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然与社会环境下赣傩中体现的舞蹈生态学人体运动规律
2022-02-23周丽梅
周丽梅 曾 莉*
“傩”是中国古代酬天祈福的仪式,又称大傩。江西地处“吴楚咽喉、右江之冲要”,省域内的民间文化与民俗舞蹈多受巴楚文化的影响。赣傩是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民俗艺术,既具有根生于地域的本土文化,又有着中国傩文化基因,是融合了歌、舞、乐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赣傩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赣傩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其不断汲取周边楚吴地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同时保留了大量本土文化。其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着以傩面具与人结合的人神合一的形象,即面具不只是各个角色的化造和形象代码,更是赣傩始终保持的核心,其代表了这些角色拥有受人敬仰的地位。从其性质来区分,赣傩有傩仪式和傩艺术之分;从其表现形式而言,有“文傩”“武傩”“开口傩”“闭口傩”的分别;从艺术角度而言,“傩戏”和“傩舞”相辅相成。
一、赣傩的起源、形态及其中的人体运动规律
(一)赣傩的起源
傩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晚期,原始人迫于谋求生存、趋避灾害的压力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赋予了人性色彩并视其为具有恩赐与压迫双重身份的主宰者。原始人类意识形态的形成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对动物的崇拜以及酬天祈福、原始文明,但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其逐渐产生了改造世界以及改变自然规律的想法,傩仪式逐渐兴起。江西傩起源于商周以前,在汉代有了跳傩活动,至唐宋年间盛行,元明时期在各地传播开来。随着各地区的资料逐渐丰富,与赣傩文化相关的记录均可通过各地县志找到。目前,江西抚州、上饶、萍乡三个地区的赣傩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由此形成了一个赣傩文化群。
(二)赣傩的形态分析
舞动是自然切分舞蹈外部形态的最小形态单位,是对舞蹈形态进行系统分析的出发点。舞蹈是人体的连续运动,在舞蹈动作中每一个舞动并不都有明显的界限,每一部分的运动都是以节奏为基础的,而在舞蹈的整体中,每个部分的运动都是与开始和结束的位置同步的。舞蹈动作由有节奏的运动组成。对赣傩的形态进行解析,以各个形体舞动标识赣傩的形态,能更加直接地呈现赣傩的特征,溯源探本,究其内涵。历史悠久的赣傩,是古代人以酬天祈福为目的的仪式,角色形象皆是其力求拥有超凡的神韵,依靠臆想所塑造出与人类相反的角色形态。赣傩文化在民间扎根,在民间传承,同时也在民俗中成长与发展。它的动作、形态以及表演场合都与当地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它的世俗性、娱乐性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广大民众的心理托付性与傩舞的功利目的性刚好契合,人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他们在赣傩中的信仰和愿望。将傩舞的动作语汇独立出来看,夸张且变形,毫无美感可言,但当观众处于浓厚的仪典氛围中且舞者戴上面具时,这种过度夸张和变形的动作在观众的视觉和脑海中就会成为超物质的形象。起初看起来不协调的动作被观众自动协调、复合和排列,使一切变得合乎逻辑。
“节奏型”是指舞蹈形式的节奏,形体动作中身体各部位之间交替运动,动静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性规律。节奏模式被用来分析舞蹈的特点,通常以舞蹈的伴奏音乐(包括鼓点)为基础。通过对舞曲的分析调动听觉和视觉的相对统一来捕捉和确认其风格特征。赣傩的伴奏乐器多为锣、梆子、腰锣、唢呐等民间传统乐器,传统民间乐器的旋律性相对较弱而节奏性较强,所以在赣傩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常都是随着节奏重拍,动作都会重复多次。赣傩的步法也相当讲究:往往是右脚高高抬起,左脚稍稍抬起。脚、手和头向一个方向移动。在摆动过程中,身体只向上和向下颤动,而不能左右摆动。傩舞动作的重心都比较低,膝盖很少有并拢的动作,只能保持微曲分开的状态,上下动。在重拍时,膝盖会往下。“拗诀”在傩舞表演中被称为极具典型性的动作,复杂的手部动作作为人与自然某种高深莫测力量的交流媒介。手势包括“五台山”“剑诀”“卧虎诀”“虎口诀”等。其中小指和食指伸直,无名指和中指则与大拇指弯曲靠在一起的手势被称为 “虎口诀”,表演者通常在念此诀时配合跺脚,大喊一句“收”,表示困难全收、保佑太平的意思。