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社科期刊面对的十个矛盾与难题
——社科期刊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应对

2022-02-23仲伟民温方方

社会观察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部学术

文/仲伟民 温方方

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矛盾

多年来,笔者一直大力倡导综合刊向专业刊转型。不过,最近笔者的看法有一点改变,即原来笔者一直主张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单一发展趋势,可能需要略作调整。原因有三:其一,综合性期刊尽管与欧美学界期刊不接轨,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毕竟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成了中国期刊的重要特色,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这类期刊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二,综合性期刊的优势,是能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组织专题文章,而这是专业期刊难以做到的;其三,综合性期刊适应了新文科提倡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而这一点却非专业期刊所长。

尽管如此,如果对未来学术期刊发展趋势作出预期与判断,综合性学术期刊也并不能成为主流。

其一,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密不可分,而就学科发展的现状而言,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综合性期刊已然身陷困境;其二,无论是问题导向或是侧重交叉领域和宏观视角,综合性学术期刊凭借自身的优势,会有其发展的空间与机会,然而随着在同一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与趋近成熟,会逐渐凝聚形成新的固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形成新的研究范式,成为新的专业领域,相应的专业期刊是支撑其学术平台更好的选择;其三,对标国际学术,学术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开放的、没有体制保护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之下,需要的是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的期刊集群;其四,管理部门相关政策也比较偏向对专业化学术期刊的支持。

所以必须强调,笔者原来的基本看法并没有根本改变,即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与欧美接轨的角度看,专业期刊依然是期刊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综合性期刊一定会大幅度减少。

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的纠葛

(一)破“五唯”不是不要学术评价,更不是不要学术创新

绝对的学术评价(“五唯”)不对,但学术评价却是客观需要,每年的学科评估及各单位职称评定等便是明证。因此,需要提出的是,不管破不破“五唯”,创新都是高校教师之必需,更是研究人员的天职。在高校中,一个不能创新、不能撰写论文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二)学术评价机构与学术期刊

其一,对学术评价机构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在破“五唯”的大背景下,目前学术评价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在一些人看来,似乎目前学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评价机构导致的。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学术评价机构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需求和选择的结果。当前学术评价走向极端,实际与学术评价机构关系不大,而是管理部门对评价机构数据使用不当并推波助澜的结果。当然,有的学术评价机构热衷于排行榜,或完全依赖数据,也是需要认真反省的。

其二,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中处于枢纽地位。学术评价表面上是论文评价,其本质却是期刊评价。正因为如此,各评价机构的核心工作或主营业务其实就是评价学术期刊。“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最初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指导图书馆和读者订刊,这个作用现在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二是期刊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改进自己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期刊并没有很好利用或根本不知道利用相关数据。就此而言,学术评价机构实际是单纯的期刊文献计量机构,他们客观上是担不起“学术评价”重任的,学术评价的任务只能由学术共同体来完成。

(三)学术评价对学术期刊是把“双刃剑”

就学术期刊而言,目前这些评价机构的作用体现为两面:一方面,学术评价使期刊竞争意识、规范意识大大增强,客观上促进了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唯数据、指标导向及管理部门的使用不当,又导致期刊的恶性竞争。

“三审三校”的外在要求与主编编辑的能动作用

“三审三校”制成为学术期刊行规是中国特色,国际上并没有类似的制度,这是中国特殊的期刊体制造成的。因为中国的学术期刊基本都是国家或单位资助办刊,而不是市场机制,因此为保证办刊质量,防止各种“关系稿”“人情稿”等学术不端行为,适当的机制建设的确非常必要。同行评议和“三审三校”对规范编辑程序、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学术期刊制度的优点是编辑部的专业程度高,无论专业期刊还是综合性期刊,现在的编辑几乎都是由专业人员组成,也几乎都有高学历。此与欧美学术期刊编辑部一般只负责处理技术问题有显著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以走内循环路线即“三审三校”为主,辅之以外部力量即同行评审,倒是中国学术期刊的一大特色。不过,这个看上去比较严谨、完美的制度规定,在现实中可能与办刊实际有一定差距,主管部门为了管理的便利可以在制度上作一些要求,但不宜僵硬执行。其一,中国的学术期刊编辑部绝大多数都是很小的规模,多则七八人,少则四五人,编辑部内部很难形成“三审”的梯队结构。其二,每位编辑不仅负责自己专业的学科,可能还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文章,因此很多编辑部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比如编辑部经费充足的话,可以外请兼职编辑。其三,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证明,好期刊离不开好主编、好编辑,尤其是在编辑部力量比较薄弱而好文章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好主编、好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忽视,尤其是好主编的作用更大。

匿名评审制与中国水土

匿名评审制是近几十年在欧美学术界被认可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我们一般视之为国际惯例,认为只有实行匿名评审的学术期刊才是高水平期刊。但这个制度要得到很好的执行,需要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了学术共同体,为了学术创新和进步,大家共同遵守学术纪律,也愿意为学术共同体成员服务,为学术期刊服务,学者就以上使命和义务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但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1)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2)评审人没有养成服务学术的风气,我们尚未建立起学术共同体;(3)编辑部的运行机制,内外有别,国外编辑部多由技术编辑组成,而中国的编辑部则多由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组成。

