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茶艺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23覃美绒

福建茶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思政

覃美绒

(吉首大学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 张家界 416099)

1 普通高校茶艺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传承。中国是茶的故乡,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饮茶不仅能满足生津止渴等生理方面的需要,更是人们修身养性、契合大道的需要。由此形成了文化内涵独厚、独具特色的中国茶艺。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盛极于清,它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够更好的传承创新?坚守文化自信是作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茶道与茶艺的思想内涵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追求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德育属性。当代大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更多地偏爱咖啡、红酒等西方饮品,而忽略了茶才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上最健康的无醇饮料。同时有些人在个人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计较个人得失,片面地追求所谓的西方自由主义,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败坏,甚至做出无视、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错误行为。这与茶道精神是完全相悖的。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茶德主张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减少洋饮,节约外汇。其中“美”的含义则是茗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则号召人们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字则是表达整个社会应该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所以说,中国茶道不仅重视“人、茶、水、器、境、艺”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同时以茶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饮者之间的感情,以茶雅致,以茶会友。茶的特殊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为人文素质提升类课程,茶艺教学注重的是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茶道、茶艺等词在我国使用频率不高,在业界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加之我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也很少受到茶文化熏陶,普通高校非茶学专业学生的茶艺课程也只是作为专业任选课,在茶艺教学中,师生更加注重的是茶的冲泡技能的训练,所以茶艺课程教学一直没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的茶人们明确提出“茶艺”这个名词以来,“茶艺”已被海峡两岸的广大茶文化工作者和大多数民众所接受。目前,茶艺已成为一门实用的生活艺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为弘扬优秀的传统中国茶文化,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茶道跟茶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成为茶学、旅游、酒店管理、文秘等专业学生丰富生活情趣,提升综合素质、拓广就业渠道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成为茶艺服务工作者必修的课程。

2 普通高校茶艺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茶艺教学缺乏课程思政观是目前茶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教育方面的功能。

2.1 课程内容缺乏对学生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技能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茶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模块主要是对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茶树的起源、分布,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和利用等情况。技能培养学习主要是各类茶的泡茶、品茶的技艺,以及为体现茶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各民族茶艺集大成的茶艺规范,提高个人的人文艺术素养,有利于君子之风、淑女之德的养成。因此课程实践性特征明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通高校茶艺课程的创建也就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特别是在茶艺技能实训环节,受课程学时、师资、场地条件、环境等的限制,茶艺教学活动还是以教师为主进行“师讲、生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非常依赖课堂讲授,因此学生对茶艺理论、技能学习的情趣与主动性不强,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完全实现,出现较为明显的理论与技能教育脱节,造成本身具有德育功能的优秀传统茶文化教育与价值、思想教育分离的状况,这导致“教”与“学”的目标不一致,“教书”与“育人”功能的分离。

2.2 课程缺乏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

课程教学目标与考核目标的不一致是课程缺乏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因,致使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均处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演练层面,没有充分发掘茶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义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价值,导致课程思政目标无法实现,没有形成课程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如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程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模式单一,主要是以茶文化理论笔试为主要方式,案例讨论等涉及茶文化内涵价值的内容很少,而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估也主要是以学生进行现场茶艺表演,老师就学生表演的技能水平,泡茶操作的熟练度进行评分,部分教师为保障自身的教学效果,在考核中有的学生泡茶动作僵硬,无法领会茶艺的神韵,但只要学生所犯错误较少,教师一般都会给出合格的成绩。在教学内容上对茶文化所蕴含的德育要素挖掘较少,在教学目标上对学生良好道德修养教育目标几乎没有涉及,这种形式无法保证考核的科学与合理,在整个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是不完整的。

2.3 课程教学实践中缺乏思政教育创新动力

传统课堂教学实践缺乏思政教育创新动力,如在绿茶茶艺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优质绿茶冲泡器具、了解绿茶的采摘与加工、绿茶健康知识、绿茶冲泡三原则(水温、茶水比、浸泡时间)、茶会礼仪等相关知识,再将绿茶茶艺操作泡茶、品茶的流程进行分解,并给学生进行示范操作,然后由学生操作练习,课后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绿茶茶艺的实训报告。整个教学过程只关注课堂内的45分钟,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任何课堂外的茶事活动,缺少与地方茶企和当地政府的合作,学校和企业的信息化资源不能达到共享,缺乏对茶叶、茶具等市场行情的了解,甚至连茶园、茶厂都没有参观过,更是缺乏在茶庄、茶楼真实演练的机会,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脱钩,无法运用课堂所学无法领会中国茶道精神,思想政治素养也没有在课程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导致学生即使学习了茶艺,也无法领悟茶文化的魅力,也无法让学生爱上中国茶,主动承担起向世界传播茶文化的责任。