这样质朴的道德观和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磨难的态度,娱神性质的表演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也反映出朴实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在经典片段“开山”中,舞者右手握钺斧从后往前做立圆绕动,双手顺钺斧横向拉开,提膝原地踏步,随音乐起舞并匀速交换重心。偶有重拍突然变速的情况则是表演者为观众呈现其探测前路、脱离困境的行动,赣傩表演中“遇到水就搭桥、遇到山就开山、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的情节设定容易使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积极暗示。
(三)赣傩中的人体运动规律
人体是舞蹈艺术外化的物质载体,人体动作则是舞蹈艺术表现最直观的物质材料。生活化的动作经过选择、组织、加工和处理后会获得超出常态的特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与传衍,流传下来较为稳定的动作体系形成了各地区独特的舞种。赣傩中独特的人体运动规律是舞者塑造角色的手段,也是为观者呈现一个神秘世界的前提。其“笑晃头,怒抖肩,脚勾手弯身段圆,指出诀,腕反弹,手脚顺拐”的舞蹈形态与律动和人体运动规律,与一般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人体运动规律相悖。这种现象也依托于古代人民对自然神秘力量独特的感情,比如赣傩中的“推弹”动律,在舞者表演过程中有许多下臂迅速推出又急速收回的动作,片刻中梗劲与反弹力同时产生,使得推出的下臂能迅速恢复原状。此类非常规动作使得扮演特定角色的舞者能迅速塑造出脱离人类日常生活轨迹的超自然人形象。两只脚踏在地上或越过空间时,与律动同步的动作叫作步伐,舞蹈步伐的特征是通过下肢的生理特性和运动规律来确认的。在赣傩表演中,各种舞蹈形态的步伐和显要动作既有共同之处,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赣傩舞蹈语汇中步伐较为丰富,有圆场步、飞脚、踏点步、原地踏步、横跨步等,在塑造高大或者拥有较强武艺的人物形象时通常在其上场前会使用“飞脚”这一动作,用于震慑众人,如沙江桥傩舞的经典片段《判官审案》中曾使用这一种动作表明角色的能力。赣傩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往往运用大范围的空间变换和突然变换的节奏,为观众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影响赣傩形态的舞蹈因子项分析
舞蹈的生态项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将经济、交通、生产、服饰等生态项置于赣傩当中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领域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其内在的构成因素,也就是生态项目的内在构成因素。在生态项内构因素中,对舞蹈的源、形、功有影响或限制的,称为舞蹈生态因子(Choreoecological Facor),而同一生态项的生态因子称为同项因子,同项因子处于同一生态项的内部结构中,彼此存在相互协同的关系,这种协同关系对分别考察与综合考察它们与舞蹈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
(一)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
江西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多山水、少田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使江西人民形成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仰仗天意吃饭和维持物质生活的盈亏也使其产生仰赖天意、敬畏天意、崇拜天意的理念。同时,被山和水包围的生态环境是江西与外界的天然屏障,造成了交通不便和交通条件不发达的问题。江西地处古代发达文明——商周文化与楚越文化的交汇之地,因此江西文化在受商周文化熏陶的同时,又具有楚越文化的基因,受楚越文化熏陶影响的江西,孕育出了赣傩文化。赣傩与江西人民的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体现在其表演程式中一众角色特有的与人体常规运动规律相悖的舞蹈动作。
