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泉州红砖建筑的现状及保护利用

2022-02-23梁少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红砖泉州建筑

梁少金

(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是经济发达之地,亦是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后泉州经济突飞猛进,旧城改造也成了热门话题。但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量古建筑遭受破坏,拆迁热潮的日益高涨和城市街道改扩建工程的大肆泛滥,也给了泉州现有红砖建筑重重的一击。

本着保护现有红砖建筑和促进红砖文化研究的原则,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由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专业人员,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的泉州红砖建筑基础上进行专题调查,走访了除金门县以外泉州的13个县(市)、区,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惠安县、泉港区、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精心挑选了334处具有代表性且现状保存较好的红砖建筑进行登记,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记录红砖建筑的保存状况,针对红砖建筑的保护、利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对红砖建筑及红砖文化的保护起到些许作用。此调查亦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共同研究、探讨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泉州红砖文化,为红砖建筑的保护提出更多专业性建议。

1 泉州红砖建筑的分布情况

泉州各种类型的红砖建筑主要分布如下:

①寺庙、道观等大型建筑,较集中分布在市区、城区及沿海地区,呈现以市区、城区及沿海地区向外扩散的趋势,如泉州、南安许多寺庙都分布于城市中心地带,丰泽、晋江、石狮寺庙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惠安、安溪、永春寺庙则多聚集在城关,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建筑所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捷,是宗教传播的中心。

②宗祠、家庙等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更多的是存在于市、县郊区和乡村、城乡交汇处,以安溪县、惠安县、晋江市、鲤城区为最多,这些建筑中除了个别几个位于市区或靠近市区外,其余都比较偏远,其分布主要受城镇化建设和族群居住地有关。

③名人故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屹立于泉州大街小巷、市井阡陌之中,其分布体现了文化的聚集。泉州的南安、晋江、石狮是名人故居的主要集中地,这些红砖建筑或独座式,或一座连片式分布。它们的产生伴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形成文化气息,属于当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文化圈,如晋江的青阳镇、陈埭镇、池店镇,南安的官桥镇、丰州镇,石狮的永宁镇、祥芝镇等。

④骑楼式华侨建筑是中外文化交流在建筑上的体现,其分布较为局限,一般分布于商贸较发达的地区,呈带状分布,以泉州的中山街、永春的五里街为代表。这些建筑规格整齐,形制一致,均位于所在地区的繁荣地带,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⑤普通居民建筑的分布以泉州市区、晋江、南安、永春、石狮最多,安溪、德化、惠安最少。产生这样的分布差异主要因为当地的经济和自然条件:泉州、晋江、南安、石狮位于沿海地区,海洋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永春为古代泉州的陆路聚集地,南北来往客商多聚集于此,永春五里街更是闻名海内外的闽南商贸重镇,相对来说安溪、德化、惠安就比较靠近内陆,经济欠发达,此外这些地方林木茂盛,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其建筑多就地取材,多为土木结构。

就具体城镇分布而言,鲤城区作为泉州的老城区,文化底蕴深厚,不管是宗教建筑,还是宗祠、民居、老街古巷,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丰泽区靠近东海湾,区域遍布古码头,是本土民间信仰的主要传播中心,宗教氛围浓郁,宗教建筑居多。晋江、石狮地处晋江下游,是古代人口的集聚地,也是海内外文化交汇中心,文风鼎盛,乡贤汇聚,寺庙、宗祠、名人故居建筑数不胜数。而洛江区、泉港区是后开发地区,红砖建筑相对较少。此外,永春、德化、惠安等县城,红砖建筑都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城周围,如永春的五里街镇、桃城镇,德化的国宝镇、三班镇,惠安的崇武镇、螺阳镇等。

总之,泉州红砖建筑多不胜数,他们形制多样,规模不一,但总体上以红砖为载体,侧重于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局限性和生产生活的方便,泉州红砖建筑多数沿江、沿河、沿湖泊分布,总体上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族群的分布与繁衍又促使泉州红砖建筑向地区中心转移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2 泉州红砖建筑的现状分析