2.4 任课教师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观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观的养成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至关重要,高校茶艺课程教学需要任课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目前普通高校服务类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多为任选课,茶艺老师多为其他专业课老师经过茶艺知识短期培训转教茶艺课的,短时间的茶艺培训并不能让这些老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较高的提升,并不能将中国博大精深、融贯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茶文化理解透彻,因此在茶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认为只要完成对学生茶文化知识的讲解,茶艺操作技能的熟练就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对课程思政教育要素发掘不够,更谈不上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如在品茶过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扰,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衬托不同的主题思想。但有的任课老师却忽视品茗环境的要求,不善于挖掘课程中隐含的德育元素,即使有思政元素的呈现,在具体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导入方式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性不够,比较生搬硬套,不自然。

3 普通高校茶艺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化对策

3.1 充分挖掘茶艺教学中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资源

挖掘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资源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系统安排,如在教学中加强对“茶礼、茶艺、茶文化、茶道”的收集与分析,构建茶艺课程思政资源体系。茶道是中国特定时代产生的综合性文化,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以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借茶修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客来敬茶”,以茶表敬意。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为媒介,一边喝茶一边交谈,增进相互理解。“以茶代酒”,清茶一杯,既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又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今天,在社会中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

3.2 形成完整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思政教育体系

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应同时注重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评价是形成完整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思政教育体系的关键。由于茶艺课在非茶学专业学生的考核均为考查课,结果评价的技能考核环节主要是在茶艺基础上进行编创,首先设定茶会主题、定好茶会参与人员,准备好茶叶,泡茶用具、泡茶用水、布置好茶席,学生进行现场茶艺表演,老师就学生表演的技能水平,泡茶操作的熟练度进行评分,部分教师为保障自身的教学效果,在考核中对解说、环境创设、表演、泡茶、奉茶、品茶过程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学生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一般都会评为合格。但有的学生泡茶、奉茶、品茶手法并不娴熟,有的虽然知道这些操作流程但动作僵硬,无法领会茶艺的神韵,所以无法达到茶艺教学德育目标完成。

3.3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思政教育形式载体

在教学中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茶会活动,并且把创意茶会活动纳入期末考核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意茶艺的考查。学生自行确定茶会主题,组织形式不定,进行茶艺编创,茶席空间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包括品茶环境、品茶氛围的营造均由学生们自行设计。开展茶事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对祖国的茶文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在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形成系统的茶艺文化观念,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比如在《茶与禅音》编排中借用茶本身的生命启示及清高静寂的品性特征来揭示禅机,用器具、音乐、背景和肢体语言巧妙表达“禅”的妙境,突出茶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茶道精神内涵,体现“茶禅一味”的意境,有效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弘扬茶艺文化,借此震撼人们的心灵,实现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化人,以精湛的技艺感染人。且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 加强任课教师科学课程思政观的引导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其中教师是关键。学校通过系列的讲座、培训等方式让老师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课,而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特别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明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积极发掘茶文化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加强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与融合。从而在茶文化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构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树立文化自信,主动传播茶文化,最终让世界爱上中国茶。其次,由于课程思政教学在备课、授课、考核等过程中,任课教师会投入比以往更多的精力,所以课程所在高校的学院应积极出台激励措施,加强制度支撑,督促教师自觉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再次,发挥教研室基层组织的作用,成立督导组,组织教师对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等进行课程思政要素融合的修改,或利用实践周开展各种形式的茶会,进行教学成果汇报,或组织教师定期以茶话会的形式召开教学研讨会,进行听课、评课,分享课程思政教学体会,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教育的提出体现的是时代的变革、思想的变革和教育的变革,普通高校从上至下要明白“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程,普通高校的茶艺教学应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声乐作品在茶艺表演中的艺术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