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龟崇拜探析

2022-02-23谢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崇拜

谢杨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龟崇拜渊源已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龟崇拜是远古“四灵”崇拜的一环,关于四灵最早的记述是《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①这是说麒麟、凤、龙和龟就是“四灵”,并且分别介绍了“四灵”为畜的作用,龙为鱼长,凤为鸟长,麟为兽长,龟为百介之长。但是麒麟、龙和凤都是虚构,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龟就是“四灵”之中唯一在现实中存在的灵物,自然而然地成了沟通虚幻与现实的桥梁。在《礼记·礼运》中说道:“麟体信厚,凤知治礼,龟兆吉凶,龙能变化。”②对“四灵”的特质进行说明,其中“龟兆吉凶”也就是指龟能够占卜吉凶,预测未来。在古代能预知未来,占卜吉凶无疑是非常强大的能力,所以龟能与虚构的麟、龙和凤一起组成“四灵”,成为沟通虚幻的神灵。

关于龟崇拜,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盛律平《中国古代崇龟习俗初探》对中国古代的崇龟习俗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龟崇拜的起源、演变、内容和原因等③。程自信《论中国龟崇拜的历史演变》按照历史分期对龟崇拜的演变进行了论述④。刘兆元《论中国龟文化及其扭曲》、盛律平和廖建福《中国龟崇拜的演变及其与龟之神性的演变之关系》、盛律平《龟崇拜变异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分析》都对龟崇拜的扭曲和变异进行了分析。徐峰《中国古代的龟崇拜——以“龟负”的神话、图像与雕像为视角》以龟负为视角对龟崇拜进行了论述,另辟蹊径且独具一格⑤。但是大多关注于龟崇拜的变异和衰退期,对龟崇拜的发展期关注较少,其实龟崇拜衰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龟崇拜快速发展的汉代也同时伴随着龟崇拜内核的变化,为龟崇拜的衰落埋下了种子。

1 龟崇拜的发展

1.1 汉代之前龟崇拜

龟崇拜起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从史前到汉代一直不间断地发展。龟是“四灵”之一,拥有占卜吉凶、预测未来的能力,所以龟的形象在先秦之前都矗立于神坛,用来沟通天地鬼神,预测祸福阴阳。在先秦时期,龟崇拜的最重要一环就是龟卜,而龟卜是如何产生的呢?刘玉建先生在《中国古代龟卜文化》中解释道龟卜起源于“征兆”,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人们的认知和思想也比较局限,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因为炙烤并食用龟,从而发现龟壳裂纹,并将这种偶然的征兆与其后发生的战争获胜或者丰收的事实联系起来并加以记录,从而形成了龟卜。这种将偶然与必然强加联系的错误认知,在特定的时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引⑥。

龟卜是龟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龟沟通阴阳、占卜吉凶能力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正是因龟卜的存在,龟才高居神坛,被人们所尊敬和崇拜。史前时期是龟崇拜的起源时期,虽然时代过于久远且没有文字记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考古挖掘对当时的情况略知一二,例如在大汶口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龟甲器,在城子崖、马家窑和南河浜遗址中出土的一些陶龟以及上宅遗址的石龟,还有近代陆续发现的甲骨文,都展现出先民用龟甲占卜和记录的场景⑦。从远古直到三代时期,龟卜都颇受重视。《史记·龟策列传》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⑧自远古圣王到三代,都用龟卜来占卜吉凶,预测未来,决断政事。《史记·齐太公世家》曰:“(武王)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⑨也展现了在进行战争或者国家大事之前都需要用龟来占卜吉凶,说明了人们依靠龟来通晓神意,预测未来。

1.2 龟的特质

龟崇拜的发展不仅是因为龟卜的运用,也与龟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

首先是长寿。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道:“龟,旧也。”“龟”与“旧”古音相近⑩。《论衡·状留篇》曰:“龟生三百岁,大如钱,游于莲叶之上。三千岁青边缘,巨尺二寸。”⑪《史记·龟策列传》曰:“龟千岁乃满尺二寸……寿蔽天地,莫之其极。”认为龟可以活到千岁以上,非常长寿,其中《史记·龟策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南方有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⑫由此可见龟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在古代医疗卫生不发达、人们的寿命比较短的情况下,人们渴望长寿的愿望十分强烈,龟就成了人们寄于繁衍和长寿愿望的载体。

其次是避难遇福的吉祥品质。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缩进壳里,来进行自我保护。这种趋利避害、自我保护的特质,在古人看来就是龟可以缓解灾祸、带来吉祥的象征,龟就成为了解危消灾的吉祥之物。《史记·龟策列传》曰:“有神龟在江南嘉林中。嘉林者,兽无虎狼,鸟无鸱枭,草无毒螫,野火不及,斧斤不至,是为嘉林。龟在其中,常巢于芳莲之上。”又载:“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⑬展现出龟避免灾祸、佑人安全的能力。