泉州红砖建筑的存在形式不一而足,其保存状况也良莠不齐,主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2.1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包括寺庙、行宫、道观以及教堂等,是人们信仰的载体和精神寄托的场所,其建筑结构、布局、形制、壁画等均体现了当地和那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此类建筑大多数有专人管理,且历代多有维修,整体保存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偏远地区,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建筑维修队伍缺乏规范的管理、引导和培训,许多规模较小的宗教建筑在维修过程中被拆了重建,大量使用现代建筑,失去了真正的文物价值。

2.2 宗祠建筑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家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它是一个家族发展、繁衍的象征,也是联系民族、家族、血缘的纽带。宗祠建筑数量庞大,几乎每村每个房族都建有祠堂,其建筑技艺代表了当地的先进水平,且往往在装修小木作、雕刻、绘画等方面有杰出的表现。这类建筑大多还在使用,许多被翻新或被搬迁重建,很多已经很难找到其韵味内涵,究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推进,城市或靠近城市的许多具有浓郁家族气息的传统建筑大量遭到人为的建设性破坏。

2.3 名人故居

泉州山川钟灵毓秀,英杰才俊辈出,涌现出许多彪炳史册的卓越历史名人,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故居旧址。名人故居是历史名人留下来的重要遗产,其布局合理,结构复杂多样,大多融合了石雕、木雕、砖雕、泥塑、彩绘等技术工艺,是闽南民居的典范。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建筑正在日渐衰败甚至消亡。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的侵蚀。闽南多雨、多台风,且这些建筑多木结构,容易泛潮,引起虫蚁蚕食、木质腐朽等情况。其次是为改善居住条件而进行的不当维修和改建。许多名人故居的产权人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改善居住条件,对这些建筑进行改造、装修,极大地改变了某些传统的特征。最后是部分不恰当的旅游开发活动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传统建筑及周围历史风貌的保护。在名人故居建筑周围新建的商业、服务设施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和格局,同时也改变了这些建筑的功能。

2.4 华侨建筑

泉州是港口城市,对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也带来了建筑上的转变,以骑楼式红砖建筑为代表的华侨建筑就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这些建筑由于采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再加上红砖砌筑外墙,受自然破坏的程度较小,大部分还在使用中,或作为居民住宅使用,或用于沿街商铺,整体风格保留完整,部分建筑结构由于风化、侵蚀等问题模糊不清,其主要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和住房改造以及个别人为破坏导致该建筑群的消失。

2.5 普通民居

民居建筑的功能是满足人们日常居住的需要,大多以当地材料建造。泉州民居建筑以当地盛产的红砖为材料,配合闽南独特的建筑技艺,创造出极具特色的民居村落。泉州现存古民居整体建筑为硬山式和悬山式,屋顶呈燕尾,以红砖、红瓦为主,配以木雕、砖雕、彩绘、泥塑等装饰。这类建筑很多处于荒芜、无人看管的状态,许多建筑构件或被偷盗,或任其腐朽损坏,原因是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迁移,许多早期建筑因不适合人居住或破败而被遗弃。

3 泉州红砖建筑的价值

泉州红砖建筑特色突出、形象鲜明,是闽南红砖建筑文化区的代表,与我国传统建筑或端庄大气或朴素凝重的主流风格相比,泉州红砖建筑独树一帜。

3.1 泉州红砖建筑丰富了地方传统建筑的内涵

泉州红砖建筑大量地保持了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建造技艺。福建地处东南边陲,地理位置上的限制使福建许多传统手工业得以一脉相承,包括建筑技艺,除了木结构、墙体砌筑、屋面铺装等建筑做法和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外,灰塑、彩绘、交趾、剪粘等技艺也十分丰富,这其中很多的传统技艺、手段,是其他地方已经很难见到的,因此极大地丰富了福建地方传统建筑的内涵。

3.2 部分泉州红砖建筑为“海丝”史迹,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后,“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成为文化、文物界保护的重点,泉州现存红砖建筑中不少为重要的“海丝”史迹。

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东方第一大港”,经济空前发达,商旅往来不绝,文化交融不断,这个时期许多外国商人定居泉州,并与汉人通婚,日拓繁衍成名门望族。例如,陈埭丁氏宗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泉州红砖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丁氏大宗祠也成为中阿友谊的见证。此外,泉州中山街的列柱式骑楼蕴含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3.3 泉州红砖建筑是对泉州文化遗产的保留与传承

