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荣昌陶非遗文化的学龄儿童教具设计研究

2022-02-23胡明清刘爽陈佳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学龄儿童荣昌教具

胡明清 刘爽 陈佳敏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0 引言

近些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其宣传实践中,教育部指导各地各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秉持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思路来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主要是通过展演和展示的方式让各类非遗文化在校园师生中传播,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学将非遗项目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在学龄儿童非遗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具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用具,是学龄儿童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器材,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荣昌陶非遗文化应用到学龄儿童教具的设计中,把荣昌陶非遗文化传承推到了更广的领域,探索了非遗文化和学龄儿童教具融合的可能性和价值,同时也为我国学龄儿童教具的创新提供了新参考,使非遗文化实现现代化发展并更好融入当代生活。

1 荣昌陶非遗文化概述

荣昌陶器是重庆市荣昌区安富镇特有的地方传统艺术品。荣昌陶器所使用的泥料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吸水率、烧失率低,其因独有特性,被誉为“泥精”。作为中国的四大名陶之一,荣昌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荣昌陶品种繁多,小到泡菜坛,大到国礼,它是制作生活之器的千年技艺,也是川渝地区人文风情的最好表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2011年,陶器烧制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1 制作技艺精湛,独具地方特色

荣昌陶器制作可以追溯到汉代,制陶业在唐宋开始兴起,两宋时期生产的荣昌陶器做工细、釉色美,陶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制作技艺也比较成熟。到了明清时期,荣昌制陶业的制陶技艺总体上有所发展,且器型越来越多,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远销海内外。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过浆、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烧窑、出窑等24道工艺流程,可归纳为备料工艺、制坯成型工艺、装饰工艺、施釉工艺、烧制工艺、检验包装共6个阶段。

荣昌陶器成型、装饰、施釉、烧制等多个环节工艺独具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使之享有“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红如枣”主要得益于荣昌地区优质的红泥资源以及特有的朱砂釉,红泥含铁量高,朱砂釉呈樱桃红色,温润如玉;“亮如镜”是指荣昌陶器的釉色有着其他地方烧制不出的质感,釉面光滑,晶莹剔透,像镜子一样;“薄如纸”源于荣昌陶器精湛的制坯成型技艺,优质陶泥在制陶艺人灵巧的双手下,拉出犹如纸一样薄的手拉坯;“声如磬”是指制成的工艺陶产品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犹如乐器奏出的优美罄声。由于荣昌陶器独有的泥料和制作工艺,烧制时产生“窑变”,使釉色发生与众不同的变化,高低温两种釉在同一陶器上出现,极为难得,造就了荣昌金砂兔毫釉花瓶这样的孤品,金砂璀璨夺目,兔毫丝丝必现,极具审美性。

1.2 装饰技艺多样,图案题材丰富

荣昌陶除了独特的泥料、精心的制泥工序、精湛的制坯技艺等,其艺术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精美的装饰工艺。荣昌陶有刻花、点花、剪纸贴花、堆花、雕刻、绞泥、釉色等十多种装饰技法,这些装饰技法融入了雕塑、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元素,其造型和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荣昌特色。

荣昌陶器的装饰纹样汲取当地民风民俗以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象,传统的图案形式多为二方连续的卷草纹、工字纹、回纹、水波纹、缠枝纹等装饰性图案,也有动物、人物、风景为主题的堆填图案和刻花图案,图案多样、流畅、饱满,比例得当协调,十分朴素单纯,含有吉祥、喜庆、丰收之意。随着荣昌陶的发展,后人融入的新元素也越来越多,题材和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以重庆城市文化为主题的创意装饰图案,以及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主题装饰图案,使荣昌陶的纹样和题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创造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

2 学龄儿童对陶文化教具的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是新产品产生的直接驱动因素,进行需求分析可以明晰学龄儿童对陶文化教具的诉求,有利于指导设计方案。本文的研究对象是6~12岁符合普及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学龄期儿童,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一些知识概念需要靠教具进行演示,所以教具的使用对于学龄儿童尤为重要。以下将挖掘学龄儿童对陶文化教具的需求,从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情感需求

