴,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呢?
有爱的家庭环境。爱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要付出爱、感受爱、表达爱,营造有爱的家庭环境。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关系,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首先需要营造和谐友爱的夫妻关系。家人之间要经常运用爱的“五种语言”进行爱的表达:服务、言语、陪伴、礼物和身体接触。父母为孩子做饭、接送孩子、照顾孩子是一种服务,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是言语,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参加孩子的各种活动是陪伴,送给孩子一些喜欢的东西是礼物,拥抱、牵手、摸头等是身体接触。同时,要引导孩子向父母表达爱的五种语言。
有效的亲子沟通。有效的家庭沟通要求家长掌握跟不同时期、不同个性的孩子沟通的技巧。以下“四忌”“四宜”父母可以参考。第一,忌居高临下,宜换位思考。少跟孩子说“你应该/一定/必须这么做”,多说“我理解你的感受”。第二,忌指责攻击,宜欣赏鼓励。不要说“一看你就没多大出息”,多说“看着你为目标而努力,觉得你长大了,我很欣慰”。第三,忌没有信心,宜积极期待。不要说“做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多说“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完成”。第四,忌与人比较,宜自我比较。不要说“那个同学好厉害,你像他一样就好了”,要说“你比上次有进步,努力有了收获”。
有边界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边界的,没有边界的亲子关系,父母可能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控制和伤害。一旦有人越过自己的边界,侵入自己的“领地”,就很容易丧失安全感和信任感,激起抵触和反击。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独立的心理空间,以完成自我成长的任务。如果没有边界,孩子自我的发展会受到干扰或限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边界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边界意识非常强,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会以激烈的行为表达出来,如锁门、严禁父母动自己的东西、逆反等。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事情。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有爱又有边界的双向亲子关系:“我爱你,但是我是我,你是你”。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父母需要掌握科学的养育方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成为学习型、成长型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