最后是龟生于水中,不惧洪水。在古代,人们深受洪水的困扰,因为龟生于水中,所以古人认为龟能镇水。东晋王嘉《拾遗记》曰:“至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则鼋鼍而为梁,逾翠岑则神龙而为驭,行遍日月之墟,惟不践羽山之地,皆圣德之感也。”⑭禹治水成功,疏川奠岳皆以青泥封记,使玄龟印其上。龟是鲧氏族的图腾,夏统一后认为自己是龟的传人,其后周王朝姬氏也认为自己是龟的传人,《国语》曰:“我姬姓出自天鼋。”⑮正因为龟的这些不同寻常的品质,所以人们赋予了它神性,它也因为占卜吉凶、预测祸福而逐渐发展成人们期待的寄托,代表着长寿、财富、名誉和权势等。

2 汉代龟崇拜的发展

2.1 汉代的龟崇拜

从史前到汉代,龟崇拜不曾中断,不断地积累和发展,在汉代形成了一个大爆发时期。随着汉代政权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自商周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帝王权力的国鼎,至汉时加铸上龟纹的鼎被称为“龟鼎”,寓长治久安。汉朝皇帝祖庙中设有“龟室”用以藏龟,视为“神宝”。《史记·龟策列传》载:“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先得此龟者为天子,且十言十当,十战十胜。(龟)生于深渊,长于黄土,知天之道,明于上古……今高庙中有龟室,藏内以为神宝。”⑯这反映了汉朝统治者的龟崇拜意识又有所深化。

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时帝王郊祭、出巡,其仪仗队列中除竖有龙、凤、虎旗外,还有龟。《后汉书·舆服志》注曰:“太子及诸侯王,金印,龟纽,纁朱绶。”⑰1951年在南阳市石桥镇出土东汉金“关中侯印”,以及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枚汉代“苏公调水之符”都是龟形态。可见在汉时人们心目中,龟的形象也是帝王、高官权力的象征,是权力和等级的体现。

在汉墓室壁画和随葬器物中也经常出现龟的形象。西汉时期的河南永城芒山柿园梁王墓墓顶发现有神龟壁画,河南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中发现了《四神图》。山东沂南东汉墓中室八角擎天柱西面画像为《龟负仙山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字形帛画,帛画的下部有左右对称的《龟负鸱鸮图》⑱。1982年山东省平度县(今平度市)灰卜乡侯家村出土的王舍人碑,该碑底座部分是一只完整的石龟。在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的陶塑、青铜器、瓦当、画像砖、帛画上都发现有龟鸟组合图像。安徽天长西汉墓出土了龟驮凤鸟灯,龟负鸟,鸟顶着一个杯形中空柱,上承圆盘,造型精致⑲,与山东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铜灯极为相似,都是鸟踏龟背,上承圆盘⑳。

2.2 汉代龟崇拜发展的原因

一是统治阶级的推崇和引导。汉代龟崇拜的蓬勃发展和汉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引导息息相关。汉代朝廷把龟同皇权融合在一起,认为龟长寿的特征也会使得江山长存,还将龟与祖先一起供奉,以保汉室江山千秋万代。

二是汉代的五德终始说以及谶纬的发展。春秋纬中记载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㉑根据以上的说法,龟与《河图》《洛书》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祥瑞与象征,与谶纬之说也有了联系。

3 汉代龟卜以及龟崇拜的变异

3.1 汉代的龟卜与政治

龟卜兴盛于商周时期,这是当时国家制定政策,是推演吉凶的重要方式。然而,自战国起,文献中关于使用龟卜的记载变得十分稀少,到秦大统一之后,虽然设置了太卜官,但是其主要的职责是为统治者提供占筮和卜梦服务,且更多使用易筮而非龟卜。汉承秦制,虽设立了太卜机构,历史文献却少有中央政权龟卜的记载。

《史记·龟策列传》:“至高祖时,因秦太卜官。天下始定、兵革未息。及孝惠享国日少,吕后女主,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虽父子畴官,世世相传,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数年之间,太卜大集。会上欲击匈奴,西援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及猛将推锋披节,获胜于彼,而著龟时日亦有于此。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百僚荡恐,皆曰龟策能言。”㉒可见从汉高祖开始到汉景帝时期,龟卜都未能引起重视,以至于“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

汉代的龟卜并不兴盛,有记载的中央朝廷使用龟卜主要发生在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汉武帝时,龟卜出现了第一次兴盛。汉武帝曾大规模招揽卜筮人才,太卜机构在国家机关中处于重要地位。例如在派遣军队攻打匈奴之前曾用龟卜问过吉凶,《汉书·西域传》:“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釜山必克。’封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武师下釜山,诏之必毋深入。”㉓在征战匈奴之时,通过“卜龟蓍”预测吉凶,从而选择征战以及将领。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龟卜的兴盛,这与汉武帝本人相信神仙方术和当时“独尊儒术”的政治需要有关。