(二)赣傩服饰与傩面具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服装的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新事物认识的不断提高,已经从最初的遮羞保暖功能发展到如今体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从舞蹈生态学因子项分解的视角看,服饰是赣傩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外部作用,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人物扮相的装饰作用,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特征。赣傩服饰大多具有艳丽夺目的色彩,颜色品类丰富,配色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的同位色、对比色、补间色的搭配准则,如三坑村的傩服缎面衣采用高饱和的红色,边缘制有起强调作用的青边,运用大面积金线刺绣衬出钟馗判官的神圣不容侵犯。红、青、金黄三色的使用在造成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使角色和服装形成了有机统一。带有中国传统图案花鸟、走兽、雷电、山水等也是赣傩服饰的艺术特色之一。
傩舞的面具是整个赣傩仪式中的核心,其不仅是具有艺术性审美的道具,也是兼具程式性意味的“超自然物质肖像”,它在协助营造仪式氛围的同时,又有帮助傩舞表演塑造角色形象的功能。换言之,傩舞面具不仅是艺术审美上的装扮,也是能够传达出内在含义,具有符号学、心理学意义的物质载体。赣傩中傩面具的使用将表演者和他们所象征的角色融为一体,使其艺术魅力被释放出来。以万载傩舞中的沙江桥傩面具为例,其颜色以白、黑、红、绿为主,体现了独特的色彩审美性。面具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其所象征的人物的性格、宿命、特质等信息也会在面具所用颜色中体现出来。古人对于强大力量的迷信和“动物崇拜”的现象也植根于原始人披兽皮、戴假面的行为,在赣傩文化语境中,人戴面具而舞可以将自然与猛兽的强大力量人格化,也是一种将超自然力量人格化的行为。
(三)祭祀文化与传承方式
赣傩属于江西民俗舞蹈,是从原始社会沿袭下来的风俗,人们把对祖先的崇拜用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傩以免除灾害为基本目的,通过傩仪式驱赶疾病、祈求健康。在毛礼镁的《明代五种傩神考》中有五种傩,分别是高阳氏三子、方相氏、蚩尤氏、傩公傩婆、太子傩。古赣傩舞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舞蹈,它充分体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信仰与民俗心理。在原始时期,人们面对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认为万物皆有灵,从而对大自然和先祖产生自发的膜拜心理,在赣傩活动中常穿插“摇头四顾百距跃”的动作以呈现出一种“千姿百态”的神秘色彩,庄严肃穆。
三、赣傩舞蹈语言系统的构建
舞蹈既非人类的潜意识行为,也非人类身体的机械性动作,其外在的形态特点与其表达意义的内涵密不可分,而舞蹈语言则是将外在形式与情感表达的内涵相融合。借助已相当成熟的语言,将赣傩舞蹈自身的元素进行象征性的符号化,构造出形象和内涵相结合的舞蹈语言符号体系,把赣傩舞蹈的具体语汇抽取出来对其进行分析,加以认同和别异,从而达到科学分类的目的,去探讨它的生存、发展、变异和消失的规律。南丰傩舞、婺源傩舞、乐安傩舞、湘东傩舞是赣傩舞中最有特点的几种。傩舞有唱、念、打、跳,而跳部分最为出彩,动作简单、粗糙,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每一步都要遵循“方、圆、扁、仄”的要求。“方”是指手的动作,要方正,要有棱角,使傩舞更加粗犷和奔放;“圆”是指旋转,在所有项目中,只允许旋转半步或原地旋转,并且上半身要稳定;“扁”,就是在扭腰的时候,要让人一眼就能看清;“仄”,就是身体的每一次倾斜,都要保持稳定的节奏。江西傩舞的形式较为简单,具有高度的形式化,其舞蹈形式也不多见。
四、赣傩的传承与发展
而今发达的科学技术使赣傩艺术在世界范围呈开放式发展,身经专业训练的舞蹈演员身段秀美、舞姿高雅,服饰、妆发、舞美各界都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加持。而起源于上古时期,最初是为了驱除天灾而创造出来,并随着时间的长河而不断地沉淀着的原始而粗犷的傩舞又将如何引起现代人的注意呢?傩舞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融审美与生活于一体的文化形态,而非艺术本身。这种传统的古老艺术是先辈留下来的巨大财富,这样一种古朴的艺术会瞬间让人回到本源。赣傩从原始阶段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是我国一块集江西人民习俗与信仰于一体的古老的、独一无二的艺术活化石,其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体现了江西民众的智慧和创造。赣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所有的古文化艺术一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其形式单调简单,道具服饰简陋,缺少继承人,当务之急是在继承赣傩文化精华的同时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为其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将赣傩文化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