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尔雅·释亲》亲属称谓研究及其文化背景探析

2022-02-23李欣怡

名家名作 2022年24期
关键词:尔雅氏族血缘

李欣怡

称谓能够表明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尊卑长幼,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亲属称谓是人际称谓中最基本的一环,与英语中的亲属称谓用一种称谓语来划分亲属的方式不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给每一条血缘纽带上的亲属都设置了称谓语。《尔雅·释亲》共收录了两百余个古代亲属称谓,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

一、亲属称谓词的词义演变

社会历史的发展往往在词义的演变上得到体现。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语言系统内部规律的变化,《尔雅·释亲》对亲属称谓的划分方式逐渐由精细变为模糊。其中的许多称谓词到了今天已不再使用,一部分称谓词经发展演变后,与其原本的意义相差甚远,还有一部分生命力强大的称谓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为基本词汇,被人们广泛使用。

(一)词义转移和已消亡的称谓词

《尔雅·释亲》中,在世的父母谓之“考妣”。“考”相当于“成”,指男子已完成自己一生的德行;“妣”与“比”同音,指女子依附并匹配“考”。《释名》曰:“父,甫也,始也己也。母,冒也,含生己也。”到了东汉,对父母的称呼从“考妣”演变为“父母”,并沿用至今。与之相同的宗族类称谓还有“王父”和“王母”。随着朝代的更迭,对长辈表示尊重之意的“王”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祖父”“祖母”二词。又如,《尔雅·释亲》曰:“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此处的“晜弟”即父亲的兄弟。“叔父”一词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它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世父”一词却早已被其他词所替代,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年代。《礼记·曾子问》曰:“己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汉魏之后,“世父”一词逐渐少用,而以“伯父”一词为主,直至今日。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尔雅·释亲》中的部分称谓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新的婚姻制度使得“庶母”“娣妇”“姒妇”等词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计划生育政策和晚婚晚育政策的推行,使得代际年龄差距加大,从前五世同堂、六世同堂的局面逐渐转变为以三世同堂为主,“晜孙”“仍孙”“云孙”等词也慢慢成为特定时代的印记。

(二)词义缩小的称谓词

一些在古代社会表示多重身份的称谓词,在现代汉语中有时只能表示其中一种身份,这便是称谓词义的缩小。例如,“舅”“姑”在《尔雅·释亲》中有三层含义:①父亲的姊妹,母亲的兄弟(“父之姊妹为姑”“母之兄弟为舅”);②丈夫的父亲、母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③妻子的父亲、母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显然,现代汉语只保留了第一层含义。究其原因,随着婚姻制度的变迁以及语言系统内部规律的变化,进入现代社会,在一夫一妻制的背景下,“舅”“姑”与“公公”“婆婆”在含义上的内在联系已不复存在,且由于魏晋以后出现了“公”“姥”二字,用以专门指称“公公”和“婆婆”(《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舅”“姑”的词义也就缩小了。

又如,“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这里的“甥”有五层含义:①姊妹的孩子;②姑姑的孩子;③舅舅的孩子;④妻子的兄弟;⑤姊妹的丈夫。现代汉语取了第一层含义。在古代的亚血缘群婚制下,舅之子、姑之子、妻之晜弟、姊妹之夫为同一人,即郭璞在《尔雅注疏》中所谓的“四人体敌”。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释祖妣》中也说:“盖姑舅互为夫妻者,姑舅之子,即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亦即姊妹之夫,故终于一名。”[1]随着亚血缘群婚制的消灭,“甥”发展到了现代社会,便特指“姊妹的孩子”了。

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现代汉语的日趋规范使得称谓语混用的现象逐渐减少,亲属称谓也正朝着规范化和明确化的方向发展。

(三)词义扩大的称谓词

随着亲属称谓划分的简化,不少称谓词的词义也得到了扩大。现代汉语中,“侄”有两层含义:①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儿子;②朋友的儿子[2]。《尔雅·释亲》曰:“女子谓晜弟之子为姪。”《说文解字》曰:“姪,兄之女也。从女至声。”[3]“姪”在当时是女子对其兄弟子女的专用称呼,男子对其兄弟的子女则不称为“姪”。这一语言现象实际上也与当时亚血缘群婚制下的婚姻家庭形态密不可分。在这一制度下,孩子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同样的,父亲也不知自己的孩子是谁,没有“亲”和“疏”的分别,所以便使用同一称谓语来称呼自己和兄弟的孩子。但是,于女子而言,她的子女和她兄弟的子女是两个不同氏族的,因此在亲属称谓上也会有差异。晋代以后,男女双方“晜弟之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也认识到男子和女子相对于“晜弟之子”的关系并没有本质差别。因此,男子便依照女子称呼“晜弟之子”的方式来称呼自己兄弟的子女,“姪”也由此从人部,同“侄”字,发展到了今天。通过古今对比可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侄”的词义得到了一定的扩大,甚至冲破了血缘的限制。