学龄期儿童生理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对知识的渴望,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集体意识的重要时期。陶艺作为集动手、审美思维于一体的兴趣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去学习陶艺,在陶艺活动中,陶文化教具就是学龄儿童表达自我的工具。在陶艺活动中使用教具,能切实有效地增加趣味性,有助于学龄儿童自我控制和坚持性的提高,保持学龄儿童对陶艺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和效率。功能性的陶文化教具能够使陶艺学习变得轻松、高效,更好帮助学龄儿童改变泥土的状态,随意地塑形、表达,在制作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的同时,疏导情绪、缓解压力,让学龄儿童从中获得安全感、控制感和成就感。教师使用陶文化教具进行教学,有利于合作和亲密关系的建立,陶文化教具为小组合作提供活动器材,对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既可以加强学龄儿童对陶艺学习的认知,促进其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加深集体的情感联系,培养集体感,在实践和互动中共同成长。

2.2 教育需求

学龄期儿童的智力和认知能力较学龄前更加成熟,分析、理解、控制、综合能力增强,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国家政策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小学开设了陶艺特色教育课程。在小学陶艺特色教育课程中,陶文化教具是学龄儿童在陶艺学习中的“教科书”,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帮助学龄儿童更好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促进学龄儿童掌握非遗技能,提高学龄儿童的动手能力。非遗陶艺课程涉及传统技艺的教学,对教师的技能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陶文化教具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不同类型的陶文化教具有助于构建多层次非遗陶艺课程教育体系,促进学龄儿童身心发展,引导学龄儿童通过各种教学实践了解非遗知识,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坚定文化自信。学校也通过陶文化教具达到了鼓励师生实践、发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教育目的。

3 荣昌陶非遗文化融入学龄儿童教具设计的价值意蕴

荣昌陶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本土文化特征,是陶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具是传承和发扬荣昌陶非遗文化以及非遗陶艺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荣昌陶非遗文化融入学龄儿童教具设计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推进了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有助于丰富小学非遗陶艺教育课程,建立小学陶艺教育的地域文化特色。荣昌陶作为重庆本地特色陶,历史辉煌、工艺精湛,荣昌陶的制作体现了巴渝人民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并形成了巴渝地区非常典型的制陶技术与艺术特征。将荣昌陶非遗文化融入学龄儿童教具设计,可以体现出地区陶艺教育“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重庆本地的荣昌陶非遗文化列入非遗进校园的教育内容,使重庆小学陶艺教育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出来,有益于更好地在校园中普及荣昌陶历史文化、传递非遗知识、培训非遗技艺、开展非遗实践活动,把荣昌陶非遗文化传承由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推到了更为深广的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二,创新了教学教具设计的途径,以点带面探索了非遗文化和学龄儿童教具融合的可能性,丰富了教具的表现思路。随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很多小学开展非遗教育实践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开设了剪纸、拓印、陶艺、绣艺等一系列劳动实践课程,此时教具的直观性和典型性不单是形式上的要求,而是关系到与教学主题一致性的问题。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具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荣昌陶非遗文化和学龄儿童教具的结合丰富了非遗陶艺教育的内涵,填补了现有教具的空白,为我国学龄儿童教具的创新提供了新参考,在现代陶文化教具产品的创新上,荣昌陶非遗文化融入学龄儿童教具设计在审美引导、社会习惯培养、文化认同上有先天的优势,能给教学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其三,促进了非遗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把荣昌陶非遗资源转化成了教学教具产品,让荣昌陶非遗文化和现代化生活场景连接。将现代产品理念融入对荣昌陶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塑造了充满时代气息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具产品,找到了非遗文化和现代产业之间的契合点,在产业发展和收获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依托小学非遗陶艺教育的背景,为传承荣昌陶非遗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荣昌陶非遗教具设计弘扬了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促进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突破了非遗手工技艺的转化障碍,实现了荣昌陶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建立起非遗和现代生活的新连接,使其和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让荣昌陶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和新场景中焕发独特魅力,共同服务于当代生活,赋予了荣昌陶非遗文化更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4 基于荣昌陶非遗文化的学龄儿童教具设计策略

4.1 整合文化元素,灵活置换和重组非遗素材

在教具设计的初期,首先要对荣昌陶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整理和分析。荣昌陶非遗文化内容丰富,包括:制坯成型、装饰、施釉、烧制等工艺元素;刻花、点花、剪纸贴花等装饰技法元素;图案、色彩、造型等传统视觉元素;釉、化妆土、陶泥等材质元素;还有神话传说、祭祀等宗教文化元素。这些古老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元素,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视觉基因和审美意境。但在众多的文化元素中,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元素都适合应用于设计上,过多的文化元素应用反而会对设计产生副作用。因此,在内蕴深厚的荣昌陶非遗文化中整合有效的设计元素,是荣昌陶非遗学龄儿童教具设计的首要任务。