王莽时期,龟卜再一次得到了复兴,在王莽篡汉过程中,为了达到和平“禅让”,使其能够顺利登基,王莽选择使用龟卜作为政治工具。《汉书·王莽传》记载:“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有诏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㉔通过卜筮的方法来“以女配帝”,以固其权。此外王莽还效仿周公作《大诰》:“惟居摄二年千月甲子……天降威明,用宁帝室,遗我居摄宝龟。太皇太后以丹石之符,乃绍天明意,诏予即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㉕将宝龟作为天命皇权的象征,足以见龟的尊崇地位。

为何汉代龟卜整体衰落,却在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有着短暂的兴盛呢?究其原因是“复古”。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儒家的理想社会就是三王时代。王莽更是“托古改制”宣扬复古思潮。彼时注重龟卜,那么龟卜随着“复古”思潮而兴盛也是理所应当了。

3.2 龟崇拜的变异

龟卜在汉代已然衰退,汉武帝和王莽时期的两次短暂复兴也是因为“复古”的流行,并且快速消逝了。这是因为龟崇拜的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异,所以龟卜不再能盛行也是理所当然了。自战国诸子百家对神灵、政治和个人的探讨,便让人发现了自我。韩非子认为“龟荚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然而恃之,愚莫大焉”㉖。他认为鬼神之说、龟卜之学十分荒谬,倚仗龟卜是愚蠢的行为,龟卜的神秘性在质疑和反对之中逐渐消散。并且因为长期的战争和混乱,神权与政权相分离,国家系统里政权大于神权,卜筮为政权服务,而不再是支配政权了。政治和文化的土壤已然改变,龟卜的衰落也不可转变,特殊条件下的短暂复兴也不能改变其衰落的命运。

龟卜的衰落必然使得龟崇拜发生变异。龟的崇拜起始于其沟通阴阳、占卜吉凶的能力,龟卜的衰落使得龟走下神坛,从远古的神灵逐渐变成其本身的形象,不再神秘让人崇拜。但是由于龟卜的余温和自远古而来的对龟的尊崇,使得龟崇拜并没有随着龟卜的衰落而一同衰落,龟文化也是转变为皇权的象征,与统治阶层结合起来,寓意着等级和财富,龟崇拜从神灵崇拜转变为权力崇拜。龟崇拜的内核已经发生了变异,相对于神坛的稳定,作为权力象征的龟的地位更容易动摇,且不再无可替代,因而逐渐被更神秘的龙崇拜所取代。龟崇拜虽然在汉代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龟崇拜已经发生了变异,这也为龟崇拜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4 结论

正是在汉代龟崇拜蓬勃发展的背后,龟崇拜也被埋下了衰落的种子。龟卜的衰落使得龟走下了“神坛”,龟崇拜从对神的崇拜和敬畏转变为对统治阶级特权的向往,从沟通神灵的灵物变成只有象征意义的代表,龟崇拜的深度和内核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至于开始反思龟崇拜本身。龟作为“四灵”中唯一的现实生物,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了龟的其他并不十分美好品质,这是不可避免的,如东汉张衡《思玄赋》曰:“寒风凄而永至兮,拂穹蚰之骚骚。玄武缩于壳中兮,腾蛇而自纠。”㉗其中“玄武缩于壳中兮”,展现了作者对龟缩头的观察,也正是在这种认知的发展下,龟逐渐变成胆小的代名词。

注释

①②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614.

③盛律平.中国古代崇龟习俗初探[D].湘潭:湘潭大学,2007.

④程自信.论中国龟崇拜的历史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1995(1):43-46.

⑤徐峰.中国古代的龟崇拜:以“龟负”的神话、图像与雕像为视角[J].中原文物,2013(3):43-50.

⑥刘玉建.中国古代龟卜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4-45.

⑦范方芳,张居中.中国史前龟文化研究综论[J].华夏考古,2008(2):69-75,120.

⑧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23.

⑨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79.

⑩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78.

⑪王充.论衡集解[M].刘盼遂,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287.

⑫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28.

⑬⑯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27.

⑭王嘉.拾遗记[M].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33.

⑮左丘明.国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47.

⑰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674.

⑱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77.

⑲纪春华,乔国荣,王震.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1):4-21,1.

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M]//国家文物局.2002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75-80.

㉑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0.

㉒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24.

㉓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913.

㉔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4051.

㉕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428.

㉖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1.

㉗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929.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崇拜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们那一代人都崇拜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