二、亲属称谓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亲属关系及其称谓的研究,是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一个典型问题[4]。戴昭铭指出,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研究《尔雅·释亲》的亲属称谓,可以帮助我们重现早期社会的血缘婚姻关系,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男女地位的显著差异

以“数量”为观察点。夫妻是表明婚姻关系的基本称谓,也是组成家庭关系的基本要素,它的含义构成同当时的社会结构、家庭制度和文化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尔雅·释亲》中虽然专门列出了妻党类的称谓,但关于“夫妻”一词的解释,书中却没有,这可能也是由封建社会中“妻”所处的从属地位决定的。相较于宗族类的称谓,妻党类的称谓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内容也不如宗族类的丰富。在所收录的19个称谓中,只有4个是与“妻”密切相关的称谓。此外,《尔雅·释亲》中所释的父系亲属称谓有15 条,而母系亲属称谓只有3条,由此也可看出男性与女性在当时的地位差别。

以“用词”为观察点。上文对“舅”“姑”二者的含义做出了解释,但确切而言,当指称的对象是“父亲的姊妹,母亲的兄弟”和“丈夫的父亲、母亲”时,用的是“舅”“姑”二字;而当指称的对象是“妻子的父亲、母亲”时,用的“外舅”和“外姑”二词。在当时,女子嫁入夫家以后的家才能称作是“家”,而其娘家只能称作是“外家”。一个“外”字足以窥见,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宗族内外、亲疏有别之下男性与女性地位的显著差异。

以“体例”为观察点。《尔雅·释亲》中,当称谓以男性为连接点时,“我谓”“男子谓”等字样通常会被省略。例如,“(我谓)父之姊妹为姑”“(男子谓)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全文中,只有“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没有省略“男子谓”的字样。相反,当称谓以女性为连接点时,几乎全部采用此种体例进行释义,在每一条中都标明了“女子谓”“妇谓”“妇称”等字样。例如,“女子谓昂弟之子为侄”“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在那个时代,男女不同的称谓体例,也是其地位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二)特殊的婚姻制度

《尔雅·释亲》中,妻党类的称谓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遗迹,这为我们进行当时婚姻制度及形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就总体而言,一共反映了三种形式的婚姻制度。

第一种是对等交互从表婚制,即氏族内部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之间互相缔结的婚配形式。《尔雅·释亲》中,“舅姑”的意思之所以与今天相差甚远,就是与这一婚姻制度有关。人类社会早期,在部落内部实行的是血缘群婚制,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结成婚配关系,男女之间不仅是兄弟姊妹,还是夫妻。后来,由于血缘通婚的弊端日益显露(《左传·僖公二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而婚”的制度因此废止,对等交互从表婚制应运而生。两相比较,前者是群婚制的低级形式,而后者是群婚制的发展形式。根据对等交互从表婚制,男子通常迎娶舅舅或姑姑的女儿,女子则通常嫁给舅舅或姑姑的儿子,因此,“舅姑”对于男方而言就是“岳父岳母”,对于女方而言就是“公公婆婆”。

第二种是亚血缘群婚制,又称族外群婚制,即氏族内部兄弟或从兄弟同另一氏族的姊妹或从姊妹构成团体性的婚姻关系[6],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它与对等交互从表婚制一样,从血缘群婚制发展而来,是群婚制最高级的形式。《尔雅·释亲》中,“甥”的多层含义便与这一婚制有关。根据亚血缘群婚制,一氏族的女子与另一氏族的男子结为夫妻,其子之舅姑(该女子的兄弟与该男子的姊妹)同样要结为夫妻,而其子成年后要娶其舅姑之女为妻,其子之姊妹又要嫁其舅姑之子为夫。理清了这一关系后,便不难理解为何郭璞注“四人体敌,故更相为甥。甥犹生也,今人相呼盖依此”[7]了。

(三)原始的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曰,“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晜弟之子为姪”。这两种带有性别差异的语言现象,实则是亚血缘群婚制下一种特殊家庭形态的体现。上文提到,亚血缘群婚制下,互为夫妻关系的两人必须分属两个不同的氏族,由此,每个家庭在本氏族和外部氏族中各占一半。母系社会群婚制初期,女子在家中占主导地位,外来男子随女子居住。根据这一婚制的规定,姊妹之子必须从本氏族嫁到另一氏族去,称为“出”;兄弟出嫁到另一氏族随该氏族的女子居住,两人所生之子随母系姓,该子成年后又必须回到其父亲原本的氏族,与该氏族内的女子成婚。因这一过程具有“从外而至”的意味,且从母亲一方而至,所以字形从女,称为“姪”。进入现代社会后,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由于姊妹之间不再共夫,兄弟之间也不再共妇,以往这种特殊的家庭形态也就被载入史册了。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上对于《尔雅·释亲》亲属称谓的研究,不仅再现了我国早期社会的血缘婚姻关系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也借助亲属称谓词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由于亲属称谓涉及语言、家庭、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综合而全面的研究才能充分还原全貌,因此,本文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

猜你喜欢

尔雅氏族血缘
爱与血缘的较量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