其次遵循同构性原则,只有荣昌陶非遗文化和学龄儿童教具两者表现出一种合理的同构性时,才能将荣昌陶非遗文化完美地融入学龄儿童教具设计中。同构性原则的展现表现在荣昌陶非遗文化元素、教具种类、教学需求的一致性上,寻找不同的荣昌陶非遗文化元素、不同的教具种类以及不同教学需求间的内在关联性,是荣昌陶非遗文化学龄儿童教具设计能否成型的关键,这就要求设计者将教学需求作为设计的起点,选择适配的荣昌陶非遗文化元素主题,运用在合适的教具载体上。

最后灵活置换和重组非遗素材,置换是一种要素替换另一种要素的重组方式,是设计实践中一种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如材料的置换、色彩的置换、图案的置换,在置换的过程中,可以把荣昌陶非遗文化元素和教具全部融合,也可以把极具特点的部分和教具进行创造性组合,灵活应用于多种教具载体。例如:荣昌陶非遗文化的材质元素可以替换教具的部分材质;图案和色彩的传统视觉元素可以提炼在视觉教具中;装饰技法元素和工艺元素可以融入实践教具的教学中。通过置换和重组能够在保持设计思路及荣昌陶非遗文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使教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体验感,达到意想不到的使用效果,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策略。

4.2 传承非遗内涵,赋予教具寓教于乐的功能

在非遗实践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寓教于乐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将非遗技艺有效地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学龄儿童能够更容易地接受非遗教育,为学生创造一种快乐、轻松、有趣的学习气氛,使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荣昌陶非遗文化与学龄儿童教具的结合,是优秀非遗文化通过教具主动与学生对话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接受非遗教育,就要在教具的形式和功能上下功夫,迎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加教具的趣味性。例如,从情景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具设计适当的任务和情境,将荣昌陶地域文化背景融入学龄儿童教具中进行游戏教学,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为教具提供了游戏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在游戏中自发学习。利用教具进行情景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更好地理解荣昌陶非遗文化的内涵。

充分发挥教具寓教于乐的功能,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让非遗在保存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培养学龄儿童文化素养、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提升民族整体文化传承意识的教学效果。

4.3 紧跟时代潮流,侧重非遗教具系列化设计

荣昌陶非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在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依靠单一的某一类教具,满足不了不同主题陶艺教学的日常需求,为了提高荣昌陶非遗文化学龄儿童教具的适应性,就要进行教具产品系列化设计。所谓的系列设计,是指一组产品当中至少有一种或多种共同元素,这个共同元素作为这个系列的核心设计点,可以是造型、色彩、工艺等元素,当选择合适的核心设计点扩大或延伸至一组产品当中时,这组产品往往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呈现出既多样化又和谐统一的状态。荣昌陶非遗文化学龄儿童教具的系列化设计应该突出教学主题,强调核心设计点。荣昌陶的制作工艺、装饰工艺、图案纹样等只要符合学生的教育需求,都能作为系列教具的核心设计点。另外,荣昌陶非遗文化学龄儿童教具的系列化设计要层次分明、抓住主次,如果设计以荣昌陶装饰工艺为主题的教具,众多的装饰工艺中就可以突出更有特色的荣昌陶化妆土装饰工艺作为主打教具产品,其他的装饰工艺可以作为衬托产品和衍生产品,设计为成套系列教具产品。成套系列的教具适应性较高,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具有良好统一的视觉效果。最后,利用拉坯机、雕刻刀、转盘、毛刷等基础工具的通用性,也可以进行模块化设计,设计成组合系列教具产品。

5 结语

基于荣昌陶非遗文化的学龄儿童教具设计,是借助非遗进校园的热潮,通过教具的设计传承和保护荣昌陶非遗文化的一种设计思路,不仅扩展了国内学龄儿童教具设计的途径,也推动了学龄儿童教具产品本土化创新。本文提出了灵活置换和重组非遗素材、赋予教具寓教于乐的功能、侧重非遗教具系列化设计三个设计策略,旨在解决荣昌陶非遗文化更好融入学龄儿童教具的教学问题。非遗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很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重视非遗文化的发展,非遗融入教具的设计创新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这不仅是国内教具产品的革新,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延续。

猜你喜欢

学龄儿童荣昌教具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吕继成:给荣昌陶注入新活力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研发中心8月建成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中国(重庆)眼镜产业园推介会在荣昌顺利举行
2014年某市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的分析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
清涧县辍学儿童逾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