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中的问题及多元化策略
2022-02-23赵彬汝张晓宏
■文/赵彬汝 张晓宏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家园共育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要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注重家庭和幼儿园的双向互动,注重教育合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探究家园共育的背景、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
一、研究背景
(一)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无疑是幼儿生活最为重要的生存环境,映射出幼儿最为基本的生存状态,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幼儿园提供的保育教育服务,更加离不开家长的照顾与支持。家园共育是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过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家庭和幼儿园联系越密切,就越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家园共育将家庭与幼儿园两种教育资源优势相互补充,不仅能使幼儿将在幼儿园中学到的知识在家庭中加以巩固,又能使幼儿将在家庭中学习到的知识在幼儿园中加以拓展。
(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需要
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定意义上来说,唯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家庭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个性化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等,而幼儿园则可以为家长提供专业育儿经验、成长信息资源等,双方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收获幼儿的真实信息以及丰富的教育材料。
二、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角色定位偏差
在我国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仍然是以幼儿园为主体,二者的合作地位是不平等的。虽然绝大多数家长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实际情况却是仍有一些家长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在家园共育中的角色定位。就目前家园共育的现状来看,教师与家长地位的非对等性长期存在,表现为教师仍是手握特权的施令者,而家长更多地扮演着被支配的角色,从而很难实现平等合作的双向互动关系。总体而言,较多家长缺乏在家园共育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
(二)教育理念冲突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经验,为达到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对家长就会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幼儿园需要家长更多地关注幼儿情感、习惯的养成,支持并理解幼儿园一日安排,共同发挥各自在幼儿教育中的参与作用。而家园共育的实际情况是家长普遍更注重幼儿的技能培养,表现为较多家长给孩子报绘画班、口才班、钢琴班等技能课程,反而相对忽视规则意识的形成、情绪情感的调节等方面。在教育评价方面,部分教师在理念上更注重从各个角度全方位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部分家长的评价则相对比较片面,缺乏客观性,这导致幼儿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家庭教育理念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相悖会导致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所适从,阻碍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也会影响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家园共育流于形式
我国幼儿园普遍注重家园共育,每个幼儿园都有一套家园共育的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但是在深入探究之后发现,在家园共育过程中,部分幼儿园出现各种流于形式的现象。
(四)家园共育缺乏细则性文件指导
研究发现,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家园共育的政策文件,在已有文件中关于家园共育内容篇幅较短,而且相关政策仍然缺少具体实施细则,存在内容操作性不强、科学的监督评判标准缺失等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家园共育并不尽如人意,出现家长参与性不高等现象。可见,我国在幼儿园家园共育方面亟待出台更完善、成体系的文件,从而促进家园合作实践发展。
三、家园共育问题的多元化解决策略
(一)运用多元化家园共育方式增强家长合作意识
多元化的家园共育方式一方面表现为优化原有的家园共育模式,另一方面表现为结合时代特色创建新型模式。
1.家长助教。家长助教是指教师积极挖掘并且利用家长的资源优势,让家长进课堂,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发挥其特色教育价值。教师根据职业、兴趣等整合本班的家长助教资源,结合本班的具体教学计划,开展多样化、具有特色的家长助教活动。
家长助教作为一种家园共育新举措,其发展必然是曲折的。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宣传与推广工作,让家长明白并认可这一新模式。其次,教师应当按照家长的意愿分批次开展,对于参加积极性高且时间充裕的家长可以优先作为家长助教起引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主导者,在整个活动中起组织、协调的作用。
2.互动式家长会。互动式家长会是指通过家园双向互动的交流,激发家长参与家长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此可见,如何发挥家长的主动性是该模式的关键,教师应着眼于家长会的主题选择、形式选择、开展规模这三方面问题,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本班幼儿发展现状为前提,尽可能地考虑家长的需求与意见,通过收集家长的育儿困惑,归纳总结共性话题作为家长会的主题。其次,教师要打破以往传统家长会的模式,引入辩论式、游戏式等创新模式,最大限度地营造科学民主的家长会氛围,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最后,幼儿园各方面人员,包括教师、教研组、园长都要积极参加家长会,充分与家长互动,使家长会作用发挥到极致。
3.信息化家园合作方式。信息化家园合作方式具备跨时空、范围广、易共享的优势。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幼儿园可以通过信息化家园合作方式,弥补传统家园合作方式的不足。
班级微信。微信作为人们获取信息咨询、进行交流的重要社交平台,虽然其本身不具备教育性,但是在家园联系中却扮演着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教师除了通过微信群向家长发送资料、记录幼儿的基本信息和日常生活,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对家长进行个别指导,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助力家长高效育儿。例如,教师利用微信平台给家长推送幼儿专家讲座的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自己在教育幼儿方面的困惑,教师则可以帮助家长分析成因,并向他们传授解决问题的技巧和途径。针对班级的共性问题,家长与教师可以约定时间,集结全体家长进行线上探讨,积极听取家长的建议,让家长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尊重,凸显家长的教育地位。
幼儿园专属网站。家园共育依托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其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全园师生、家长和社会,所以构建家园共育教育资源云平台,能够激发师生、家长、社会共建共享意识,实现高效智能的协同育人数字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全面推行。
幼儿园专属网站促进家园沟通更加便捷,第一,园方将教育理念、教育活动、政策精神等静态信息与园所活动直播等动态信息相结合发布在网站上,增强家长参与幼儿园事务的黏性;第二,家长在网页内点击“留言”即可随时提出困惑以及建议,并且能够及时得到幼儿园的解答,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拉近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第三,幼儿园能够利用网络平台,凝聚多方智慧,建立起完整且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将周边教育资源可视化地呈现在网站页面,实现一站式搜索、资源共享、上传下达等强大功能,向社会共享园所的教育智慧。
(二)幼儿园全面提升教师家园共育指导能力
家长是幼儿园的服务对象和教育合作者。幼儿教育要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才能推进教师的高质量教学,从而取得教育成效。因此,如何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便成为教师实践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切实提升自身在家园合作中支持家长的能力,如课程可视化能力、教养支持能力、信息沟通能力、解读家长类型的能力以及计划与组织家长活动的能力。
1.在阅读中提升家园共育指导能力。幼儿园可以组织多元化阅读分享会,促进教师养成阅读学习的习惯,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管理层可以向教师推荐相关的书籍,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阅读分享会,使阅读真正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树立角色意识,增强与家长的共情能力。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相互信任的,教师应当把话语权过渡给家长,让家长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家长就幼儿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交流时,教师应当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家长内心观点,并且能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家长,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
3.开展家园共育专题入职培训。教师的家园合作指导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各部门就应当培养教师支持家长参与能力,以此来提升教师家园合作指导能力。据了解,许多学前教育高校都开设了家庭与社区教育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单纯学习学校的课程显然是不够的,在教师入职后幼儿园应当注重教师观察和解读幼儿行为能力、与家长交流沟通能力方面的提升,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专题,推动教师家园合作指导能力的发展。
(三)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家园共育评价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政策已不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亟待政府细化家园共育内容,以推动我国家园共育实践的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完善家园共育评价标准。我国应当加速家园共育组织构架、组建方式、组织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建设。例如,在文件中明确家园共育途径并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依据此文件标准有计划地评估幼儿教育,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措施;另外,明确家长、教师和幼儿园在家园共育工作中的角色分工,划定家长与教师的主要责任和工作内容,建立配套的多元评价监督机制,为建立密切的家园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园共育共同体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