泉州最负盛名的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等传统红砖建筑,保留了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继承了闽南地区甚至是中原古代的卓越建筑技艺,特别是建筑构件的木作、雕刻等方面更是有独到的理解和运用,所有这些对泉州文化遗产的保留与传承均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4 泉州红砖建筑是泉州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泉州红砖建筑是泉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泉州城市建设的重要文化指标。泉州城市的发展除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还必须以文化遗产为支撑,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反过来文化遗产将内化为城市的主要元素,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3.5 泉州红砖建筑助力泉州经济的发展

泉州红砖建筑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研究和开发泉州红砖建筑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区域品牌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弘扬泉州红砖建筑文化,开发泉州旅游,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助推力。

4 关于泉州红砖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几点建议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红砖建筑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利用率低,更有许多红砖建筑在逐渐消失,甚是可惜!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好现存的这批红砖建筑非常关键,迫在眉睫,为此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将红砖建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及红砖建筑专题调查的成果,挑选重点红砖建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的第一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1982年的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以及2007年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均有登记为数不少的泉州红砖建筑,本次红砖建筑调查主要也是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的红砖建筑基础上进行的,可根据调查成果挑选一批保存状况较好、具有一定价值的红砖建筑,根据价值的大小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建档、保管。

4.2 将红砖建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旅游已成为不少人排解生活压力的热门方式,乡村游更成为他们青睐的旅游方式。在泉州获得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的称号后,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选择到泉州旅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发展红砖建筑旅游。

①泉州极富特色的红砖建筑本身就可以构成泉州旅游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在不破坏红砖建筑的前提下,将红砖建筑设置成价格相对较低的小旅馆,这样做不仅能让外地的游客住宿在泉州古朴的红砖建筑里,了解泉州的红砖文化,体验泉州独具特色的建筑环境,还能将所得的经济收入用于维护红砖建筑。泉州红砖建筑以民居建筑居多,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许多建筑年久失修,很多房主担负不起维修费用,如果改成家庭旅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且能提高房主的生活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②在红砖建筑里销售泉州土特产及旅游纪念品等,并在礼品包装袋外印上泉州红砖建筑文化简介等内容,通过五湖四海的游客,将泉州的红砖文化传播到各地,扩大知名度。

③将红砖建筑群或者红砖建筑较密集的地方成片保护开发为重点旅游区域,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亦可以将本地分布零散的红砖建筑整体迁移成片保护起来。泉州晋江的五店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晋江市政府牵头,结合多个行政部门,在繁荣的市中心划出一片地,将零散的传统红砖建筑整体迁移保护,选择部分规模较大、价值较高的红砖建筑做展览,供游客参观。挑选部分泉州红砖建筑的精美木雕、砖雕、石雕等构件给予专题展示,并标写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使游客能更直接明了地了解红砖文化。其他红砖建筑则改造成临街店铺模式,这些店铺有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有出售土笋冻等土特产的,有开咖啡馆的,有开音乐氧吧的,销售形式多样,人气极旺。如今,五店市已然成为晋江旅游必到之处,在泉州乃至福建都具有一定的名气,其做法得到了民众的好评。

4.3 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在现代城市文明和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部分红砖建筑如果确实已成为危房,经过审批的确需要拆除,但该建筑的某面墙体或砖雕、石雕、木雕等构件极具研究价值,可以把墙体或构件按原样搬到博物馆展览,不仅能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还能为博物馆增添内容,丰富展览。

4.4 加强宣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红砖建筑由于房主的保护意识不强,存在乱拉电线、乱改建筑格局、建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对市民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整体认识,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4.5 积极培育古建筑营造传承人

通过鼓励古建筑传承人帮带学徒、将红砖营造技艺引入课堂、举办古建筑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资质的非遗传承人。申请将红砖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 结语

总之,通过对泉州红砖建筑的分布、现状以及保护利用的探析之后,笔者认为,随着现代都市建设的发展,对于红砖建筑来说,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如何将这一地方特色建筑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依据当前的状况,相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对纳入文物点的红砖建筑给予必要抢救保护。拙文只是对泉州红砖建筑做一些简单的梳理,借此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或从事红砖建筑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让红砖建筑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获得传承和延续。

猜你喜欢

红砖泉州建筑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红砖白石五店市
红砖及砂浆强度试验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