相比于欧美学术界发展成熟、已成规模的学术传播平台与出版行业,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作坊”,前者结合其学术共同体特点与期刊体制,具有充分市场化的专业分工的前提与诉求,而后者却不能全然以此为主,如若不然,则会南橘北枳,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可见,根据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实际,绝对的三审或绝对的匿名评审恐怕难以完全执行,三审与匿名审稿相结合应该是最切实的办法。

编辑工作的重要与编辑身份的尴尬

20世纪70年代前,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与编辑的界限并没有刻意区分,身份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随着编辑与学者的界限愈来愈清晰,编辑学界很多人倡导的“编辑学者化”“编研一体”等思路只成为编辑的一种理想,而现实体制中的划分和界隔越来越分明。随之而来的是编辑被边缘化,待遇也相应要低。从而使“编辑学者化”这样“一个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成为一个“真问题”。这种状况导致现在很多编辑非常焦虑,这是一种身份的焦虑,难以安心,需要我们特别认真地对待。笔者暂提出以下方案:(1)我们要积极多方争取,呼吁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发文重视,各单位不要将编辑低人一等对待;(2)我们自己努力做好杂志,有为才会有位;(3)“编辑学者化”仍然是一条最好最有效的途径,编辑工作之余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高水平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办好杂志,自己也多一条出路。

数字化纸本期刊如何涅槃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学术期刊没有跟上步伐。突出表现在:在读库和微阅读时代,我们的工作方式已经落伍,工作目标不够清晰。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我们工作、编辑的思维依然建立在纸本期刊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改变。首先,我们要尽快适应学者读库及手机阅读的需要,改造期刊的编排格式。其次,学术传播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目前传播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的“生命线”和存在理据,在数字平台上充分展示利用,并利用公众号、微博等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对学术期刊的生存特别重要。最后,网络时代更需要合作,尤其是综合性期刊,合作共赢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方面,10年前部分高校学报(期刊)与知网就开始了一项两个独立出版主体统合,将现有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专业化、体系化学术期刊集群的尝试,此即“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专业网刊)的创办。专业网刊的模式经历了发展与转型,每个阶段都是对新的环境约束以及学术传播方式的变化作出的应对。尤其是在学术期刊分散、各自走数字化道路艰难,而中国知网又面临版权困境的今天,专业网刊的探索更为可贵。

国标与人文社科期刊

此问题很重要,但极少人重视。目前的很多国标不符合人文社科期刊的实际,而完全遵从自然科学的习用规范,甚至简单从便于计量的目的出发作了很多不适用人文科学的规范。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本质差别,作为学术成果的论文必然面目迥异,强行按照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对人文科学进行整齐划一的统一,不仅是对人文学科的不尊重,更会对其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另外,有的国标评价规则也值得商榷。首先,没有注意吸收大家合理化的建议及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其次,文件的制定不是出自学术期刊的主管部门,而是出自一个学术评价机构,并把原有争议的评价标准列入条文之中,其中的核心内容,即把“吸引力、影响力、管理力”等列为期刊的主要评价标准,而这些标准是需要商榷的。

期刊评价与差错率

期刊评价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差错率被认为是最容易掌握的标准。期刊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本好的期刊应该得到全面、公正的评价,而不能仅仅因为其中的一两个指标而否定期刊的工作,其中以差错率作为期刊检查的重要指标就不合理。根据我国学术出版的实际情况,学术期刊的评价主体实际有两个:(1)主管管理部门。这不应该叫评价,而应该叫管理,管理标准实际上有两个:一是形式标准,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四项”,其中编校质量的依据是《报纸编校差错率计算方法》;二是意识形态标准,这是更为严格的标准,往往是一票否决制度。(2)学术共同体。对于学术期刊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评价。学术共同体的评价有两个标准或两个指标:一个是隐性标准或指标,即学术同行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认定,这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或指标,但因为这个指标无法计量,管理部门难以实施;另一个是显性指标或标准,也就是被引量、转引或转摘率等,在主要的学术评价机构,“影响因子”是核心标准,尽管“唯影响因子论”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但目前期刊评价中仍然没有更好、更科学的标准取而代之。

这两个主体对期刊的评价各有侧重,只有结合两个主体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稿两投与学术不端

造成一稿两投有各种客观原因,其中有的编辑部处理稿件太慢是主要原因。所以,不宜将所有的一稿两投视为学术不端,更不宜将所有的责任转嫁给作者,编辑部也是有责任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作者故意一稿两投或多投,但一稿两投最终造成一稿两发才是学术不端,因为这造成了客观上的“重复发表”。

避免一稿两投,尤其是要避免一稿两发,是一个双向的要求,即需要作者和编辑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对作者的伦理要求,作者应尽量避免一稿两投,并要求作者对投审稿的时间有充分的估计;二是对期刊编辑部的要求,要求编辑部提高工作效率,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并及时通知作者。

查重的机械要求及其对学术研究的伤害

查重给编辑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抄袭和一稿多发的现象。但目前查重工具的滥用也给作者、编者及相关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惑,笔者这里提三点意见:

第一,有的高校及科研单位将提交中国知网的博士硕士论文作为正式发表的作品,而把将硕博论文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在期刊上视为重复发表,这极为不合理。第二,规定查重比例过于机械,普遍要求过高,尤其是对本硕博论文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内定的查重标准是不许超过5%,这是一个很不切合实际、过于苛刻且与很多学科学术规范相矛盾的规定。第三,编辑部审稿在重复率上应该掌握怎样的尺度,这是困扰每一个编辑部的问题,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当然,无论对任何作者,核心观点的重复是不能允许的。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编辑部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