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味”论美

2022-02-23刘元娥

名家名作 2022年24期
关键词:范畴滋味美学

刘元娥

一、引言

“味”是一个开放的美学范畴,兼具鉴赏、批评以及体验等多重审美内涵,是中国艺术精神、文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名词:滋味、情味、趣味等;又可以是动词:品味、回味、寻味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烹饪大国,饮食文化无疑是“味”进入世界美学领域的客观现实土壤。《礼记·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美味)也。”[1]说明中国古代艺术的美最初是与食物中的美味联系在一起的。饮食文化的一大审美特征就是美,与中国古典文论中“以味论乐”“以味论美”等范畴相呼应。 “味”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变中作为口感之“味”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人们对此更是津津乐道。下面笔者就来具体分析以“味”论美的内涵。

二、从感观到审美

“味”本来是指食物的口感、味道,或品尝和进食的意思。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味”看成一种生理机能,与听觉、视觉相比,味觉是最为迟钝的感官感受,通过“味”能形成较持久、弥漫的生理体验。通过“味”所获得的味觉感官感受是一种复合知觉,如《国语·郑语》中所述“味一无果”即仅仅品尝出一种味的果子是不存在的,而真正地区分清楚这其中种种成分需要一个深切、细微的心理体验过程。“味”由口腔上升到心理,成为一种心理体验和由此而得的意蕴美。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说:“ 对中国人原始的美意识的内容或本质……主要是某种对象所给予的肉体的、官能的愉悦感。”[2]这种愉悦感首先是起源于味觉美的感受性,那么最初的美的意识是否起源于味觉美的感受性,我们不急于盖棺定论,只留下一个印象:“味”与“美”关系寻常。我们带着这种印象去考察“味”的出生、姓名、身世。

“味”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甘也,从羊大……美与善同意。”而段玉裁为其作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3]可见,甘是味觉,且将甘味视为美,美在以前常是当作味觉对象来说明的。另外,为什么说“羊大则肥美”?原因在于崇拜羊图腾的祖先,要举行播种、祈丰、诞生等仪式时,由它的代表人物扮演羊祖先的样子:大蹦大跳,大唱大念。那些所扮演的图腾羊及跳的图腾舞则是美的事物,也是一种美的礼仪,所以说“羊人为美”。由此可见,“味”和“美”有着相似的遗传基因,总是被相提并论。这就为“味”从生理感觉之味进入文学审美领域奠定了先天的基础。

三、从实味到虚味

“味”从脱离原始本义进入审美领域,从注重感官刺激到强调产生深层审美心理愉悦。而作为审美理想的“味”将从基本具有审美意味“和味”与“无味”发展为具有纯粹的审美意义的“滋味”“味外之味”“至味”,使“味”由实到虚,从有到无,真正体现出“味”的美学内涵及美学精神。下面从几种审美理想及审美体验的“味”进行分析。

(一)味的“入”

1.和味

古人很早就开始感受和欣赏艺术,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是音乐。曾在《国语》中“声一无听”与“味一无果”体现出声味并举,也认为音乐的和不能脱离“味和”,为生发为中国美学最重要的观念提供了可能。使“味”与艺术和审美发生联系的是孔子。《论语·述而》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4]在孔子看来,由口腹满足和欣赏音乐所得快感互相贯通,但“乐味”远甚于“肉味”,音乐之美超越了肉味的鲜美,故能使人长久浸淫其中而回味无穷。可见,“味”可以与艺术联系起来,与艺术的审美特征联系起来。我们常说,饮食的美味在“和”,可见艺术的“味”也是调和的。“和”成为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已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建设社会的理想。《礼记·中庸》的“中庸之道”无疑与“中和之美”的文艺美学观是紧密联系的,对后来的审美理想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乐味”论思想奠定了儒家味论学说的基础,更为儒家“中和”美感论定下了基调,而孟子是孔子美善统一“和味”论的继承者。荀子也明确以“美”形容、指称“味”。总之,在诗乐尤其是音乐思想方面,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和味”美感论,强调美与善结合,不忘艺术美本身感染人心之“味”,奠定“温柔敦厚”为诗教的儒家诗学思想,也为中国“言志”的抒情文学指明了方向,味之“和”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和谐的基础。

2.无味

老子在《老子·三十五章》中明确谈到“味”,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里的“味”不是味道,而是感觉,说明“无味”之“味”,是一种理想、全美境界。“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形容,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又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引出“味无味”,说明真正的无味,是五味基调上调和后的淡而无味,告诫人们去追求、体验一种绝对自由的美感。同时,肯定性地体现出老子对味的认同。老子“无味”论指的是一种恬淡的审美风格趣味,成为后代追求“不言”“无声”之境的思想源头,也是后世崇尚平淡之味的理论发端。此外,庄子的“坐忘”观念,以“无待”之心到达“逍遥”之境的心灵体验,成为后代味论在追求“平淡之味”的艺术本体境界之时,对审美主体须有“恬淡”的精神人格要求,成为“味”进入美学纯粹领域的肥沃土壤。

就“味”的内涵变化而言,人们认识到“味”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体现,它是源于生活的真实,需要读者的品读及感悟。至此,“味”已经具备向审美概念转化的潜在性和可能性,为意义丰富的美学范畴种下了审美的种子。

(二)味的“出”

1.滋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审美自觉的伟大时代,挖掘出很多深厚的美感力量,渴望求得精神的满足。作为审美意义上的“滋味”第一次出现在钟嵘的《诗品序》中:“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5]从钟嵘的论述中,从五言诗有“滋味”开始,主张诗歌要注重情景结合。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滋味”的美学内涵:作品中包含丰富的情感内容,使人能源源不断地发现其中的内涵意蕴却一时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学意蕴或审美效果。钟嵘的“滋味”审美特征为中国古代美学内容的丰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滋味说把“味”范畴推上了纯文艺美学的发展轨道,而以品鉴“滋味”为重点,创作了纯审美的批评方法。钟嵘对“滋味”的阐述使“味”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2.味外之味

“味外之味”,是司空图在钟嵘“滋味”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中的“味”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司空图的韵味说有“远而不尽,近而不浮”[6]的味外之意。这是从审美距离的效果来看,正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象外之象”的审美效果。那么,这个“味”如何理解?用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能更好地诠释它,即读者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审美对象,产生审美体验,进入到一种意味无穷的艺术世界。司空图提出“味外”有味,亦认为“味外之味”是诗道之极,以“味外之味”为至味,他说,咸和酸只是单一的“味”,醇美应为咸酸调和形成的味外之味,是真正的虚“味”。

3.至味

“至味”,是指最高的审美境界。但是,起初它由味道到品格,至道理。“至味”的内涵脱离不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无味”和“淡味”,后来被发展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平淡美。直到宋代人们对于“平淡”理论的重视和推崇,才使“道”观念真正深化为文学的审美话语,而对于“平淡”的追求,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追求。苏轼在《送参寥师》中言:“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7]他指出审美创作时,作者只有保持空静的审美心胸,才能把握人生的“至味”。在苏轼看来,淡泊虚静、空灵清净中才是绚烂之极的本真,才是真正的“至味”。“至味”意在强调作品中呈现事物的本初状态,具有广阔的空白、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吸引接受者去阐发和想象,从而产生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淡包含无穷的韵味,具有无限的空间,所以说,“平淡之中包容众美,灿烂至极归于平淡,正是味外味的极致”,反映作者内心极简极真的人生境界。淡,是味的另一种形态。古人对“淡”的追求,探其根源则是道家老子“无味”说的提出,无味之“味”,“无味”和“淡味”观,言其根本是对“自然”的本真和素朴之美的推崇,是一种恬淡的审美风格。

“味”这一美学范畴:一是与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有关,二是与人生观、道德观有关。正是这种与人生密切相关的、本性的、浓厚的人情味的美学思想,使得“味”这一中国古典文学范畴蕴含有独特的生命精神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四、 “味”的现代意义

“味”存在于古典美学理论论著中,对当代美学的发展和建构、文学艺术创作及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意义,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具有新的作用与意义。“味”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味”审美范畴的研究可以启示我们用“和”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建立现代美学理论体系

在西方,人们习惯将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功利与非功利等二分,这种思想特别强调了对立的双方,却忽视了融合。而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之一的“味”,它所强调的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沟通和对话。因此,“味”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统一、物我合一的“和”的世界。但是,在中国的审美艺术思维中,这种主客观与西方不同,更多是主体之我对客体之物的品味与体验。“和”一方面排斥一种绝对对立与斗争的思维方式,它将不和谐的审美对象使其成为“和”的对象;另一方面将“味”兼具包容性的思维方式整合到现代美学中,生发出更多的审美精神。

(二)“味”审美范畴的研究可以促进文化生活向着审美性、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随着生产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感悟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变化,人们不满足于那些通过简单认识就可以把握的对象,而是更关注那些需要人们进行深入体味和挖掘的物象,但其本身的审美性、艺术性正在逐步消失。人的欲望和要求、情感和体验,成为人们审美活动所关注的重心。因此,“文学市场的需要”迎合大众,使得文学创作和作者本人共同商业化、庸俗化,呈现了“媚态”,缺少了应该具有的艺术魅力或深厚的美感力量。“味”的范畴应该是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及审美判断,应该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活动中,更应该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从美学之“味”走向生活之“味”,“味”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可以启发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感受性,重视品味和领悟,体验生活美。

(三)“味”审美范畴的研究可以引导人们关注生命和感性的回归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为现实生活所累、为物质需求所牵绊,物质要求增长的同时精神“荒原”也随之增长,腐蚀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以“艺术消费”这种美的形式扼杀了人们的审美感知,而这样的审美诉求又几乎没人能抵制。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引导人们自觉地关注生命、关注精神和情感。 而“味”这一具有感悟性、体验性等的审美范畴,可以启发人们重视个体的感觉与体悟,引导人们关注自我、关注生命,关注“人怎样更好地生活”,进而指导人们追求一种美与善的幸福生活。“味”的审美范畴以开放及包容的态度,关注人的常识与直觉,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致力于回归人的感性生活世界,这对于当前消费社会中出现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现象具有较大的阐释力,对于净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体验生活的能力与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操有建设性的意义。只有精神世界得到发展,人才能保证自身的感性特征及意识得到疏泄和提升,进而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它启发人们关注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各种丰富的体验与感悟,激励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生命。

五、结语

“味”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从一个表示生理感受的词汇发展成为一种美学范畴,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味”自身的感官性、体验性等特征,将生理的物质感受与心理的精神感受彼此打通,使人们可以产生通感,通过审美体验活动从审美对象身上挖掘艺术魅力。因此,“味”在古典美学范畴中具有灵活适应环境的特点,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困扰的当代语境新的转换。这正如古代汉语中“味”即“未”,而“未”作为象形字,表示生命不甘于止的生生不已。因此,正是这种原生态的味觉主义的美的理论,才使中国人对美的把握不再是停于一种“橱窗式”的鉴赏,而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真正的“精神食粮”。正是立足于这种原生态的味觉主义的美的理论,才使我们民族独领风骚而万紫千红、奇葩怒放。

猜你喜欢

范畴滋味美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盘中的意式美学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
外婆的美学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说谎的滋味很糟糕
春天的滋味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